墨家和儒家思想的分歧,為什麼墨子和荀子,對音樂態度截然相反?

2024-12-19墨子

墨子

第一段對話。程繁問墨子說,先生之前說過,“聖王不為樂”,聖明的君王都不創作音樂,但是比如諸侯處理政務太勞累了,士大夫工作太勞累了,農夫耕作太勞累了,他們用音樂來舒緩勞累,難度這也有錯嗎?

第二段對話。墨子說,君王創作音樂越多,那麼功績就越少。以前堯舜時期,只有茅草蓋的房子,他們制定了一些簡單的禮,也創作了一些簡單的音樂。

後來商湯把夏桀放逐到大水,統一天下,自立為王,大功告成之後,沒有什麼大的後患了,於是就承襲先王之樂而自創新樂,取名為《護》,又重新修訂了《九招》之樂。周武王戰勝殷朝,殺死紂王,統一了天下,自立為王,大功告成之後,沒有什麼大的後患了,於是沿襲先王之樂而自作了新的音樂,取名為《驃虞》[zōu yú]。

墨子

墨子說,周成王治理天下不如武王,周武王治理天下不如成湯,成湯治理天下不如堯舜。所以創作的音樂越是繁雜的國君,他的政績就越少。由此看來,音樂不是用來治理天下的。這是第二段對話,墨子用古代的例子,來說明了音樂對於治理天下無益。

第三段對話。程繁繼續問墨子,程繁說“子曰:‘聖王無樂’”,你之前說聖明的君王都沒有創造音樂,你看商湯和周武王不是也創作了音樂嗎?這裡其實程繁是換了一個概念,墨子說的是“不為樂”,而程繁反問的是“無樂”,其實是有區別的。其實墨子的“不為樂”是一個度的問題,而不是完全反對。

墨子說,聖王做事的原則是,根據具體情況所有損益,飲食對人有利,但是知道了餓了就要吃飯這不算什麼智慧,現在聖明的君王雖然有音樂,但是很少,這就等於沒有音樂一樣。所以,墨子總體是意思是,音樂對於國君治理和人民的生活其實是無益的,適可而止就可以了。

墨子

墨子的“非樂”有反對傳統的“禮樂”制度的意思,所以,在當時墨子這種思想是非常反叛的,有史料記載墨子因為“非樂”的思想被宋國囚禁,在《荀子》裡面也記載墨子的非樂思想差點受到刑罰。墨子“非樂”的思想反叛在於,製作禮樂是當時統治者的特權和權威,而墨子是在挑戰權威。但可能墨子的原意想表達的是,音樂只是生活的調節,不是治國之本,或者說不是必須的,如果沉溺於音樂,反而會玩物喪志,無法治理好國家。孟子在《梁惠王下篇》提出了著名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思想,批判了當時梁惠王沉溺於“世俗之樂”,而沒有治理好國家。

關於對音樂的態度,在《論語》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意思是說孔子在齊國聽到《韶》這種樂曲後,很長時間吃肉也感覺不到肉的滋味,可見孔子對於音樂的推崇,後來的。後來荀子在《荀子·樂論》針對墨子的“非樂”思想進行了批判,荀子看到了音樂的另外一面意義。

墨子

荀子說:音樂,就是快樂的意思,它是人的情感需要中不可或缺的。人不能夠沒有歡樂,歡樂了就必定會在歌唱吟詠的聲音中顯現出來,在手舞足蹈的舉止中顯現出來。人不能夠不快樂,快樂了就不能夠不表達出來,但這種表達要是不進行引導,就會出現禍亂。

所以古代的聖王創作了《雅》、《頌》的音樂來引導人們情感的表達,使歌聲能夠用來表示歡快而不淫蕩,使歌詞能夠用來闡明正道,而不流於花言巧語,使音律能夠宛轉悠揚,感化人的行善之心,避免邪惡骯髒的風氣接觸老百姓,這就是古代聖王創作音樂的準則。

其實不管是儒家還是墨家,他們的出發點都是希望國家能夠得到好的治理,民眾生活富足安定,只是墨子看到了過度沉溺於音樂帶來的負面效果,而荀子看到了音樂對人的正面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