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琦是北宋的名相,他為相十載、輔佐三朝,為北宋的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神宗為他禦撰“兩朝顧命定策元勳”之碑,追贈尚書令,諡號“忠獻”,並准其配享英宗廟庭。 《宋史》中稱他:「相三朝,立二帝,厥功大矣。」從這個角度看,他絕對是實至名歸。
當政十年,韓琦運籌帷幄,讓「搬遷清明,天下樂業」。
韓琦是安陽人,出身於官宦之家。但他的父親早逝,他是被幾個哥哥撫養長大的。在宋仁宗時期他考了進士,做了官。他曾擔任了三年諫官,不僅敢於直諫,還舉薦了當時名臣杜衍、範仲淹等人。
在宋夏戰爭爆發後,他與範仲淹防禦西夏,人稱「韓範」。在宋夏轉入和議後,韓琦入朝為執政大臣。而面對北宋的弊病韓琦提出以整頓吏治,選拔人才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措施。雖說「慶歷新政」是由範仲淹主持的,但也是韓琦等人積極參與的政治改革。
在新政失敗後,韓琦外放,不過在地方他也是治軍有方,理民得法。幾年下來,他又進入朝廷,做了宰相。
他在這個位置,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仁宗的建嗣問題。宋仁宗的兒子早夭,他遲遲不肯選立太子,時任宰相的韓琦向皇帝提出「皇嗣者,天下安危之所繫。自昔禍亂之起,皆由策不早定」。所以在韓琦的建議下,宋仁宗立養子趙宗實為接班人。
韓琦身為定策第一功臣,深得英宗信賴。他多次就邊境問題向英宗陳說方略,建議在河北、河東、陝西等路“籍民為兵”,這樣的話,農閒時練兵,戰時防禦,既可增強軍事力量,也能減少冗餘軍費。
到了英宗病重的時候,他又進言讓皇帝早立太子,以安社稷。
當然,人都不是完美的,韓琦的許多做法也時常被人給詬病。例如他不贊成王安石變法,到了後期他的思想略顯保守。
但這不代表他是為了自己的私心,畢竟一個人的政治理念是在不同變化的,就像王安石變法,不代表反對者就一定是一味地反對,當時的司馬光其實反對的更加堅決,但這不代表都要完全的否定司馬光。
所以雖然韓琦不是完美之人,但問不能否定其貢獻和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