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唐宋八大家”,人們腦海裡浮現出的往往是享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譽的韓愈,是“凝煉老泉,豪放東坡,沖雅穎濱”的三蘇,是寫成千古名篇《醉翁亭記》的歐陽修…
然而,在精英薈萃、群星閃耀的八大家中,還有一個人似乎並不奪目。他便是看似文不華貴、官不亨通、家道中落的“小透明”——曾鞏。
那麼,曾鞏又是如何比肩其餘七人,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鞏像(圖自《晚笑堂竹莊畫傳》)
屢不中第
曾鞏出生於儒學世家,天資聰穎,記憶超群,出口成章,少年時便展露出極高的文學天賦。
當蘇軾還在眉山默默無聞時,十幾歲的曾鞏已經聲名遠播,成為眾人皆知的一代文才。
而曾鞏也深知自己的能力,很早就確定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入仕為官,造福黎民,以文人之力,行興國之舉。
然而,事與願違,曾鞏的科舉之路十分艱辛。 1037年,18歲的曾鞏隨父親前往京城參加科考,不幸落第。
這次京城之旅倒也不算一無所獲,曾鞏與應試的青年士子王安石交友。 20歲時,曾鞏入太學,為了表達自己的政見,他為當時的文壇泰斗歐陽修寫了一篇《時務策》,頗得賞識。
曾鞏沒有從此一蹶不振,經歷過短暫的失落之後,24歲的曾鞏再次參加科考。只不過,因擅長策論,不適應輕時文而重詩賦的風格,曾鞏這一次又名落孫山。
父親去世後,家境瞬間衰落,曾家大小十餘口的生計便落到了曾鞏身上。他不得已暫時放棄了科考,在南源買田,一邊耕讀,一邊輔導弟弟們的學習,同時還要照顧繼母。
等到弟妹幾人終於長大成人,39歲的曾鞏再次應考。這一屆的主考官是歐陽修,他對科考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輕詩賦重古文。
蘇軾、蘇轍、曾鞏、程顥、張載……一個個影響了中國人文化觀念的名字都出自這屆科考。而曾鞏也和這些人一起,進士及第,從此走上了仕途。
更讓人欣喜的是,他的兩個弟弟、一個堂弟和兩個妹夫同時中舉。曾家一門六進士,一時間震驚朝野,傳為美談。
濟南大明湖公園曾公畫壁(圖自圖蟲網)
自請外放
和許多文名遠播的才子一樣,曾鞏的仕途從館閣治書開始。八年館職期間,曾鞏在從事編校書籍的工作過程中,注重總結歷史興廢、是非得失的經驗教訓,寫下瞭如《新序目錄序》《列女傳目錄序》《戰國策目錄序》等一系列序文,並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作品風格。
1069年,曾鞏的摯友王安石主持了變法。同年,曾鞏自請外放,調任越州(今浙江紹興)通判,開始了長達12年的地方官員任職經驗。
剛到越州,曾鞏就碰上了飢荒,災情嚴重,民生凋敝。他便安排人廣貼告示,要求各縣富戶如實申報自家糧食的儲量。當看到富戶們申報上來儲量達到15萬石後,他立刻發布政令,要求各地富戶以比常平倉糧價略高一點的價格向百姓出售糧食,從而使饑民能就近購買,無異於雪中送炭。
在齊州(今濟南)任職時,曾鞏見當地有一夥土豪惡霸,欺男霸女,發誓要將其肅清。他一連抓了三十餘人,將他們發配邊疆,還創立了“保伍”制度,讓百姓自行監督,登記好人口。
短短數年,齊州實現了從匪患橫行的平安和諧的轉變。平定騷亂後,曾鞏又帶人疏浚了大明湖,一舉解決困擾當地多年的水患問題。
為紀念曾鞏而修建的南豐祠(圖自圖蟲網)
後人們曾在大明湖北門安置了反映曾鞏政績畫像的影壁,兩側題詞為“北渚雲飛,濼水歷山迎帝子;明湖波淨,蓮歌漁唱念曾公。”由此可見,曾鞏在齊州的功績深得民心。
縱觀曾鞏多年的地方官生涯,所到之處,打擊豪強、抵制兼併、興修水利、減賦救災,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實事好事,成效卓著,頗有政聲,是那個時代少有的能臣幹吏。
文以明道
曾鞏的文學造詣在多個方面均有突出表現,但如果籠統來說的話,大致可分為詩詞、散文及儒學思想三個部分。
散文是曾鞏最擅長的領域,其散文造詣與儒學思想其實不能完全割裂開來。曾鞏是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重要骨幹,他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主張「文以明道」。
由於他的文章兼具唐代韓癒、柳宗元及宋代歐陽修等數家所長,同時敘事與說理兼顧,章法嚴謹,夾敘夾議,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一座標桿,是無數學子爭相模仿學習的對象。
王安石對曾鞏倍加推崇,在贈給友人的一則《答段縫書》中提及:「鞏文學論議,在某交遊中不見可敵。」直白地表示,在自己所有的朋友中,文章水準之高無人能與之匹敵。即使狂放自傲的蘇遼,對曾鞏也是欽佩不已:“曾子獨超軼事,孤芳陋群妍。”
圖自圖蟲網
至於詩詞方面,雖然不如蘇軾、王安石等人有名,但佳作同樣不少。曾鞏的詩詞風格較為樸素,但氣魄格調極高,筆法老練精到,十分有氣度。比較有名的例如《詠柳》:“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鞏將柳樹這一已經被許多著名詩人形容過的事物另闢蹊徑,重新剖析,看似說柳樹,實則藉柳樹諷刺時事,辛辣大膽,而又犀利精準,讀來令人有酣暢淋漓之感。
另外,他有《城南》一首,也頗有趣:“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曾鞏借桃李與青草的對比,突顯二者生命力的不同,於平淡中蘊含哲理,具有宋詩的鮮明特點,是當朝詩歌的典範。
1083年,65歲的曾鞏在江寧府(今南京)因病去世。臨終前,已被罷職的王安石多次前往探望,陪伴他走完了人生最後的時刻。
時至今日,我們重看曾鞏的著作,仍然不得不承認,他的作品的確稱得上「唐宋八大家」的名義,是名副其實的一代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