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妍希個人檔案:不設限,呈現充滿能量的女性角色

2024-01-24陳妍希

她很愛笑,一笑嘴角就變出兩個甜甜的酒窩,見到陳妍希之後,第一反應還是大眾記憶裡充滿青春氣息的「沈佳宜」。不過比起當初的青澀,陳妍希的眼裡多了一份溫柔與堅定。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之後,她一路探索,接拍了多部有影響力的影視作品,詮釋了一個又一個觸動心扉的角色,在自身成長過程中,她也愈發充滿能量,演繹著自己不被定義的人生。

在愛中成長 在愛裡感知

身為演員,畢業於南加州大學的陳妍希,是勇敢的追夢人。 2006年,演出個人首部電視劇《換換愛》。 2011年,因出演青春愛情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中沈佳宜一角獲得關注,並憑藉該片提名第48屆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獲得第12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觀眾票選最受矚目表演獎。 2016年,主演懸疑片《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主演都市情感劇《北上廣依然相信愛情》。 2021年,參加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二季》;2022年,主演電視劇《溫暖的甜蜜的》;2023年1月24日,參加“奮進新征程——2023中國網絡視聽年度盛典”。

一路走來,陳妍希在不斷探索自己的可能性,同時,也撕掉了許多過往的刻板標籤。她的努力,讓觀眾在螢幕上看到更立體、更有生命力的形象,也讓人看到獨屬於她的女性力量。

「父母給了我很多的愛,從小在很樂觀的環境下長大。」在提到家庭時,陳妍希總是認為那是一個充滿愛的環境,有非常愛她的爸爸、媽媽和姐姐,隔壁就住著外公、外婆,還有一位叔公,有老一輩仔細的疼愛,還有同輩的陪伴。

結婚生子,生命裡的應有

在事業小有成就的時候,陳妍希選擇結婚生子,並且毫不猶豫地說,這是她生命裡應有的一部分。這份對家庭踏實的安全感,離不開她從小就生活的幸福環境。

原生家庭的幸福感始終包圍著她。在陳妍希的描述中,長輩總是會給小孩們很多鼓勵和愛,她從小就是在一個一直被鼓勵的環境中長大的,這也是她在做很多人生決定時,會非常有安全感的重要原因。

陳妍希與陳曉婚禮上那個美好又經典的“揭紗之吻”,讓很多人都印象深刻。

婚後的陳妍希將更多的時間留給了家庭,在被幸福緊緊擁抱的環境裡,收穫著人生的新角色。當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觀眾看到了自信又更加從容的她,讓觀眾也深刻感受到家庭生活帶給她的更多能量。

身為演員,陳妍希嘗試過許多愛情角色,也在戲中感受過不同類型的愛情,了解不同角色背後的愛情觀。關於愛情和婚姻,她有著自己堅定的認知。

“其實一直以來我都是非常嚮往愛情的,我會希望自己可以找到一個真愛,或者純粹的愛情”,在做演員的過程中,陳妍希接觸過很多角色背後的浪漫愛情,現實生活中,家庭給她的能量也讓她更堅定自己對於愛情的態度。並沒有到了什麼年齡就必須做什麼事情的道理,婚姻亦是如此,“希望每個人都不要將就,可以找到純粹、美好的愛情。”

自帶能量的從容與勇敢,獨屬女性的魅力

溫和的個性、樂觀的態度,自帶能量,她總是能吸引更多美好的人靠近。對朋友而言,陳妍希是個毫無保留、懂得洞察冷暖的人。在《我們來了2》中,陳妍希和蔣欣的「圓包」人物組合(CP)獲得了觀眾的喜愛。在辛苦的真人秀拍攝中,很多時候大家都睡眠不足,身體非常疲憊,即使在這樣的狀態下,陳妍希仍能夠細心地體察到其他嘉賓的感受,並在這段旅程中收穫了一群同樣溫暖的朋友。

對於身邊的朋友,陳妍希真誠地表達自己會非常期待和朋友在一起,“當你在崩潰或者低落的時候,有一個好閨蜜在你身邊是能夠給予你非常大的力量的。”

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內心會多一份內在的踏實。與陳妍希交談時,便能感受到她身上由內而外展現的溫柔與堅定。同時,愛的環境讓陳妍希更懂得感知愛,具備主動理解愛、正確表達愛的能力,這些能力為她提供了健康且清醒的婚戀觀,也塑造了從容又勇敢的人生態度。

隨著女性意識開始覺醒,不少關於「女性該怎麼活?」的討論成為熱門話題。

「選擇事業,還是選擇家庭?」在社群媒體掀起女性覺醒熱潮的同時,對女性的重新定義在突破以往枷鎖的同時又陷入了另一種邏輯陷阱,當「我來決定價值」和「身為女性的傳統價值」出現取捨矛盾時,讓許多「新女性」也陷入了困境。

女性到底該怎麼活?關於這個問題,不應該有被定義為「完美」或「正確」的答案。任何選擇都沒有絕對的兩極化,而無論是傾向家庭,或是傾向事業都不應該被評價、被定義。在每個領域,我們都要看到獨屬於女性的魅力和價值,不論性別,每個人都應該有充分的選擇空間。

在做選擇時,陳妍希一直在做自己。當看到她提到家庭時彎彎的笑意,感受到她勇敢探索時的底氣,觀眾自然能夠明白,她已經找到了內心的安定,這種安定不是不作為,不是追求安逸,而是在內心自洽的同時仍懷有對世界提出挑戰的勇氣。

接納自己 突破標籤

陳妍希更願意這樣分享自己對於愛情和婚姻的建議,“不要著急”,“可以試著慢一點”,“讓自己在一個很舒服的狀態裡面去繼續努力,繼續學習”,“當你沉澱為一個優秀的人,能夠完全接納自己,那你在遇到合適的人時才會感到從容,並得到足夠的尊重。

因為青春、亮麗的外貌形象,陳妍希演過不少偶像題材的電視劇與電影,其中「沈佳宜」是最深入人心的角色之一。遞過來的習題冊,即使洗乾淨也依然清晰的藍色水筆印,還有最終嫁給“陌生人”的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即便不是大歡喜的結局,“沈佳宜”也在很多人的青春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提到“沈佳宜”,陳妍希表示,自己很感謝遇到她,對與每個角色的相遇,都心懷感恩。

「沈佳宜」不只凝刻了觀眾對青春的回憶與追念,對陳妍希自己,這個角色也是意義深刻的。早年被問到演員轉型時,她就提到,「之前演過比較多小清新、單純直接的角色,有被認知的某個類型是幸運的。」當她對演戲以及自己的人生有更多體會時,仍然對當初塑造的角色表達了感恩,“一個演員能夠有一個角色被大家記住,就已經是非常幸運的事情了,我很感謝沈佳宜”,她再次說道。

當然,陳妍希並沒有一直受限於符號化的刻板形象,「不給自己設限」是這些年她不斷在做的事情。人生階段的變化,讓她對生活有愈加豐富的體會,她不斷地拓寬自己的戲路。從單純、青澀的沈佳宜到《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中的連阿雲,再到即將播出的新劇《溫暖的甜蜜的》中的齊家宜,“突破”似乎是這一時期陳妍希的關鍵字。

在導演婁燁《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中,陳妍希一改往日清純的形象,演繹了神秘又美好,甜美且艷麗的連阿雲。這是一個敢愛敢恨但又深陷漩渦的角色,最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連阿雲濃妝上場,在淡綠色的長裙映襯下,唱著《一場遊戲一場夢》的片段。沒有後期配音,沒有替身,一種真實但神秘的魅力呈現在螢幕,讓觀眾重新認識了陳妍希。

面對鏡頭,她表達了自己一直以來的想法,「很想嘗試腹黑類型的角色,說了很多年,可是目前還沒有很多這種角色找我,所以我也想試試看,從反面的視角去看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子。會獲得一些新的對世界的體會。

“要相信,要把它當成真的。”

對於演戲,陳妍希坦言,自己一直是保持一顆比較簡單、純粹的心。 「如果劇本故事並不能吸引你的話,我也很難說服自己去演,讓觀眾去相信。」同時,自己並不局限於一種呈現類型,無論是電視劇、電影還是舞台劇,都是有不同的魅力存在的。如果團隊是有創造力的,那最終的呈現也一定是充滿想像的角色。

《溫暖的甜蜜的》是陳妍希目前即將播出的新劇,為了理解其中的角色,陳妍希向一位年輕的上海女孩虛心了解與角色可能相關的感受,幫助自己更好地進入到角色當中。為了讓自己更貼近角色身份,她仔細斟酌角色的社會背景,從口音、語調各個方面作以調整,希望能夠將更多的細節詮釋完美。

陳妍希說道,「我覺得身為一個演員,我就是想要好好地盡本分,努力去演好每一個角色,並且希望可以演更多正能量、溫暖的戲劇,把這份溫暖傳遞給身邊的每位朋友。

不被定義 做更多面的自己

《乘風破浪的姊姊2》帶給陳妍希豐富又充滿挑戰的一年。她坦言,站在浪姐2的舞台上,不僅是現實的挑戰,更是難忘的心靈旅程。

每一次舞台都經過了長時間的準備,需要不斷練習。在這個過程中不乏有壓力倍增、手足無措的時刻,但當站在聚光燈下,完成一次次唱跳考驗時,觀眾如潮水般的掌聲與歡呼給了她最大的鼓勵。這種獨特的表演經驗讓陳妍希在緊張的同時,充滿無限期待。

“你是我最大的溫柔,你是我最深的守候。想要為你遮風擋雨,又怕你不成熟。”

初舞台當天是陳妍希兒子小星星的生日,她選擇了原創歌曲《小星星》作為表演曲目。一位溫柔又勇敢的媽媽,用表達愛的方式站上突破自己的舞台,讓我們看到了與之前截然不同的陳妍希。

從第一次緊張又忐忑地完成表演,到後來的每一次排練、每一次現場表演,陳妍希的狀態越來越自由。 “站在舞台上是一件很享受的事”,陳妍希說,現場的氣氛會很嗨,觀眾很快就會感染到你。現場表演是沒有NG機會的,因此每一次呈現都是一場腎上腺素爆發的盛宴,是酣暢淋漓的精彩定格,更是個性化的展現。

《乘風破浪的姊姊2》三公舞台結束後,陳妍希遺憾離開了節目。當時,她在微博上表達了自己對這段旅程的感激,感謝浪姐2讓她實現了年少時對舞台的嚮往,也更加堅定地相信,自己是熱愛舞台的。 「30+的姐姐們,各自帶著自己的經歷來到這裡,每一個都有自己的閃光點。”

這段旅程,不僅讓觀眾看到了更多面向的陳妍希,更帶來一次她自己心態上的轉變。當看到這些不管年紀,隨意綻放的魅力姐姐們時,她不禁感慨,“無論是哪個年齡的女性,只要自己願意,每時每刻都可以乘風破浪。”

很多人看到陳妍希在《乘風破浪的姊姊2》裡精彩的演唱舞台,才意識到,她曾經也是個歌手。

2011年,在主演的青春愛情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中,陳妍希獻唱了個人創作的片尾曲《孩子氣》。 2013年,陳妍希發行了個人首張原創音樂專輯 《Me,Myself,And I》,並獲得第11屆CCTV-MTV音樂盛典港澳台地區年度最受歡迎潛力歌手獎。這張專輯收錄了《sorry》《直覺》等在內的十首歌曲。

在曾經的採訪中,她提到過,“如果現在問我,我還會不會想出專輯?其實我還是會有這個想法的。”

雖然目前的工作重點仍在戲劇方面,但是她並沒有放棄自己唱歌的興趣。她提到,當她想要靜下心調整一下節奏時,她就會靜下心來再寫幾首歌。不過很幸運的是,現在出演的電視節目很多都需要配片頭或片尾曲,包括像浪姐2這樣的綜藝,都能夠提供很多唱歌的機會。能夠一邊磨礪演技,一邊提升唱功,對陳妍希而言也是一種很享受的狀態。

工作之餘,陳妍希還會把一些精力放在興趣上。她一直對室內設計很有興趣。家庭氛圍一向是她最重視的,因此,琢磨室內的擺放裝潢能讓她樂在其中。提到自己的嗜好,陳妍希立刻興奮了起來,「我會很努力、很認真去找家裡的某一個擺放,甚至一個垃圾桶、一個枕頭,我可能都會翻各大網頁去尋找。也許這個枕頭要搭配牆上的掛飾或沙發。

對室內設計的鍾愛,讓陳妍希對空間擺放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概念。在戲中,她也樂於花心思和創作團隊一起琢磨。 「當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的時候,我也會和大家講,誒我覺得這邊這樣會更好等等,可能最終呈現上會更有趣一點。」陳妍希分享道,偶爾切換一下創作的角色,反而會產生不一樣的化學反應。

從演員到浪姐舞台,從堅持唱歌到發展興趣,出道以來,陳妍希從來沒有被某一個標籤一直淹沒。

沒有誰會一直被打上一個標籤,不被定義是她撕掉標籤的開始,也是她追求更多可能的堅定態度。正如陳妍希自己所說,作為演員,自己更希望透過不同的嘗試與螢幕前的觀眾有不同的互動,不論是溫暖的觀影體會,還是更寬廣的想法,感染觀眾之前,自己首先要做一個豐富的人。

期待與更有能量的女性角色碰撞

隨著女性意識在社會更廣泛地湧動,影視劇也出現了更多關注女性成長的題材。越來越多不同領域的女性發聲被聽到,越來越多的女性困境被看見。同時,有力量,有能量的女性價值在衝擊傳統的美學體系,為角色的詮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比定義童話更重要的,是童話如何定義我們。」女性需要突破刻板的標籤,女性角色亦需打破傳統的敘事。

觀眾想要看到的,是破除刻板印象,讓女性人格更加完整的真實故事,抑或是基於女性自身的困境經歷、真切的情感體驗演繹的內容。

我們需要在螢幕上看到一些更真實、更鮮明的女性群體,社會文化也需要補充女性的成長實踐。這不僅是觀眾的期待,演員也同樣期待與這樣的角色碰撞,陳妍希也不例外。

身為演員,陳妍希不想局限於某一種類型,「在我看來,我其實對角色的選擇沒有特別設限,但是在未來自己會更期待遇到一些有更多女性力量的角色。」飽滿的女性形像以及其豐富的成長實踐可以調動出演員更強烈的感受力,在嘗試靠近角色、詮釋角色情緒的時候,也會碰撞出更多充滿隨機性的火花。

她始終認為,自己是有責任在演繹角色的過程中傳遞能量給觀眾的,在這個過程中,演員需要有自己的價值觀和態度,才能讓觀眾相信。因此,當談到新時代女性特質的話題時,陳妍希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很重要的一點我覺得是經濟獨立。」無論是選擇把精力投入家庭還是事業,都一定要有自己獨立養活自己的能力。只有這樣,女性才能擁有更寬廣的選擇空間,更從容的選擇態度,並且能夠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保護好自己,保護好家人。

在專訪的最後,陳妍希也分享了自己想對更多喜愛她的朋友們說的話,「我覺得不管活到幾歲,都還是要找到自己喜愛的事物,然後持續地學習。我覺得持續的學習會讓你變成一個更快樂、更有趣的人,你也會用更美好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能量。

記憶會給人定格,溫柔樂觀的陳妍希總是給人笑靨如花的感覺,但當觀眾去觸摸她的人生軌跡,才發現她倔強勇敢的人生底色。她是演員,是歌手,是幸福的妻子,也是堅強的媽媽。最重要的是,她是她自己,是不被定義的陳妍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