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疫境後重啟開放的香港,演唱會等大型活動如火如荼。作為「港樂」夢幻標誌的紅磡體育館,檔期更是爆滿。苦等三年的《陳奕迅FEAR AND DREAMS 香港演唱會》,也於2022.12.09到2023.01.14連開25場。雖然三年前一早預訂了門票,但無法到場的我只能安守Eason每場「安可曲」的視訊聊以充飢。而我,正好利用這個時間,將這位我至愛卻從未有機會「從頭細訴」的男歌手,回顧他三間不同唱片公司時期的所有專輯,再力圖用精細的文字,將這位「K歌之王」的「時代曲」情懷一覽無遺!
·「K歌之王」三部曲:華星-英皇-環球
(一)華星時期:黃金時代唱最幸福的歌(1996-2000)
陳奕迅1995年參加第14屆新秀歌唱大賽並獲得冠軍,同年正式出道簽約華星唱片。曾打造過張國榮、梅艷芳、羅文、呂方、杜德偉等無數巨星的“華星”,代表著香港流行音樂最經典的傳統和本土力量,幾乎是以情懷式的製作抗衡著寶麗金、華納、EMI 、CBS/SONY等國際巨頭。陳奕迅加盟“華星”,和他的同門楊千嬅、梁漢文等一起參與締造了“港樂”在世紀之交的又一段“黃金時代”。
陳奕迅的第一張同名專輯已令人驚艷,大玩非主流
雖然簽約的是一間最老派的本土唱片公司,但「華星」時期的陳奕迅音樂卻劍走偏鋒,不僅遠離當時以「四大天王」為代表的千篇一律的口水式情歌,更玩起了徹頭徹尾的「國際範」。 1996年,陳奕迅在「華星」推出第一張個人專輯《陳奕迅》,當時正是香港樂壇「井水氾河水」、地下音樂向主流滲透的「豁達革命」年代,陳奕迅的音樂,從一開始就是挽著這些非主流音樂「跳舞」! 「華星」時期,陳奕迅一共推出過6張粵語、3張國語大碟,分別是:(粵語部分)《陳奕迅》(1996)、《與我常在》(1997)、《我的快樂時代》( 1998)、《天佑愛人》/《幸福》(1999)、《Nothing Really Matters》(2000);(國語部分)《一滴眼淚》/《醞釀》(1997)、《婚禮的祝福》(1999)。
解析陳奕迅「華星」時期以上專輯的音樂路線,基本上是以獨立的英倫搖滾+民謠搖滾為主線,也摻和一些古典、爵士、電音的成分,可謂異常豐富和多元。幾乎為他包辦每一張專輯監製的是EMI時代就已為葉麗儀、葉振棠、陳百強等巨星效力的王紀華,而幕後創作人則新老並蓄——填詞方面,既有林振強、潘源良、劉卓輝等八十年代中期就已奠定江湖定位的資深填詞人,也有林夕、黃偉文、周耀輝這樣處於創作黃金期的中流砥柱;作曲/編曲方面,柳重言、劉祖德是最多出現的名字,新晉冒起的王雙駿、陳輝陽、伍樂城、Eric Kwok、恭碩良等也各顯其才,而來自地下樂團Black box的林健華/張佳添、Huh!的Tim Leung/張以式也為Eason的音樂注入新血。除了自己偶爾客串作曲,Eason甚至還請來當紅歌手謝霆鋒、盧巧音為他譜曲。
因此,“華星”時期的陳奕迅“一出道即巔峰”,在這個時期他已完全奠定自己的音樂基調,並一直延續到之後的二十年。他既可以良久深情款款,又可以瞬間狂放不羈,那種內斂的爆發力和撕裂感,正是他區別於香港流行音樂上幾代前輩的鮮明個性。
《與我常在》是筆者撰寫Eason的第一篇碟評
有緣的是,我在聽過陳奕迅的第二張粵語大碟《與我常在》時就已非常看好他,覺得他會是香港樂壇未來的接班人,當時還在執筆的《音樂花園》專欄寫了這篇碟評,慶幸時光的檢驗沒有讓我寄願落空…
《我的快樂時代》堪稱完美
1998年的《我的快樂時代》我認為是陳奕迅在「華星」時期商業與藝術平衡得最完美的一張專輯,也是最具「勵志情懷」的一張主題大碟,專輯的前5首歌曲《我的快樂時代》、《我什麼都沒有》、《天下無雙》、《黃金時代》、《新曲+精選》彷彿一個系列,瑯瑯上口而又字字珠璣,將個人在大時代下渺小但又充滿希冀的情愫表現得淋漓盡致。而我最喜歡的是《我的快樂時代》那激盪心靈的歌詞:「長路漫漫是如何走過,寧願讓樂極忘形的我,離時代遠遠,沒人間煙火,毫無代價唱最幸福的歌”,會跟著每次Eason在演唱會現場一起近乎聲嘶力竭的吶喊!
(二)英皇時期:K歌之王給十年後的你(2000-2004)
2000年,在「華星」推出最後一張水準甚佳的《Nothing Really Matters》後,陳奕迅轉投另一間本土公司-英皇娛樂。有人質疑以Eason追求完美的藝術家脾氣,是否能適應過於注重偶像包裝的英皇,不過從這一時期他的作品質量來說,可謂堅持自我、不辱使命!
陳奕迅在「英皇時期」一共推出5張粵語、3張國語大碟,分別是(粵語部分)《打得火熱》(2000)、《Shall We Dance? Shall We Talk! 》(2001)、《The Easy Ride》(2001)、《The Line-Up》(2002)、《Live For Today》(2003);(國語部分)《反正是我》(2001)、《Special Thanks To ……》(2002)、《黑白灰》(2003)。不僅從流行性、創新性、實驗性來說都完美兼顧,他也在這個時期一舉成為與周杰倫並駕齊驅的華語樂壇天王!
《K歌之王》來自加盟英皇的第一張專輯《打得火熱》
來自加盟英皇首張專輯《打得火熱》的一曲《K歌之王》,沒想到一舉成為Eason歌唱生涯的代表作,名為“K歌之王”,實際是一首關於填詞人和歌手的“悲歌”,基於當時K歌氾濫的一種無可奈何的自嘲和反省,將眾多經典歌名串起的創作方式日後也成為不少跟進的楷模。
在這一時期,老牌的填詞人基本“退位讓賢”,林夕和黃偉文“雙劍合璧”自此統治了陳奕迅大部分詞作品的江山。從他們的筆下,我們管窺到都市人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自我安慰甚至畸形病態,而陳奕迅也以最觸及靈魂的方式唱出了我們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其中,兩人更開創《Special Thanks To…》、《The Easy Ride》分別一人獨攬整張專輯歌詞的先河。
陳輝陽和王雙駿則成為陳奕迅“英皇時期”音樂方面的“左右護法”,他們或優雅或搞怪、或舒緩或激蕩的曲式編排,讓陳奕迅的歌曲在可以盡情K之外,又多了值得玩味的思考和藝術空間。陳輝陽深厚的古典音樂根底為Eason平添高格調,而王雙駿的樂團編制又為Eason灌輸重型的血脈。另外曾參與創作及編曲/製作的音樂人還包括Eric Kwok 、Jim Lee、梁翹柏、劉志遠、金培達、蔡德才、林一峰、吳國敬、孫偉明、陳奐仁、徐偉賢、馮穎琪、蔡政勳、Adrian Fu、Edward Chan等。而演唱台灣創作歌手陶喆(《遺失的國度》/《幸災樂禍》/《Katrina》)、陳小霞(《黑暗中漫舞》/《十年(明年今日)》)的旋律並化之為自己擅長的粵語情懷,也稱得上一段佳話了,特別是由陳小霞作曲的《十年(明年今日)》,更成為陳奕迅首次唱響全中國、膾炙人口的首本名曲!
國語大碟《黑白灰》催生了陳奕迅膾炙人口的《十年》
在這一時期,陳奕迅推出了他職業生涯中水準最高的兩張國語大碟《Special Thanks To…》、《黑白灰》,它們的水準不遜色於陳奕迅同期的粵語專輯,而陳奕迅標準的國語咬字更洗脫了香港歌手唱國歌被普遍批評「港普」的傳統。
(三)環球時期:富士山下看夕陽無限好(2005-現在)
《U87》入選美國《時代》雜誌
2005年,陳奕迅震撼性地加盟全球最大的唱片公司環球旗下廠牌新藝寶,並推出有口皆碑的首張大碟《U87》,不僅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當年最值得聽的5張專輯之一,連他使用的麥克風「U87」也從此成為錄音界最具標竿的型號。這張專輯集合全港最好的音樂人為他打造,《夕陽無限好》、《浮誇》、《最佳損友》、《葡萄成熟時》、《阿牛》等多首成為排行榜冠軍的熱門佳作。而一曲《夕陽無限好》更唱出巨星離去的唏噓,挑戰高音極限的《浮誇》也成為每次陳奕迅演唱會觀眾群情洶湧的Encore曲目。
《What’s Going On》堪稱陳奕迅的巔峰
一年之後的《What's Going On》大碟,我個人認為稱得上陳奕迅真正的巔峰之作,不僅因為它捧出了一曲街知巷聞的《富士山下》,而且無論選曲還是聲線都去到最成熟的階段,可以說幾乎無可挑剔。那種「要擁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的人生至高境界,那種唯「白玫瑰」的「粵語殘片」才有的爛到熟透的懷舊感,真的讓人無法抵擋。隔年,幾乎整碟複製《What's Going On》的國語專輯《認了吧》,能夠在業已成功的同一旋律下再續新意,用Eason的話來說實屬“不容易的事”,碟中一曲《愛情轉移》更成為他《十年》之後又一響徹全國的「飲歌」!
從2005-2022,陳奕迅在環球服役的時間已長達17年,而且這一數字肯定將會再延續下去,他會像同公司的譚詠麟、張學友那樣終老此店嗎?
17年間,陳奕迅在環球共推出12張粵語、7張國語大碟,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更重要的是數字背後的品質也足可信賴。包括:(粵語部分)《U87》(2005)、《Life Continues》/《What's Going On》(2006)、《Listn To Eason Chan》(2007)、《H3M》(2009)、《Time Flies》/《 Taste The Atmosphere》(2010)、《Stranger Under My Skin》(2011)、《…3mm》(2012)、《The Key》(2013)、《準備中》(2015)、《L.O.V.E》(2018);(國語部分)《怎麼樣》(2005)、《認了吧》(2007)、《不想放手》(2008)、《上五樓的快活》(2009)、《? 》(2011)、《Rice &shine》(2014)、《C’mon in-》(2017)。
《Listn To Eason Chan》概念最為大膽
這19張專輯,整體來說,粵語專輯的平均質素要遠高於國語。另一個特色是,這個時期的陳奕迅幾乎每張專輯都有一個主題或概念,而且越到後期風格越趨於小眾、音樂的實驗性越強。最大膽的概念,應算2007年的《Listn To Eason Chan》,不僅封面沒有出現歌手本人的大頭像,也不付印任何歌詞(只能在環球官網下載),整張專輯除結尾的《Crying In The Party》外全是清一色的舞曲快歌,更附上一張由國際D.J混音的Remix做成雙碟。這在盛行K歌的年代,實在需要多大的勇氣? !
《H3M》建立起Duo Sound的樂團模式
除了先前筆者提到的《U87》和《What's Going On》兩張巔峰之作外,2009年的《H3M》也是筆者極力推崇的一張大碟,這張以duo band為根底的Band Sound式樂隊音樂,不僅音樂、演奏的部分厚重很多,而且很多作品也頗經得起考驗,如《七百年後》、《沙龍》相信都是可以穿越時間長河的「不朽之作」。正如歌詞中寫道:“文明能壓碎,情懷不衰,無論枯乾山水”,“其實人生並非虛耗,何來塵埃飛舞”,敢在物質文明的大潮下將情懷作為精神的永久支柱,這樣的音樂又如何能「虛耗」呢? !
可以發現,隨著年份的推移,陳奕迅出碟的頻率是越來越慢,從一年2張到一年1張、兩年1張、三年1張,而如今距離上一張完整專輯《 L.O.V.E》已經四年之久了,我們還沒等來Eason的全新大碟…
這一階段,與陳奕迅合作的幕後陣容越來越廣泛,不僅是香港,也網羅了許多台灣、新馬和內地的頂尖音樂人,可以說天下精英皆為我用。
填詞人方面,林夕和黃偉文仍是貢獻最多精品和代表作的功臣:《夕陽無限好》、《最佳損友》、《富士山下》、《落花流水》、《沙龍》、《陀飛輪》、《苦瓜》、《一絲不掛》、《任我行》……這些由小及大、以景寓情、借物言志、反映時代的傑作,不僅最大限度地豐富了陳奕迅歌曲的內涵和意境,也讓香港流行歌詞的整體水準去到一個更文學化、哲理化的層面。其後的林若寧、林寶、林敏駿、陳詠謙、陳詩慧、周耀輝、週禮茂、週博賢、小克、李焯雄、李峻一也屢有佳作,前輩詞人潘源良更化身「袁兩半」包辦《準備中》整有佳作,前輩詞人潘源良更化身「袁兩半」包辦《準備中》張的歌詞。
作曲/編曲/製作方面,Eric Kwok可謂貫穿整個時期的靈魂人物,從最早緬懷經典的《夕陽無限好》,真摯平實的《最佳損友》、清雅雋永的《落花流水》到復古舞曲的《重口味》、大愛香江的《同舟之情》、感性沉溺的《無條件》……大部分名曲都出自他手筆,可以說,Eric Kwok掌控了這個時期陳奕迅音樂的「主旋律」!除他之外,C.Y Kong、王雙駿兩位老搭檔不遑多讓,大量英倫電子夾雜管弦樂和搖滾風的音樂由他們創造。曾經炙手可熱的巨星御用監製梁榮駿、雷頌德、葉廣權鼎力操刀,梁翹柏、劉志遠、Jim Lee、Davy Chan、舒文、唐奕聰、鄧建明、雷有輝、劉諾生、Adrian Fu、Larry Wong、 Kenix Cheang、方樹樑、方大同等風格各異的本地音樂人交出功課;以《富士山下》聲譽鵲起的澤日生,又譜寫了禪意的《一絲不掛》和悠然的《任我行》;少有合作的黎小田(《Crying In The Party》)、週國賢(《四季》)一曲已流芳;而最新派台單曲《是但求其愛》、《人啊人》,唱作人林家謙又成新寵。台灣與大陸方面,陳小霞、陳曉娟、葛大為、易家揚、林暐哲、李雨寰、小安、小寒、黃韻玲、鍾興民、範曉萱、吳青峰、亂彈阿翔、倪子岡、Mac Chew、蔡健雅、林俊傑、李海鷹、張亞東、小柯、陳珀、曲世聰、吳向飛、竇鵬、唐恬、錢雷、火星電台、李榮浩等不同的名字也不時擦出火花。而最具紀念意義的是,樂壇天王的競爭者周傑倫也親自為Eason訂製一曲《淘汰》,成為陳奕迅名列前茅的國語熱曲。
陳奕迅、周杰倫「化敵為友」惺惺相惜
在環球時期,特別是2005-2013年間,可謂陳奕迅在華語樂壇的最高光時刻,甚至一度風頭壓過了對手周杰倫。不過自從近年唱片減產以及淡出頒獎禮之後,在2018年之後的“後港樂時代”,無數洶湧的後浪奔騰而至,甚至有00後不知陳奕迅的“笑話”發生…
《孤勇者》令陳奕迅成功「出圈」
不過,2021年一首為遊戲代言的《孤勇者》,卻成為「風輕雲淡」的陳奕迅成功出圈
的“國民神曲”,正可謂得來全不費工夫,其實,背後的“十年”苦功,又怎是一個“流量加持”可以算計的呢?
(四)演唱會VS頒獎禮,華樂壇獨領風騷
2007年的《Listn To Eason Chan》大碟有一首非常有趣的歌曲就叫《演唱會》,它真實表達了陳奕迅自己做演唱會時那種放鬆、玩樂的心態:「一組擴音的喇叭,合成電子加結他,一套鼓跟貝司,已經足夠盡情吧。看過幾場?
《大唱》是陳奕迅最早的演唱會現場
依照Eason的演唱會行銷模式,一般都是先預設一個年度主題,從香港站出發,再巡迴到全國乃至全球。
根據資料顯示:陳奕迅的第一次紅館個唱是1999年10月7日-10日的“big live陳奕迅大個子唱”,連開4場,同年《幸福》大碟CD2的3首作品《有了你》、《春光乍洩》、《改造人》就是來自這次演唱會的live版本。可以說,陳奕迅是少有在現場翻唱他人作品而又再次唱成經典的佼佼者,他總能將前人的歌曲用自己的方式,唱出壯闊的境界和跌宕的情懷。
第二次紅館個唱是2001年11月9日-17日“The Easy Ride陳奕迅演唱會”,連開9場;第三次紅館個唱是2003年2月16日-22日“Third Encounter陳奕迅演唱會”,連開7場;第四次紅館個唱是2006年2月11日-19日“get a life陳奕迅演唱會”,連開9場。第五次紅館個唱是2007年10月24-31日、11月1-6、9-10日 Eason’s Moving on Stage 1 演唱會,共16場。第六次紅館個唱是2010年3月20日-4月6日“DUO 陳奕迅2010演唱會”,共18場。第七次紅館個唱是2013年7月6日至8月2日的Eason’s LIFE,多次加場後達到25場的新紀錄。而當下熱烈進行的“陳奕迅FEAR AND DREAMS 香港演唱會”,則已經是第八次了!
創造神話的DUO 陳奕迅演唱會海報
在陳奕迅歷次的主題演唱會中,「DUO 陳奕迅2010演唱會」和2013年的Eason’s LIFE演唱會無疑是最為經典、載入歷史的。不僅曲目編排、舞美效果、聲線狀態和巡迴城市、觀眾場次都數一數二。尤其後者,從2013年07月-2014年12月Eason's LIFE世界巡迴演唱會76場,到2015年04月-2016年10月Another Eason's LIFE世界巡迴演唱會59場,這個系列加起來一共開了135場之多。在還沒線上演出的實體年代,陳奕迅創造的演唱會神話足夠我們回味終生、再難複製了!
2022陳奕迅FEAR AND DREAMS 香港演唱會現場
而今年的“陳奕迅FEAR AND DREAMS 香港演唱會”,更是一次打破演唱會傳統、“離經叛道”的冒險。評論家Annie Sun稱讚道:「沒有多餘講話,一氣呵成唱出超過30 首歌,用作品講述一個毀滅崩壞,和輪迴新生的故事。一貫直入人心的歌聲,搭配橫跨整個舞台的巨幕影像、每晚不同的Encore曲目,都是令人難忘的亮點所在。曲,依序揭曉。格局,展現歌曲的多種表現形式和思考面向。
雖然,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徐小鳳、譚詠麟、張國榮動輒二、三十場起步的記錄相比,陳奕迅紅館演唱會的場次仍有差距,但勝在年富力強的Eason,假以時日超越前人並非天方夜譚。而在全國及全球範圍,根據一位歌迷的不完全統計,1998年至2017年,陳奕迅共開335場演唱會。這份紀錄,大概是僅次於張學友的華語樂壇第二人了!
與「陳奕迅開過多少場演唱會」這個問題相比,「陳奕迅拿過多少個獎」似乎就很難給出準確的答案了。應該說,所有華語樂壇的重量級獎項,陳奕迅幾乎拿了個遍,包括香港地區的“叱吒樂壇男歌手金獎”、“叱吒樂壇我最喜愛的男歌手獎”、“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星獎」、「十大勁歌金曲亞太區最受歡迎香港男歌星獎」、「十大中文金曲全球華人至尊金曲獎」、「全年最高銷售男歌手獎」、「四台聯合音樂大獎─傳媒大獎」等等。光是陳奕迅高光的2007年,就憑《富士山下》狂掃20項大獎冠絕香港樂壇。
陳奕迅向來是「叱吒」大贏家
其中,頗具公信力的“叱吒樂壇流行榜”,陳奕迅是迄今為止的最大贏家,獲獎數量甚至遠超“歌神”張學友,包括10次奪得“叱吒樂壇男歌手金獎”、 9次獲得「叱吒樂壇我最愛的男歌手」、8次奪得「叱吒樂壇至尊唱片」、7次奪得「叱吒樂壇至尊歌曲」、5次奪得「叱吒樂壇我最愛的歌曲大獎」。
陳奕迅 “台灣金曲獎” 3度封王
在公認最難拿的“台灣金曲獎”,陳奕迅出道以來曾9次入圍“最佳國語男演唱人”、三度封王。能夠以粵語歌為主,卻在國歌歌壇的最高獎項屢次折桂,實在堪稱奇蹟。而最傳奇的,則是他2018年的《L.O.V.E》,首次開啟一張粵語專輯在台灣拿獎的先河!
陳奕迅在「華語金曲獎」獨領風騷((圖片版權:華語金曲獎組委會,攝影:Mars)
而在定位“全球華人音樂殿堂”的“華語金曲獎”,陳奕迅也是當之無愧的大贏家。在已舉辦的十三屆以來,他2次囊括“年度藝人”、2次“全球華人至尊歌手”、2次“年度最佳粵語男歌手”、3次“年度最佳粵語專輯”/“年度最佳粵語歌曲”、4次“我最喜愛的男歌手”,這一記錄相信也是無人可以打破的。他也是「華語金曲30年經典評選」中,21世紀唯一同時入選「30人30歌30碟」的香港歌手。
其實,「K歌之王」只是Eason的一種自我調侃,在大眾耳熟能詳的「走心情歌」外,他的不少作品涉及環保、反戰、抨擊娛樂八卦、探討終極意義等深刻的社會題材,可說是真正直面當下的「時代曲」!
如何評價陳奕迅在香港樂壇及華語樂壇的地位?筆者在拙作《沒有陳奕迅的“後港樂時代”》(詳見文末的“延伸閱讀”)曾寫道:作為扛鼎人物的“歌神”,陳奕迅傳承了香港粵語歌曲八、九十年代以來的抒情與勵志傳統,更能隨著「時代巨輪」不斷挑戰新的音樂邊界,他也是這個世紀香港唯一可在整個華語樂壇叱吒風雲、獨領風騷的代表。千禧年代,陳奕迅與周杰倫的天王山之戰,既代表了粵語歌壇和國語歌壇的競爭,也像徵了兩種不同流派和潮流的角力。
關於陳奕迅和張學友的唱功誰比較好的爭論,也是近年的熱門話題。著名音樂製作人鄧偉標認為:「陳奕迅的演唱自然、鬆弛,將技巧無形的融合在感情之中,其演繹水平可說已經超越了張學友。」雖然,這種藝術審美的界定很難有絕對的標準,但是,陳奕迅獨步於當下華語樂壇的演唱實力確是毋庸置疑的!
·陳奕迅與我:「任我行」的因緣際會
從1997年首次“發現”陳奕迅的驚喜執筆,我成了他一生不折不扣的“臣迷”,但更幸運的是:能在日後的樂壇歲月,以一個見證者和製造者的身份,與Eason近距離攜手更多美事。
在我主持南方都市報的「華語傳媒」時期,陳奕迅一直是得獎名單上的風雲人物。只不過停留在紙上談兵,卻從未一睹真容。不過在陳奕迅加盟新藝寶的2005年,我與他的緣分終於走近。
陳奕迅在中山紀念堂獻唱《夕陽無限好》「向八十年代致敬」(攝影:姬東)
當我在籌備5月22日中山紀念堂的年度盛典時,負責「05出擊陳奕迅廣州演唱會」的經理人區滿才先生打來電話,說那天Eason剛好有宣傳檔期,可以爭取出席現場。那時Eason剛轉會新藝寶,著名的《U87》專輯還未推出,那屆我們的主題是“向八十年代致敬”,Eason的新歌《夕陽無限好》正在熱播,剛好貼近這個主題,所以我就安排他作為表演嘉賓在開場獻唱,向經典巨星致敬,並領取榮譽性的“華語樂壇千禧最傑出歌手”大獎。
由於當時南方都市報的強勢媒體地位,區滿才和另一位演唱會的主要策劃人Sa爸還特意邀請南都作為「全力支持」單位,我也在報紙專欄發表了《十年磨一迅》的樂評造勢,特別提到:「實力+創新+藝德」是陳奕迅成功之道的「三大法寶」。
2005年與陳奕迅的首度攜手(圖片提供:Jimmy Yeung)
7月2日下午,「05出擊陳奕迅廣州演唱會」在富有特色的時尚跨界餐廳「廚房製造」舉行。陳奕迅身著喜慶的紅衫,一臉燦爛,而我也作為合作機構代表,向他頒發了「繼往開來」的獎牌,寄語Eason不僅傳承樂壇光榮傳統、更要積極開創未來。
7月30日,「05出擊陳奕迅廣州演唱會」在容納3萬多觀眾的天河體育中心舉行,也是Eason首次在內地舉行個人演唱會。那晚天飄起了濛濛細雨,不過很快就告停了。在這樣清涼的夏夜,Eason的表演似乎多了一分矜持,不過唱到觀眾耳熟能詳的金曲時,氣氛終於點燃了…
陳奕迅在滂沱大雨慶祝回歸(攝影:遊威)
兩年後,我與陳奕迅的再次牽手是在香港回歸十週年的滂沱雨夜。這次和新城電台合作,將頒獎典禮搬到了荃灣的政府大球場,作為慶祝香港回歸十週年的獻禮活動。但從傍晚時,雨勢就越來越大,因為露天場地沒有遮雨棚,觀眾都是淋著雨堅持觀看。由於當年陳奕迅與古巨基鬥得難解難分,所以出場順序也是一頭一尾避開鋒芒。等到Eason壓軸登台時已是將近凌晨1點了,他一曲情懷滿滿的《富士山下》,將雨中觀眾冰涼的心重新溫暖起來,我拿起隨身的數碼相機,拍下了這難忘的一刻!
時光荏苒,又是三年後。我離開南都創辦“華語金曲獎”,陳奕迅連續三屆(2010/2012/2013)都義無反顧出席力挺,而且除了報銷基本的車馬妝化以外,不收取任何額外費用。他曾經解釋:之所以這樣不計成本支持“華語金曲獎”,是因為想撐粵語歌、撐華語音樂!而最感人的一個細節是,2012年在廣州海心沙的那屆,壓軸領獎的Eason在領獎時不小心刺傷了手指,當時鮮血就流了出來,還好現場的頒獎嘉賓及時用紙巾給他包住。但非常敬業的Eason絲毫沒受影響,還帶著笑容從容的表演唱完,回到後台,醫生出身的歌手李家仁趕緊用專業手勢給他止血。當時在場邊的我心情極其忐忑,要是陳奕迅的「金手指」真的有什麼三長兩短,我就是傾家蕩產也賠不起啊!
作者與陳奕迅在「華語金曲獎2012盛典」(圖片版權:華語金曲獎組委會,攝影:陳小新)
還好Eason的外傷並無大礙,第二天(12月12日),他還特意和我約好在下榻的索菲特大酒店會所小憩。多年來忙於活動現場,也沒有好好和Eason合張影,為鄭重其事,我特意帶上了攝影師,記錄和他難得的相聚。號稱「吹神」的陳奕迅果然名不虛傳,一打開話匣子就興奮得停不下來,他沉浸在和我討論昨晚頒獎現場的表演細節,包括走台時伴舞的身位,什麼時候升降舞台要起落,耳咪的返送輸出如何更好等等,卻絲毫未提到受傷的情況。我不禁感慨:如此做一行愛一行的專業精神,Eason的成功絕不是偶然的!
發表於《南都娛樂週刊》的碟評:《陳奕迅的「主旋律」》
往後十年的歲月,我與陳奕迅再未能面對面交流,但我仍然認真地聽他的每一首歌、收藏他的每一張新專輯。在《十年磨一迅》後,我在《週末畫報》和《南都娛樂周刊》陸續發表了《H3M》和《The Key》的碟評,在文字營造的唯美空間裡,我仍然能感受到Eason對音樂執迷不悔的誠意。
珍藏的2012廣州演唱會門票
2012廣州國際體育演藝中心和2014天河體育場舉行的兩場演唱會,我也像個小粉絲一樣自費買票到現場搖旗吶喊,接下來我的夢想是:能夠在香港紅館身臨其境看一場Eason的演唱會,可惜的是,這個計畫又要無限延期了…
此刻,我也是“K歌之王”
除此之外,沒有什麼比在KTV全情演繹陳奕迅的K歌更襯得起這位「K歌之王」的!十年之前,我K得最多的是「哥哥」張國榮,而這一個十年,陳奕迅是我K歌的首選,為了唱好陳奕迅的歌,我曾經對著電腦原唱數十次的模仿他的換氣用聲,有時,我真的感覺Eason彷彿上了身。在我的陳奕迅K歌清單中,最新排名前10的是:《富士山下》、《苦瓜》、《任我行》、《四季》、《夕陽無限好》、《陀飛輪》、《落花流水》、 《不如不見》、《一絲不掛》、《穩穩的幸福》…可能未必都是最大紅大紫的,但卻是屬於我心中陳奕迅最為不朽的「時代曲」!
也許,正如我所愛的那首冷門而又難唱的《任我行》,我和陳奕迅因緣際會的交集,或許正是基於彼此共同的浪漫天性,那種「海闊天空任我行」的自由情懷!
附錄:與陳奕迅合作過的音樂人感言(獨家首發)
林健華: (陳奕迅《與我常在》/《我的快樂時代》作曲)我和Eason合作的緣份源自大概1996年左右,他剛出道不久,在他準備第二張粵語專輯的時候,我的樂團Blackobox也正好剛進入了華星唱片,那時公司也問我拿demo,我就給他寫了《與我常在》歌曲。結果,於1997年推出《與我常在》同名專輯,這首歌曲成為他的第一主打,並成功地引起媒體和樂迷的高度讚賞和關注,開拓了屬於Eason的獨特的演唱風格和魅力,並獲得1997年香港電台十大金曲頒獎禮的最佳原創歌曲。
在唱片公司乘勝追擊下,立即再籌備第三張專輯,便繼續找我為他創作,並擔任今次歌曲的製作人,結果就寫了《我的快樂時代》,也成為專輯名字,還製作了《我什麼都沒有》。當時我正在台北生活,Eason特意飛過來台北這邊錄音。我還記得在錄音前我們還找了一家麻辣火鍋吃了一頓,大家很多音樂上的交流,吃飽就回去開始錄音工作,3小時左右就完成錄音。
Eason是一位天賦形歌手,對於運用聲線,掌握感情,好像一切都是行雲流水般自然流露和輕易做到。跟他錄音其實是很享受的工作,因為他也確實能給你最好的vo track和選擇,對於製作人的後製來說,相對輕鬆和方便。 Eason也的確是大家所說的“吹神”,因為他的確很健談,很多有趣的想法和提議,有一天錄音結束後到他家繼續聊天,不知不覺就聊到天光,滔滔不絕的他和很想睡覺的我,相映成趣。一轉眼已經25週年,很慶幸和感恩當年能跟Eason有過這樣合作的緣份,《與我常在》、《我的快樂時代》除了成為了他當年成名和大熱之作,同時,時至今日,也成為我所創作過最重要的作品。
張佳添:(陳奕迅《隨意門》/《季軍》/《第一類接觸》/《少見不怪》作曲)跟Eason 合作已經多年前的事,我替他寫過四五隻歌,其中兩首只是我做的,包括《隨意門》、《第一類接觸》,《少見不怪》等。記得初初認識他便知道他是個愛說話的人,果然他之後被封「吹神」。而一起合作的時候,他曾經邀請我去他家試調子,當然也一起「吹」了好一陣子。 Eason 是我合作過一位音樂感和專業度都最強的歌手。所以他在錄音室裡很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是個深明唱歌是要非常放鬆狀態下才能夠發揮得最好的人,所以錄音之前我們一起和控制人員看了一套電影才進入去錄音。果然,他很快就投入,聲音很快就進入狀態,不用很久,便把所有錄音工作完成了。不過如果他下次再在錄音室看電影,希望不是「阿凡達2」吧。
林一峰:(陳奕迅《謝謝儂》/《不良嗜好》作曲)陳奕迅是音樂街最乖的壞孩子,或是最壞的乖孩子,他無窮無盡的精力絕對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他是為表演而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