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個人資料:父親教我 無論做什麼,都要盡全力

2023-12-21董卿

她曾連續十三年主持央視春節聯歡晚會

連續八年被評為央視年度央視十大主持人

連續七年排在央視掛曆女主持人中前三甲。

她入選了2017年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並被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

她是一名節目主持人,卻把主持人這個職業做到了極致。

她是董卿,是當之無愧的央視主持一姐。

{不}01{/否}

1973年,董卿出生於上海。

7歲時,董卿隨父母一起搬到安徽生活。

她的童年可以說是現實版的《摔角吧,爸爸》

父親對董卿特別嚴格。

每天早上天還沒亮,父親就把董卿提溜起來,要她去跑步。

很小就要求她幫家裡分擔家務,對年幼的董卿來說,洗碗、擦地都是家常便飯。

父親發現董卿愛照鏡子,餐桌上就召開專場批鬥大會,指著一盤土豆對她說,「馬鈴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你有時間,不如多看看書。」

母親給董卿做了新衣服,她高興得不得了,父親看見後,還是那句話,“衣服夠穿就行,與其把時間花在穿衣打扮上,不如多看看書。”

董卿原以為「多看看書」是父親的口頭禪,哪知這其實是他的育兒規劃之一

董卿剛上小學,父親就抱回很多書,讓她讀,“你現在還看不懂,先學著抄成語和古詩,抄完了就大聲朗誦,背誦,我在外面聽著。”

董卿以為父親開玩笑,結果發現他是認真的。

他要董卿每天堅持抄成語和古詩。

一兩年後,又要她抄古文。

董卿恨得咬牙切齒,甚至一度懷疑自己不是父親親生的。

然而,父親的嚴格要求,讓董卿連跳兩級,提前成為了國中生。

國中後,父親腦洞大開,又讓董卿寒暑假去“勤工儉學。”

董卿質疑:“勤工儉學不是大學生才幹的活兒嗎?”

父親回答她:“你打點提前量,會怎地?”

期末考一結束,父親就把董卿安排到朋友那裡去打工,並且不要工錢。

董卿愈發不理解,心想,父親是要把自己往死裡整。

那幾年,董卿當過商場售貨員、廣播站廣播員,也當過賓館清潔工。

賓館規定,每天收拾10個房間,20張床,董卿埋頭苦幹,一個上午只收拾了兩個房間,別人都去吃中午飯了,她還在傻乎乎的收拾著。

父親特意來看她。

女兒見老爸,忍不住哭訴:“太累了,不想乾了。”

但父愛如山,巋然不動。

父親摸摸董卿的頭,說,“堅持一下。”

看著父親遠去的身影,董卿再一次對自己的身世產生了懷疑。

{不}02{/否}

多的年魔鬼教育,讓董卿養成了順從的習慣。

只在一件事上,她「忤逆」了父母的意思。

高考時,董卿報考了浙江藝術學院。

父母雙雙出自復旦,從小就希望董卿能從文。

可董卿知道,她不想從文,想從藝。

父親什麼都沒說,默默地送她到學校,幫她收拾了床鋪。

夕陽西下時,董卿送父親離開,兩人走在學校的小路上。

許久不開口的父親突然說了句,「你自己小心點吧。」

眼裡泛著淚光。

董卿第一次看到父親落淚,心裡五味雜陳,不知所措。

大一放假回家,父親提議去小餐館搓一頓。

吃到一半,父親突然舉起杯子,「來,閨女,我敬你一杯。」

董卿愣住,父親開口說,“多年來,我對你的教育有很多方式不對,你別往心裡去。”

父親的話還沒完,董卿眼淚嘩一下出來了。

那次,她以一個女俠的姿態,陪父親喝完了整瓶白酒。

這也是董卿第一次喝酒。

多年後,父親嚴苛而古怪的教育方式,反倒幫董卿渡過了一年又一年的苦悶與煎熬。

1994年,董卿陪朋友去參加浙江電視台的主持人考試,結果自己考上了,順利成了主持人。

兩年後,父親看到東方衛視全國招聘,建議董卿去試試。

這一次,她又成功了。

但剛回到上海,董卿就發現,台裡為她準備的節目是串連節目。

上班跟玩兒似的,來了,點個名,可以了,走人吧。

每天如此。

董卿有些失落,為了調整心情,她開始讀《紅樓夢》,《西廂記》,唐詩宋詞她也讀,只要與現實無關的,她都看。

看了半年書,工作還是沒有起色。

董卿又為自己找了點事,她報考了華東師範大學,成為中文系古典文學的研究生

退一步,果然海闊天空。

2000年,董卿被台裡推薦,主持“上海-悉尼雙向傳送音樂會”,流利的英語,大氣的風格,震住了所有人。

2001年,憑藉這次主持,董卿順利獲得主持界的最高榮譽「金話筒獎」

金話筒獎的一位評審看中了董卿,建議她加入即將開播的中央電視台的西部頻道,有檔節目叫《魅力12》。

{不}03{/否}

經過再三考慮,董卿決定試一試,因為她知道,如果這次放棄了,將來她一定會後悔。

到北京的頭兩年,董卿完全沉浸在工作的汪洋中。

一個人扛起了130多場的節目主持工作。

後來,「第十一屆青歌賽」找到董卿,導演問她,「連續20天直播,每天職業組和非職業組共三十場,一場差不多要三個小時,你行嗎?

董卿深吸一口氣說:“。”

她知道,這不只是答應站在台上,還要保證前期的充分準備。

青歌賽準備期間,董卿早上7點就坐在書桌前開始看資料,一直看到晚上一兩點,期間不吃任何東西,餓了喝口水,急了上個廁所。

詞和句都印在腦中還不夠,她要讓它們沸騰在嘴裡

董卿大聲朗讀,背誦,聲音穿透整幢公寓大樓。

她心裡總有個信念:「話一定要在嘴裡滾上百遍,才放心。」

青歌賽開播後,董卿更忙了。

每天下午四點彩排,晚上十點直播結束。

錄完節目,她馬上換衣服,去會議室和老師核對第二天的考題、節目設置,各種細節都要在一天之內確定,回到家已經是兩三點。

這還不算完。

踏進家門的董卿又為自己泡一杯咖啡,打開檯燈,拿出臺本,繼續背詞,直到晨光熹微。

生活全被打亂,作息毫無規律,但董卿樂在其中。

她說,我以前也不是這樣的,或許人有個爆發期,這個時候到了,就停不下來。

連軸轉20天,成就了青歌賽,也成就了董卿自己。

{不}04{/否}

2004年,董卿接到05屆春晚的總導演朗昆的電話,邀請她擔任春晚主持。

掛掉電話後,董卿哼起了小曲,轉起了圈圈,感覺輕快而愉悅。

董卿記得,第一次主持春晚,升降台嘩一下上去,嘩一下,她就站在了全國觀眾的面前。

那種激動,那種興奮,不言而喻。

她覺得自己特別的幸福。

四個小時候,喧囂結束。

董卿回到化妝間把衣服、首飾全都摘下來,整理收拾後,走向長長的走廊。

大家都是從那裡出去的,而此時走廊上人特別少,董卿走出去的時候,還能聽見自己的腳步聲。

一出來,寒風撲在臉上,董卿感覺特別不真實,整個人處在失重的狀態。

原來,已是大年初一的早上了。

回到家,她沒有立刻睡著,因為興奮,睡不著。

她打開冰箱,拿出速凍餃子,放進鍋裡煮,熟了便端過來,坐在靠窗的沙發上,一邊看著還未亮透的天空,一邊吃。

此後十多年,她也如此度過。

董卿對自己主持細節的要求非常嚴苛。

說錯詞,她會內疚數天。

說錯名字,她會回家反省一整個下午。

這樣的死磕和堅持,只因為倪萍的一席話。

2006年,《藝術人生》請了倪萍。

朱軍請年輕一批的主持人把想問的問題寫下來,放在箱子裡讓倪萍抽,抽到哪個答哪個。

正巧,抽到的就是董卿的。

董卿問:台上萬眾矚目,台下的寂寞無助,曾經鼎盛一時,總有落幕的一天,怎麼平衡和麵對?

倪萍答:當一個戰士穿上軍裝,一直被領導派到前線,去打最重要的戰役,這樣的生命是值得的。

即使現在孤獨寂寞,沒有家,沒有男友,都特別值,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做中央電視台綜藝舞台上的核心,光亮最聚焦地方的主持人。

這是你的運氣,也是你的機會。

這個機會不是每個人都有。

我覺得,你還不夠,還要努力很多年。

聽完後,董卿哭了。

有上場的那一刻,就有離開的那一刻,竭盡全力吧

{不}05{/否}

2014年,董卿做了一個決定,出國修學。

她第一次感到站在舞台上不那麼忘我了,不那麼興奮了,工作的滿足感沒了。

她發現自己在走套路,憑經驗去打拼,而不是憑熱情去做事。

董卿覺得,自己需要修整。

母親對她說,人遲早會離開這個世界的。

我希望總有一天,這個世界上也有人像我們一樣愛你,有一種不可分割的關係。

董卿突然意識到,她該做些什麼,好讓母親放心。

於是,修整的這一年,她不僅獲得了新的知識,也成為了母親。

有了孩子後,董卿變得不那麼專注了,時間被無限碎片化。她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好友的一句話讓她豁然開朗: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就要去做什麼樣的人。

作家阿瑟·克拉克說過,“我永遠都沒有長大,但我永遠都沒有停止生長。”

董卿不想因為孩子就放棄自我,止步不前。

她認為,應該花時間把自己變得更好。

如此,孩子長大了,真正懂事的時候,才會對你有愛,有尊敬。

2015年,董卿全面復出。

2016年,她製作了自己的第一個節目《朗讀者》。

有人說,春晚上的董卿與《朗讀者》裡的董卿不一樣了。

的確不一樣。

在春晚舞台上,董卿只有一個任務,當主持人。

而《朗讀者》是她一手操辦,她既是主持人,又是製作人

做文化類節目,技術上的困難太多,精神上的壓力也不少。

董卿主張走溫情線路,有人立即反對,甚至有人直接攻擊節目,說“這個東西太高冷了,太有文化了。”

董卿只回了一句,「我們要對觀眾有信心,對自己有信心。」

但給團隊打氣,獨處時董卿卻不知所措。

回到家裡,她經常坐在地板上發呆,嘉賓檔期,舞台搭建,贊助商,團隊穩定……各種問題,縈繞在董卿心頭。

第二天回到辦公室,她卻信心百倍。

她死磕,較真,追求完美。

審查節目時,董卿發現大家只看手提電腦上的播放效果。

她不同意,一定要找人把電視和電腦接上,把節目優缺點一放大,讓別人挑刺。

看電子版文稿記不住台詞,她就請助手印出所有稿子,方便她寫寫畫畫。

40歲的董卿依然像個熱血青年,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

最終,《朗讀者》成功了,節目像董卿本人一樣,高而不冷。

後來,董卿回憶節目創辦時的心酸,很自豪地說:

我們花一年時間建了一個‘讀庫’,有幾百個篇目,每一篇都是我們在辦公室讀過、篩過的,甚至有一些,叫我當場淚流。

現在想起來,那些下午都挺美的。

{不}06{/否}

郎昆說,“董卿和倪萍及其相似,都有‘與嘉賓同步喜怒哀樂驚恐憂的能力’。”

郎昆很快地《朗讀者》和《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歸功於董卿本人。

而董卿則覺得,訪談節目會是她的終極舞台。

「如果你沒辦法體會他人,體會自己,沒辦法認知他人,認知自己,那麼你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呢?」

董卿有自己的價值觀,她從來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今年9月,《開學第一課》開播。

翻譯家許淵衝先生來到現場,他96歲了,杵著拐棍,坐在圈椅上,口齒伶俐,非常健談。

董卿站在一旁,聽著,體會著。

三分鐘裡,跪下了三次。

節目播出後,觀眾感慨:“董卿是最美的中華驕傲。”

比「歸來仍是少年」更難的,是如何坦蕩地「出走半生」。

董卿坦言,再過10年,可能更有自信了,自信到做一個節目可以什麼形式都不要,就是架一台機器在院子裡,放一本書在那兒,沒有舞台,沒有燈光,沒有音樂,安安靜靜地說文字裡的故事。

她始終有自信。

因為每一件事,她都拼盡全力。

這是人的底氣,更是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