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把中國文化滲進骨子裡的"農村娃",
她是美在風骨的知性主持人,
她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代名詞,
她是春晚舞台上端莊大方的央視柱,
她是名副其實的"央視一姐"董卿。
提起董卿,很多人都會想到這是每年春晚的標配了。沒有在春晚看到董卿,就好像沒有過年似的。
這樣的讚譽,董卿當之無愧。 但是大多數人不知道,作為獨生子女的董卿,從來沒有享受過獨生子女的待遇,也沒有過被視為"掌上明珠"的感覺,從小在父親的嚴苛教育下成長,董卿一度懷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董卿,1973年出生在上海一個高知家庭,父母皆畢業於復旦大學,父親從事報社總編輯,母親是大學教授。
董卿的父親曾是貧窮的農村人,靠著自己的堅持不懈,努力奮鬥,才考進知名的復旦大學,從此命運才出現了轉折。
父親深知生在農村的窮苦,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從小對董卿格外的嚴苛。
董卿身為女孩子,還是家中的獨生女,卻沒有感受過應有的寵溺,父親不允許他照鏡子時間太久說:
馬鈴薯在打扮也是馬鈴薯。你每天花在照鏡子的時間不如多讀點書。
而且還不允許媽媽幫董卿做新衣服。
這樣對一個女孩來說,無疑抹滅了女孩愛打扮的天性。在父親的眼裡,只有讀好書才是一切事情的根本,完全沒有體會董卿的感受。
在董卿剛學會識字的時候,父親就已經開始讓她每天抄成語、抄古詩,要求大聲朗讀並且背誦下來。稍微大一點,抄寫古文,熟讀國內外名著。
在寒暑假,父親會為董卿安排好讀書名單,這也讓現在董卿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直到現在董卿仍保持著這樣的習慣,每天閱讀一小時。曾在電視訪問中說到:
假如我幾天不讀書,我會感覺像一個人幾天不洗澡那麼難受。
董卿要在學習上刻苦認真之外,父親還要求她在生活上獨立自強。
在董卿身高還沒高過洗碗池時,父親就讓她站在小板凳洗碗,拖地,打掃等等一些列的家務活,絲毫不會因為還小就會體諒她,給她一個溫暖有愛的童年。
董卿回憶起兒時說:
我那時各種零工都做過,賓館清潔工、商場售貨員、廣播站廣播員等等。
"我當時只有15歲,第一天到賓館當清潔工,10個房間,20張床,一個人打掃,那種席夢思床墊,特沉,我兩個手都抬不動,
別人都去吃飯的時候我還在那傻呼呼的幹著"
童年對董卿來說可能就是父親的嚴格,完成父親的期許。沒有女孩的天真浪漫,感受到的全是壓制。
"我們家住在6樓,我常常在陽台邊寫一行字活著還有什麼意思',一半是寫給自己,一半是寫給父母"。
那時候的董卿想要考取自己喜歡的藝術院校,卻沒有得到父母的認可,還上演了一出"自殺"的戲碼。
內心的情感得不到宣洩,在需要父母關愛的時候,在渴望父親認可的時候,卻總得不到,得不到父親的滿意,無論自己有多努力,以至於讓董卿懷疑自己是不是親生的。 在董卿的眼裡,家庭帶給她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以至於她的自卑。
"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們不能否認董卿小時候所經受的嚴格教育,帶給董卿的自卑,但是這些磨難也成就了董卿無畏困難,堅持讀書,完善更好的自己的決心。
父親的嚴厲也告訴董卿:
最好的裝扮不是脂粉,而是腹有詩書氣自華
長大後的董卿,她的堅持,她的踏實肯幹,她的不斷挑戰,取得的輝煌,得益於父親對嚴厲。
董卿考上上海戲劇學院,又報考華東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班,攻讀古典文學。所以在她主持的央視節目《詩詞大會》《主持人大賽》《朗讀者》等節目中,永遠都是集才華與美貌與一身的狀態。
董卿其實在30歲時才進入央視主持,一直努力的工作。
曾經因為過度疲勞,直接累倒在舞台上,尾椎骨裂,也曾從早上7點開始看稿,工作到深夜,一直不停歇的直播20天,也曾因為失誤而被嘲笑。
但她沒有逃避,在自己事業處在高峰期時選擇出國深造,讓自己越來越優秀,做一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女子,穩坐"央視一姐"。
沒有一個人的成功是隨便的,我們不能只看到如今董卿在舞台上的談吐不凡,氣質優雅,而忽略了這種教育帶來的自卑,還有她面對的困難和痛苦。董卿的經歷勵志可敬,可謂吃得苦中苦 方為人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