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謀士。
郭嘉出身潁川郭氏。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在曹操徵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諫號貞侯。
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個人作品:
《十勝十敗》
第一是“道勝”:袁紹作為世族軍閥,禮儀繁多而雜亂,為其形式所羈;曹操“體任自然”,因時因事而製宜,“道”高一籌。
第二是“義勝”:曹操“奉順以率天下”,順應歷史潮流,合乎道義。
第三是“治勝”:郭嘉以深刻的眼光分析歷史和現實,認為漢末大亂是統治者“政失於寬”,而袁紹以寬濟寬,所以無以禦下;曹操“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寬猛相濟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時要的。
第四是“度勝”:袁紹外表寬厚而內心多猜忌,任人唯親戚子弟;曹操則“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在氣度胸襟上勝過袁紹。
第五是「謀勝」:袁紹臨事無策,優柔寡斷;曹操機警果敢,「應變無窮」。
第六是「德勝」:袁紹沽名釣譽,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曹操以誠待士;「不為虛美」,講究實用,刑賞必諾,「與有功者無所吝”,那些忠實而有遠見的並且務實的士人“皆願為用”。
第七是「仁勝」:袁紹懷婦人之仁,見人飢餓,卹念之情形之於表,而對於自己見不到的,則「慮所不及」。這不是政治家的胸襟。曹操對於眼前小事或有疏忽,而對於天下大事則“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勝」:袁紹惑於諫言,而曹操則明辨是非,「禦下以道,浸潤不行」。
第九是“文勝”:袁紹是非不分,曹操對於正確的“進之以禮”,不正確的則“正之以法”。
第十是「武勝」:袁紹用兵“好為虛勢,不知兵要”,曹操則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敵人聞而畏。
用現在的觀點來看,郭嘉所指出的這十個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組織路線及個人的思想修養、心胸氣量、性格、文韜武略等多種因素,這都是關涉事業成敗興衰的關鍵。郭嘉為曹操總結這“十勝”,也可能是初來乍到之際對曹操的誇贊,也可能是對曹操的鼓勵、要求,希望他能保有這“十勝”,完成統一天下之偉業,自己也便有出頭之日……任何推測都意義不大。無論如何,郭嘉能說出這“十勝”,說明他不僅僅是一個臨事獻策的謀士,而且還有成套的理論。
人物評價:
陳壽: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李隆基:孝文得魏尚,虜不足;太祖之見郭嘉,知成吾事。
洪邁: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謀臣,共濟大事,無待讚說。
王夫之:曹孟德推心以待智謀之士,而士之長於略者,相踵而興。孟德智有所窮,則荀彧、郭嘉、荀攸、高柔之徒左右之,以算無遺策。
毛澤東:①才識超群,足智多謀,出謀劃策,功績卓著。 ②郭嘉是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智謀之士,他的十勝論幾乎涉及了中國兵法思想的各個方面,切中要害,言簡意賅,博大精深,古今罕成。
文學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郭嘉生平與三國志基本相同,前期由荀彧推薦給曹操,再讓程昱加以肯定與推舉;是曹操麾下洞察力敏銳的謀士,深得信賴,自身也曾經推舉過參謀劉曄。增加遺計遼東的劇情,成功讓公孫康斬殺二袁並降曹,使曹操不費一兵一卒兼領遼東(史書未載定遼東之策為郭嘉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