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是元朝的建立者,也是中國多民族大一統事業的開創者。從1260年在開平即位稱汗到1294年去世,忽必烈一共在位了35年。在這35年中,忽必烈一共發動了或參與了10場規模較大的戰爭,其戰爭的範圍東到日本,北到庫頁島,西到伊犁河,南到爪哇島,基本上覆蓋了整個東亞和東南亞,為歷史罕見。本文就來盤點下忽必烈在位期間發動和參與的主要戰爭。
1,汗位之爭
汗位之爭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間爆發的戰爭,其主要的目的是爭奪蒙古汗國的大汗之位。 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各自稱汗,忽必烈代表蒙古的漢化集團,而阿里不哥代表傳統集團。
1260年,阿里不哥派遣兩路大軍出擊:東路直接進攻開平和燕京,西路進攻河西走廊和陝西。忽必烈派遣廉希憲、商挺進入關中,自己親徵漠北。忽必烈三戰三捷,迫使阿里不哥退守阿爾泰山。 1261年,阿里不哥捲土重來,雙方勝負難分。忽必烈又斷絕對漠北的物資供應,導致漠北經濟困難。阿里不哥派遣阿魯忽到中亞徵集糧草,然而阿魯忽到達了中亞後叛變,建立了察合台汗國。阿里不哥於1262年派遣大軍討伐阿魯忽,忽必烈則趁機西徵。阿里不哥遭到了前後夾擊,最終於1264年投降。汗位之爭,使得蒙古帝國正式分裂。
2,征服高麗
忽必烈即位後,要求高麗納質子、助軍役、輸糧餉、設驛站、編戶籍、置長官,並試圖以此為跳板進攻日本。 1269年,高麗廢王篤,試圖反抗。忽必烈立即派遣頭輦哥、趙良弼等進攻高麗,高麗大敗,其殘餘勢力先後逃亡江華島、濟州島,均被攻破。此後,高麗徹底淪為了元朝的附屬國,最終於1283年設置徵東行省。
3,兩徵日本
1274年,忽必烈因為日本拒絕向元朝稱臣,對日本發動了戰爭。忽必烈派遣蒙古、女真、高麗共5萬軍隊橫渡朝鮮海峽,登陸日本列島。日本則募集10萬大軍來戰,但是依然抵抗不了元軍的攻擊,但是元軍也損失慘重,被迫撤退。撤退時發生颱風,大量的船隻沉沒大海,損失達1.3萬人。
1281年,元朝將徵日軍隊擴張到15萬,再次對日本發動攻擊。初戰,元軍勝利,但也遭到了日軍頑強抵抗。到了晚上,大軍回到船上,再次發生了颱風,損失慘重,範文虎棄軍逃回。遺留在日本的10萬軍隊,無法撤退,缺乏補給,遭到日軍襲擊,其中的蒙古軍、高麗軍等被殺,而漢軍淪為了奴隸。 1286年,忽必烈準備再徵日本,但因為安南戰爭爆發而中斷。
4,滅南宋之戰
在汗位之爭勝利後,忽必烈就開始全面佈局滅宋之戰,並將徵宋的軍隊擴張到了30萬。 1267年,忽必烈命令阿術率軍“觀兵襄陽”,開始對了襄陽的圍困,而南宋幾次發動救援都遭到攔截。 1273年,襄陽投降。隨後,伯顏帶著20萬大軍從漢江長驅直入,直奔臨安,另又分兵攻擊江西、湖南等地。 1275年,賈似道帶領13萬大軍迎戰,遭遇慘敗;同一年,阿術、張弘範等人在焦山之戰消滅了南宋主力。隨後,大軍兵臨臨安,南宋滅亡。南宋殘餘勢力在張世傑的帶領下轉戰嶺南,此時海都之亂爆發,元朝將大軍撤回大漠,只留下2萬軍隊追擊。 1279年,元軍在崖山之戰殲滅宋軍10萬,宣告南宋徹底滅亡,也宣告中國大一統的時代到來。
5,平定海都之亂
汗位之爭後,海都乘機建立了窩闊台汗國。 1268年,海都對忽必烈宣戰,開始東徵。首次交鋒,海都失敗,元軍追擊到伊犁河谷,海都遠遁兩千里。 1270年,察合台汗國南徵伊利汗國被擊敗,海都趁機南下控制了察合台汗國。海都號召諸王遵守蒙古舊俗,討伐漢化的忽必烈,由此成為了忽必烈的心腹大患。
從1275年開始,元朝和海都開始了20年的拉鋸戰。在海都的鼓動下,元朝西北的昔里吉、脫黑帖木兒、東北的乃顏先後發動了叛亂。海都和察合台汗國還時而領兵10萬向元朝開戰。在這樣惡劣的情況下,忽必烈在徵宋的伯顏、阿術等調往西北,但是叛亂始終沒有平定,最終忽必烈還親徵東北,在漠北換主將,積極進攻,最終於1292年平定了叛亂。
北方叛亂是汗位之爭的持續,忽必烈的勝利,使得元朝的宗主國地位逐漸得到了四大汗國的承認。
6,遠徵緬甸
1277年,金齒土司臣服元朝,引起了緬甸蒲甘王朝的不滿,其國王於是發兵進攻金齒。元朝立刻發動3.8萬人攻擊緬甸,緬甸大敗。然而元軍撤退後,緬甸軍又開始進攻金齒。 1283年,元朝大軍第二次遠徵緬甸,緬甸國王投降。此後,緬甸土崩瓦解,四分五裂。 1286年,忽必烈在緬甸設置了緬中行省,以其國王為行省長官。 1287年,緬甸地方殺害緬甸王,元朝再次派遣大軍進攻緬甸,各大勢力紛紛臣服,元軍也損失不小。最終,緬甸各邦接受元朝冊封,成為了元朝的土司。
7,遠徵佔城
1279年,佔城國王向元朝稱臣。第二年,元朝宰相唆都下令,要在佔城建立行省,但遭到了佔城王子的反對。不久,唆都調遣5000軍隊,海船百艘,戰船250只,遠徵佔城。 1283年,元軍從三面進攻佔城首都,其國王逃到森林中和元軍打遊擊戰,元軍始終未能將之徹底消滅。隨後,佔城的軍隊北上進攻越南,佔城逃過一劫。 1284年,佔城國王對元朝稱臣納貢,戰爭宣告停止。
8,南征越南
早在1257年,駐紮於雲南的兀良合台就攻入了越南河內,迫使陳太宗稱臣納貢。但是忽必烈要求越南如同高麗一樣淪為附屬國,必須讓元朝來統計戶口等事務。此後,元朝進攻佔城,要求此越南出兵出糧,越南拒絕。 1284年,元朝大軍要求假道越南進攻佔城,越南再次拒絕,派兵10萬阻擊元軍。 1285年,元朝軍隊進入越南,擊敗了越南主力。佔城的元軍也北上夾攻越軍,越南國王逃走。但是元朝大軍深入越南後,水土不服,遭到遊擊戰的消耗,損失巨大,被迫撤退。
1287年,忽必烈取消了第三次遠徵日本,發動7萬再次南徵越南。大軍進入越南後,越南國王逃走,並採取了堅壁清野的政策。之後,元軍再次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瘟疫橫行,死傷慘重。越南則集中30多萬軍隊圍攻元軍,最終元軍全軍覆沒。 1293年,忽必烈準備發動第三次遠徵,但是不久去世,遠徵也就不了了之。
13世紀的東南亞
9,遠徵爪哇
元朝得到海外有爪哇國後,就派遣使者出使,然而其使者遭到“刺面而歸”,忽必烈大怒。 1292年,忽必烈調遣南方2萬軍隊,戰船千艘,攜糧一年,橫渡南海,遠徵爪哇。 1294年,元軍登陸爪哇,水陸並進。其國王組織10萬軍隊來抵抗,遭到慘敗。此後,元軍輕敵,再次陷入了遊擊戰的泥淖之中,損失慘重,被迫撤回,損失了約3000人。
10,北徵庫頁島
元朝建立之後,在黑龍江入海口設置了征東元帥府,以控製女真地區,並防止庫頁島骨嵬人的劫掠。 1264年,忽必烈開始對庫頁島用兵。 1286年,庫頁島被元朝征服,元朝在此駐紮了1000軍隊。此後,庫頁島向元朝納貢。元朝遠徵庫頁島,是中央王朝首次用兵庫頁島的記載,標誌著庫頁島開始被納入中國的版圖。
忽必烈的一生,參與、發動的戰爭無數,的確可以說是能徵善戰。在位的35年中,忽必烈參與了10場大戰,這些戰爭幾乎都是同時進行了,可謂四面出擊,全面開戰,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非常罕見了。這10場戰爭,有勝有敗,耗費了無數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其中許多戰爭對中國歷史演變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推動了中國的統一和疆域的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