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全文共3400字,圖片5張,閱讀時間5分鐘。
1993年10月8日,紐西蘭,激流島,詩人顧城,自縹在一棵大樹上。時年37歲。
就在幾個小時前,他用斧頭親手殺害了妻子謝燁,謝燁痛苦的殘喘了幾個小時後,不治身亡。
顧城的死大概是1993年中國詩壇最轟動的事件,一個童話般的詩人,一個殺害自己妻子的兇手,這詩意與殘忍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內在關聯,時至今日,人們依然爭論不休。
1.顧城的詩
顧城十二歲時就開始有意識的寫詩,寫詩不為留存,但留存下來的詩總共超過了兩千首,最廣為傳頌的就是《一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我曾經買過一本顧城的詩集《我會像青草一樣呼吸》,看了他的詩集,我才真真的體會到原來詩人真的和我們不一樣。
他的詩永遠充滿著童真和哲思,嫩嫩的文字,你讀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的變輕柔,靜悄悄的,彷彿是怕驚醒了一個孩子的夢。
不信你聽:
一層層拉開樹枝,你看樹,站著睡覺。
我要到大世界去,去看那些小玩具,這邊刷刷漆那邊刷刷漆。
小巷彎而長,沒有門,沒有窗,我拿把舊鑰匙,敲著厚厚的牆。 ——小巷
陽光一動也不動,風在織它的毯子,大江萬公頃,但做無波之聲。
顧城說自己是“被幻想媽媽寵壞的任性的孩子”,誰說不是呢?
2.顧城的愛
顧城和謝燁,是在火車上認識的,1979年,謝燁21歲,顧城23歲。
顧城和謝燁
這是顧城寫給謝燁的情書:
我和別人說話,好像在迴避一個空間、一片清涼的樹。到南京站時,別人佔了你的座位,你沒有說話,就站在我身邊……我開始感覺到你、你頸後飄動的細微的頭髮。我拿出畫畫的筆,畫了老人和小孩……我畫了你身邊每一個人,卻沒有畫你。我覺得你亮得耀眼,使我的目光無法停留…我掏出紙片寫下我的住址,車到站了你慢慢收拾行李,人向兩邊走去,我把地址給你就下了火車。
謝燁這樣回覆:
你是個怪人,你把地址塞在我手裡,樣子禮貌又滿含怒氣。為了能去找你,我想了很多理由…我給你留下地址,還挺傻地告訴你我走的日子,離開那天你去送我,我們什麼都沒說,我們知道這是開始而不是告別…
顧城對謝燁一見鍾情,謝燁對顧城則是無比的崇拜,她把顧城當作天才般對待。
在相戀四年之後,他們結婚了,很多人把他們的婚姻看成是人生最理想的境界:天才,愛情還有詩。
然而,生活到底是世俗的,嫁給天才的日子,並不像童話一樣美好。
舒婷在紀念文章中說:
開始的時候,謝燁跟顧城在一起其實很痛苦,非常痛苦。痛苦的原因是,顧城不讓謝燁打扮,謝燁是上海女孩,愛美的天性受到最殘酷的壓制。顧城不讓她戴耳環環戴項鍊,穿衣服都要經顧城審過。謝燁跟我們游泳,顧城就很不高興,不喜歡她在公眾場所穿游泳衣。
舒婷在文章最後寫了四個字“謝燁很苦”,言簡意賅。
可能也是因為窮吧。顧城一輩子窮,一輩子為錢犯愁,稿費都是三塊五塊的,缺錢都缺怕了。
但無論如何,謝燁憑藉著對顧城的愛與崇拜,把生活的困難都理所應當的都承受了下來。
後來,他們選了一個理想的地方定居──紐西蘭的激流島。就在他們即將動身的那天晚上,李英兒出現了。
3.李英兒的告白
李英兒與顧城、謝燁是在文學會議上認識的,當時李英還是個大學生。
恰巧謝燁和李英兒還有另一個朋友文昕住在同一個宿舍,在熱戀期的謝燁整宿的講訴她和顧城的愛情,從相識到相戀,他的生活,他的喜好…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李英兒完全被顧城的故事打動了,謝燁一邊講,李英一邊躲在被子裡面哭,以至於後來只要一提到顧城的名字,李英的眼淚就會流出來。
李英兒不知道從哪裡得來顧城要去紐西蘭的消息,那天晚上,英兒突然來到顧城家,她要和顧城告白。
她覺得如果顧城出國不回來,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顧城、謝燁、李英、文昕
她就這樣熱情大膽地訴說著對顧城的愛與痴迷,在幾個小時的傾訴中,他們完全忘記了謝燁的存在。是的,沒錯,英兒在告白的時候,謝燁就坐在他們的旁邊,翻看著一本雜誌。
我不能理解的是,顧城居然接受了。 。 。
4.激流島上的三人
顧城和謝燁如願來到紐西蘭的激流島,在藍天碧海下,開始了創世紀般的隱居生活,養雞、燒陶、寫詩、種菜。
李英在大陸則和劉湛秋談起了戀愛,但是在得知劉湛秋結婚後李英非常憂鬱。
為了緩解自己的情緒,她決定奔向身在新西蘭的顧城:「我是奔著我的命去了」。
讓我更不能理解是:這其間一切繁雜的手續都是謝燁一手操辦的。
一個島上三個人一起生活,對於顧城來講自然是美好的:謝燁,他的妻子,又是他的崇拜者;李英,他的情人,也是他的真愛。
是的,李英是真愛。 。 。顧城曾對英兒說:我們兩個是天生一樣的,而謝燁是我後天改造的。
但對謝燁和李英兒來講,這樣的生活則難以接受。在這段期間,謝燁認識了一個德國留學生(中國人)-大渝(僅僅是認識而已),李英則在島上認識了一個英國人-約翰。
最後謝燁選擇了離開,她帶著顧城去了德國。
在顧城走後,約翰向李英求了婚,只是這裡沒有愛情,就因為可以拿綠卡,李英就答應了,並隨著約翰搬到了悉尼定居。
各時期戴各種帽子的顧城
得知李英走後,顧城異常崩潰,甚至試圖自殺。
謝燁為了讓他發洩情緒,鼓動他寫一本書,起名就叫《英兒》,本意是用來罵李英,將心中的憤怒發洩出來,但顧城越寫越發現自己還是愛李英的,書中記述了大量和李英的生活細節,而且這些文字都是顧城口述,由謝燁一個字一個字打出來的。
這個過程無疑給謝燁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傷害。謝燁徹底受不了了,想結束這種生活。
書寫完後,1993年7月,兩人重回激流島,準備離婚。
1993年10月7日,大渝搭飛機到島上接謝燁。然而,大渝在德國上飛機的時候,謝燁還活著,等大渝來到島上的時候,謝燁已經不在了。
有一篇紀念文章,叫做《我為謝燁一哭》,是呀,謝燁,一個上海姑娘,善良溫柔,內心充滿著美好和幻想。本是個賢良女子,為了顧城,她能理解所有,她能理解英兒對顧城那晚的表白;她能包容一切,包容到可以讓李英和他們一起生活;她能犧牲一切,犧牲到為了把全心全意獻給丈夫而將自己心愛的兒子送出去。
不知道為什麼,想到謝燁,我總能想起祥林嫂,總能想起《穆斯林的葬禮》中的姑媽,可她終究不是,她是個理想主義者,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也忠誠於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以至於為之獻出了生命。身中數刀的謝燁一定特別痛苦,也可能並不痛苦,或許她那時就在理想當中,為終於殉了那份理想和信仰而寬慰。
不知道這中間顧城和謝燁發生了怎樣的爭吵。顧城砍到了謝燁後,留下了四封遺書,然後就自縵了。
顧城死後,李英和約翰也離婚了,回過頭嫁給了早已離婚的劉湛秋,最後在2014年一家悉尼醫院裡靜靜的去世了。
5.詩人之死
詩人死了。
那天的報紙整張只有一個大黑框,上面寫著這四個字。
對於詩人的悲劇,歷來眾說紛紜,許紀霖老師的《在詩意與殘忍之間》是一種解讀,但是鍾文老師的解讀更說的透徹:
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常人”,還有一部分人是“本真、本己的人”,本真本己的人的對立是“他人”。
詩人一定是後者,只有本真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詩人。所以要做詩人是很難的,因為周圍有那麼多的「他人」會侵犯你、異化你。
由此,詩人要把「本真」用圍牆保護起來,而這個圍牆有兩種:一種是自己本身就有強大的意志力,像北島,他從不輕易受到外界影響,內心夠強大。
另一種是自己內心不夠強大,但身邊有一個比他強大的“他人”,這個“他人”不會侵犯他,而是足夠愛他。這就是顧城。這個愛他的人就是謝燁,也可以是早期的英兒。
這也是為什麼顧城可以容許「婚外情」和「第三者」的存在的原因。但一旦「他人」走了,圍牆倒了,外界的影響就會迅速吞噬本真,詩人也就不存在了。這也就是英兒走後顧城想要自絕,而謝燁走後,顧城立刻自殺的原因.
所以,只要謝燁離開,顧城的悲劇就是不可避免的。
顧城有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愛戴帽子,有的是絨線織的,有的就是褲管直接剪成的。很多人都好奇這是為什麼,不同的場合他有不同的回答,但我更傾向於這個:
「當我完全不在乎這個世界對我的看法時,我就戴著這頂帽子,也就是說,我做我想做的事情。不過這頂帽子確實是我和外界的一個邊界。戴著他給我一種安全感。
戴帽子會給他安全感,他像孩子一樣需要關愛,害怕侵犯,借助帽子可以增強他的心理暗示,給他壯膽子,讓他有足夠的自信在那個空靈明淨的世界裡,低吟淺唱。
帶著孩子的顧城,背影總有一絲悲涼
詩人哲學家的悲劇屢見不鮮。海子,臥軌自殺的,時年25歲;荷爾德林,德國詩人,在26歲以後精神分裂;尼采,45歲的時候瘋了。
《霸王別姬》裡有句台詞叫 不瘋魔,不成活。是的,沒什麼好說的,是一種境界。
參考資料:
1、《顧城詩選》
2、《在詩意與殘忍之間》
3.《回憶顧城和謝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