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上將胡璉簡介(於淮海戰役中逃逸,1977年病逝,葬於澎湖列島)

2022-11-22胡璉

或許大家多多少少了解號稱「天子門生第一人」又被蔣介石極為寵愛的西北王胡宗南,那麼也一定知道蔣介石最喜歡就是任用同鄉之人,所以他的手下多為浙江人士。

然而胡宗南卻是其中最受寵愛的一位,1924年,胡宗南報考黃埔軍校,從此開始從軍生涯,一生經歷黃埔建軍、東徵、北伐、內戰、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曾經帶兵打入革命聖地延安。

胡璉

胡璉

再談起他的軍事指揮理論實力,胡宗南於1936年4月在黃埔軍校成為國民黨陸軍中的第一個軍長,在國民黨兵敗飛逃台灣之時,胡宗南是第一個跨入將軍行列、也是唯一一個在離開大陸以前獲得第三顆將星的人。

那麼可見胡宗南可稱得上「天下門生第一人」有所緣由,然而其野心勃勃、胸無大略、不辨惡善、狂妄自大,抗戰時避居西北擁兵稱王(於是有西北王之說)軍事作戰最終一敗塗地。

後來1936年7月9日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曾提問週總理怎樣評價胡宗南,週總理用這樣一句話回答的:“蔣介石手下最能幹的指揮官恐怕要算胡宗南了。”

胡璉

胡璉

然而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國民黨軍中卻流傳這樣一個說法:「十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

那麼這個金門王又是何許人也,這個人就是胡璉,與胡宗南並稱為「二胡」(此二胡並非樂器,我個人認為雖然胡宗南比胡璉軍事指揮作戰能力差,也許因為胡璉是陝西華縣(今陝西華州)人,疑心重重的蔣介石便更看重同鄉的胡宗南。

胡璉在抗日戰爭中被任命為第11師師長,並且在鄂西保衛戰中堅守石牌要塞,此戰勝利保證鄂西大捷,所以胡璉便順理成章地榮獲「青天白日勳章」。

胡璉

胡璉

解放戰爭中,胡璉曾率領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18軍參加內戰。解放後到台灣,曾參加金門海戰,於是便有著「金門王」的稱號。

雖然得知胡璉這「金門王」之稱,仍不理解胡璉究竟哪一點比胡宗南強。胡璉原名為胡從祿,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生,1926年10月畢業後參加北伐戰爭,1929年至1930年,隨第十八軍參加蔣桂戰爭、蔣馮戰爭及中原大戰,由於其膽識過人,驍勇善戰所以才會步步高升,所以胡璉於1944年8月升任18軍軍長,後又升任第12集團軍副司令。

胡璉

胡璉

在抗日戰爭1937年淞滬會戰之際,胡璉曾組織敢死隊以集束手榴彈炸毀日軍坦克,組織機槍火力網封鎖日軍前進通道,一晝夜成功抵禦日軍十幾次進攻。

稱其「猛如虎」絕不為過,而且其有勇有謀,在1938年6月胡璉以計謀成功配合海軍特種部隊炸沉日軍艦船六十餘艘,然而其沒有胡宗南那樣狂妄自大,而且自古驕必敗,可能就是這一點被認為比胡宗南強的原因之一。是可謂「猛虎」那麼其「狡如狐」又是怎麼回事,這得談起他從我軍包圍圈中曾4次成功脫逃談起。

胡璉

胡璉

抗日戰爭結束後,1946年5月,國民黨把18軍整編為11師,胡璉任命為師長,其率軍多次在中原戰場上給中原野戰軍帶來很多麻煩,所以我軍與他所指揮的11師交鋒成為必然。

1946年9月其率國民黨軍第5軍及整編第11師與餘部,連陷定陶、菏澤、東明等城。 9月下旬又繼續東犯,我方為給予重擊開始了鉅野之戰。劉伯承元帥設下了口袋陣,直等胡璉入我彀中,以包圍式和節節抵抗、節節後退戰術欲一舉殲滅,可惜胡璉借大雨之勢狡猾行動使我方失去一舉殲滅的時機,胡璉先是以主力軍正面對抗並逐步縮團,又把其他軍隊靠攏過來,成為一個“刺猬”,於是第一次我軍沒能逮捕他;

1948年3月我方趁胡璉兵團正自漯河東進商水,進攻中原野戰軍劉鄧主力之際發起洛陽戰役以穩固並擴大解放地區,4月劉伯承元帥於駐馬店以西和南陽中山區再次佈網,胡璉察覺後派遣先遣軍前行,以徵糧為誘,得以再次成功脫逃;

胡璉

胡宗南

1948年6月劉伯承元帥以中野第1、第3縱隊包抄其兩翼,胡璉立刻後撤蔡縣城,成功與敵其他部隊互為犄角,再次逃脫,此時劉伯承感嘆道“ 這個胡璉,真是猛如虎、狡如狐!

8月,劉伯承元帥以鐵口袋欲擒胡璉,胡璉再次以刺猬反食蛇的戰法鼓舞鬥志,可惜我方軍隊部署了鐵口袋,無奈黃維和胡璉分開逃跑,黃維被捕而胡璉第4次脫逃,由此可見胡璉的確「狡如狐」。但這支號稱「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王牌部隊最終在淮海戰場處沒落,但胡璉所乘著時機衝出了重圍,打到了南京。

解放戰爭順利結束後,胡璉隨同蔣介石逃亡到了台灣,開始了「金門作戰」。 1972年,胡璉晉升陸軍一級上將。

相較於淮海戰役中其他被俘的國民黨將領而言,我不知道僥倖出逃的胡璉,他的餘生又當如何評價? 1977年,胡璉因病在台北逝世,其屍體以海葬的形式安葬到了澎湖列島海域之內,實現了其後半生「魂護台澎」的遺願。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