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這是李大釗像(資料照片)。李大鑷,字守常,河北省樂亭縣人,生於1889年10月29日。李大釗同志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新華社發
新華社石家莊4月26日電(記者任麗穎)「壯麗天涯未許愁,盡將離恨付東流。何當痛飲黃龍府,高築神州風雨樓…」在河北樂亭縣的清平書社,悠揚的三弦琴聲伴隨著悅耳的大鼓聲,李大鑷的故事再一次被鼓書藝人唱誦。
「我唱了一輩子樂亭大鼓,很多是歌頌英雄、才子佳人的曲目。但其中,我最喜歡唱的就是李大鑷。他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也是我們樂亭人。」大鼓藝人戴麗艷說。
在河北唐山樂亭縣,記者隨處都可以見到「大鑷精神」的痕跡。馬路兩旁的宣傳欄裡歌頌著他的事蹟、展示著他的圖像;在李大鑷紀念館,不同年齡層的市民們利用假日主動來這裡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孩子們玩耍時細數當代英雄,李大鑷永遠是他們最初的選擇。
李大鑷,字守常,河北省樂亭縣人,生於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政治經濟。 1913年冬,他東渡日本,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
當日本帝國主義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後,他積極參與留日學生總會的愛國鬥爭,起草的《警告全國父老書》迅速傳遍全國,李大鑷也因此成為舉國聞名的愛國志士。
1916年李大釵回國後,積極參與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和啟發了李大釗,他先後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和演說。 1919年,他又發表了《新紀元》《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等幾十篇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10月,在李大釗發起下,北京的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建立。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李大釗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的工作。 1926年3月,李大釗領導並親自參與了反對日、英帝國主義和反對軍閥張作霖、吳佩孚的鬥爭。在極端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繼續領導黨的北方組織堅持革命鬥爭。
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闖進蘇聯大使館駐地,逮捕了李大釗等80餘人。李大釗備受酷刑,在監獄中,在法庭上,始終大義凜然,堅貞不屈。 4月28日,軍閥不顧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和譴責,悍然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在北京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李大釗第一個走上絞刑架,從容就義,時年38歲。
在紀念館內,李大釗的銅像威嚴肅穆,不時有民眾過去獻花並默默探視。雕塑下方石台的背面,刻寫著碑文:李大釗同志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也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對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無產階級的革命前途無限忠誠。他為在我國開創和發展共產主義運動的大無畏的奉獻精神,永遠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輝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