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顧鴻銘。」這是20世紀初,西方流傳的一句名言。顧鴻銘,這個在當時的中國被稱作「異類」、被國人當作「笑話」的文化名人,卻一直被西方世界奉若神祗。
「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這是對辜負銘最好的總結。這位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其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也備受爭議。辜負銘是出生在南洋的中國人,他在西洋留學深造,娶了日本女人,用洋人做僕人,卻供職於北洋軍閥。辜負銘是歷史上真正夠得上「學富五車」四字的文化大家之一: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擁有13個博士學位。
顧鴻銘
辜負銘是中國最早割掉辮子的中國人,
早在五四運動前,顧鴻銘就短髮加西裝,一副洋派打扮示人。但當全中國都開始談論反清、革命時,他反而重新留起了辮子,在辮子還沒長長時,辜負銘甚至裝假辮子招搖過市。後來,辜負銘那條拖在腦後的長辮子,竟成了「大清朝最後一根辮子」。
在人人都宣揚新思想、學習西方的20世紀,辜負銘不僅留辮子,穿舊服,還大肆鼓吹男人應該納妾,甚至為女人纏足進行頭頭是道的辯解…
周作人在文章裡諷刺豈鴻銘:
他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頭上一撮黃頭毛,卻編了一條小辮子,冬天穿棗紅寧綢的大袖方馬褂,上戴瓜皮小帽;不要說在民國十年前後的北京,就是在前清時代,馬路上遇見這樣一位小城市裡的華裝教士似的人物,大家也不免要張大了眼睛看得出神的吧。
顧鴻銘雇了一個洋人做僕人,去北大講英國文學時也經常帶著這個“老外”,這主僕二人:一個黃辮子長衫,一個洋裝打扮,交相輝映,在當時的北大校園裡堪稱一景。
因為那根不合時宜的小辮子,辜負銘在北大承受了眾多學生的質疑,學生髮難嘲笑他,他反唇相訥:「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是無形的。」{/ b}
顧鴻銘影視資料
辜負銘才學過人,他上第一堂課時,請學生把書翻到page one(第一頁),學期結束時書本還是在page one。 因為,顧鴻銘隨口一吐間,嬉笑怒罵皆是學問,遠比書本精彩深刻,如此,哪還用書本? !
辜負的辮子讓他在國人面前備受嘲諷,孰不知,他為此還遭受外國人的冷眼和捉弄。
有一次,幾個外國人看顧鴻銘這身出土文物般的打扮,就開始用英語嘲笑他。顧鴻銘故意倒拿著英文報紙開始看,外國人樂開了花嘲笑他:「這土中國人,報紙都拿反了還裝」。 辜負銘不緊不慢地用流利的英語回他們說:「你們的文字太簡單容易了,只有倒著看才稍微有意思一點。」說著,他倒拿著報紙把文章讀了出來,直把外國人驚得目瞪口呆。
辜負銘致力於傳承中國文化,甚至放言“用中國文化教化世界”,他將中國經典古籍《論語》、《中庸》、《大學》等譯成英文,為中國文化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他也將外國詩歌如《癡漢騎馬歌》等翻譯成中文,成為近代中國向國內譯介西方詩歌的先驅。
但辜負的一生卻始終處於「口水中心」,這一方面與他的特立獨行有關,另一方面則與他的驚世言論和怪癖有關。
顧鴻銘早年照片
先來說“驚世言論”,辜負銘歷來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他主張女人要纏足,說男人應該三妻四妾,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茶壺論」就出自辜負銘。顧鴻銘不只一次在公開場合說:男人是茶壺,女人是茶杯,茶壺應該配上四、五個茶杯。有人質疑他:那為何不能女人是茶壺,男人是茶杯?顧鴻銘不緊不慢地答:因為茶壺帶把兒。
這個笑話也引發了另一個笑話,陸小曼與徐志摩結婚時,陸小曼生怕徐志摩再和別人戀愛,便說:「志摩,你不能拿顧先生茶壺的譬喻作藉口,你要知道,你不是我的茶壺,乃是我的牙刷,茶壺可以公用,牙刷不能公用的。
如果說,辜負的茶壺論讓很多女子不悅,那說到辜負銘的“奇癖”,就令很多女子心生反感了。
辜負銘有個奇癖:愛女人的小腳,尤愛嗅小腳的臭味。
顧鴻銘太太淑姑,自幼纏足,芊芊玉趾,瘦如嫩筍,俗稱三寸金蓮。 辜負銘常常這是嗅嗅聞聞,歡愉非常。
每次寫文章的時候,他就大喊:「淑姑到書房來」。太太來了以後,顧鴻銘就請太太把鞋和包腳布脫掉,洋洋得意地一手握筆一手捏太太的金蓮(腳丫子),自稱「捏佛手」。就這樣,一面捏,一面嗅,越臭他越興奮越覺得香,據說文思泉湧,下筆如神助。
令據說,太太淑姑為了能讓辜負銘「嗅」得更起勁,往往四、五天才洗腳一次…
顧鴻銘與太太淑姑
顧鴻銘愛小腳,還曾大發怪論說:「小腳女子,特別神秘美妙,講究的是瘦、小、尖、彎、香、軟、正七字訣,婦人肉香,腳其一也。前代纏足,實非虐症。
顧鴻銘主張男人三妻四妾,自己自然是有妾的,他娶了一個日本妾室蓉子,與妾室感情極好,他還聲稱:「蓉子是我的安眠藥,沒有她在身旁,便不能睡覺。
每晚睡前,顧鴻銘還尤愛吟誦幾首當時流行的金蓮詩,據說豈鴻銘最愛的小腳詩是這首:
春雲重裹避銀燈,自縛如蠶感不勝。只為瓊鉤郎喜瘦,幾番縑約小於菱。
辜負一生雖飽受爭議,但他的一生卻也是令人嘆服的一生。
辜負銘主張皇權,但卻在慈禧太后過生日時,當眾脫口「賀詩」:
「天子萬年,百姓花錢。萬壽無疆,百姓遭殃」。
復闢帝制的袁世凱死後,宣布全國舉哀三天。而顧鴻銘卻特意請來一個戲班,在家裡大開堂會,熱鬧了三天。
顧鴻銘
顧鴻銘是中國歷史上,真正學貫中西的大家,但他一生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在所有人高舉「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新文化運動時期,辜負銘卻拖著小辮子:固執地向世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並放言中國文化才是世界真正的文化瑰寶。
從眾易,逆流難。 1928年4月,這個一輩子逆流的文化大家,帶著辮子離開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