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間,西方世界迎來了首次工業革命。此時的英國國力大漲,開始滿世界尋找殖民地。對西方人來說,世界上最富饒的土地莫過於中國的千里沃土。
十九世紀前葉,英國人靠著鴉片市場賺得盆滿缽滿。值此之際,鴉片的主要進口國——大清國流失了大量財富。由英國鴉片貿易使中國的大多數地區發生了金融紊亂,同時,清國的老百姓飽受毒品的毒害。道光皇帝目睹了英國人為大清國帶來的災難,於1838年指派林則徐遠赴南方,並進行禁煙行動。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符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縣人,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歷史治水名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度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但和許多偉大的歷史人物一樣,林則徐是人,不是神,因而不可避免地帶有階級和歷史的限制。
我們知道,自從滿清入關以來,漢臣的地位始終很低。林則徐能以漢人身份,成為欽差大臣,實屬「國初以來未有之曠典」。面對這份獨一無二的榮譽,林大人感激涕零,信誓旦旦地對朝廷表示:「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不過,皇帝高看你一眼,並不代表你獲得了更多的話語權,鴉片究竟能不能斷絕,煙該怎麼禁,林則徐根本沒有任何發言權,仍是道光說了算。
虎門銷煙這一歷史事件讓林則徐光芒萬丈,道光皇帝在詔書中大加表彰。林則徐根本沒意識到,此後道光對他的態度竟會急轉直下。畢竟林則徐的眼界有限,雖然,他被譽為“近代開眼界看世界第一人”,但他卻無論如何都想不通英國區區彈丸小國為何能撼動大清王朝。在他的認知中,英國不論是國土面積還是人口數都遠不及大清。顯而易見的是,林則徐根本沒意識到工業革命為英國國力帶來的爆炸性成長。
此時此刻,英國人的裝備精良程度已不是清朝靠數量優勢能碾壓的了。可是,林則徐還是錯誤的認為,英國商人所展開的鴉片貿易是一種私人行為,不會受到英國當局的保護,所以英國人根本不會對大清挑起戰端。
包括林則徐在內的一系列大臣都沒意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銷煙運動直接影響了英國的經濟收入,所以,英國當局不可能容忍這種行為。當英國人將戰艦調遣到廣東沿海時,林則徐給朝廷遞送了這樣一封奏章:“伏查英夷近日來船,所配兵械較多,實仍載運鴉片。”
由此可見,林則徐已錯誤地將一場戰爭判斷為英國人的武裝走私。
由於當時的驛站傳輸速度極慢,所以,當舟山被佔領了半個月時,這份奏章才送到道光的手中。可以說,戰機的延誤完全是因為林則徐對戰況的錯誤判斷。也就是說,鴉片戰爭的爆發,林則徐有無可推卸的責任。
由此,也難怪定海失守之後,道光一改對林則徐的態度,在奏章中臭罵道:“不但終無實際,反而生出許多波瀾。思之曷勝憤懣,看汝以何詞對朕也!”到了最後,林則徐這個忠心耿耿的輔國大臣,竟成了導致戰爭爆發的罪魁禍首,究竟是誰的錯呢?
發配到新疆時,剛好趕上黃河水患爆發。在朝中好友王鼎的舉薦下,林則徐被安排到黃河戴罪立功。林則徐來到黃河後,將全部精力投注到治理水患上,只希望皇帝能念在他這麼多年勞苦功高的份上,免了他的罪責。
令他沒想到的是,等到黃河工程完工之後,等待林則徐的仍是一紙發配伊犁的聖旨。或許是因為這些遭遇,晚年的林則徐變得愈發小心翼翼,瞻前顧後。此時的他小心謹慎,開始進行「明哲保身」的自我保護,避免自己再蒙受晚節不保的罵名。
從這段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出,林則徐是個十足的封建舊臣,他所遵守的仍是封建王朝官場上的那一套。這一切,都是封建儒學思想在作祟。就這樣,一位在後人心中不畏艱難險阻,力主改革的中興大臣,在重新回歸政壇之後就像是變了一個人一樣。
晚年的林則徐,將救國救民的大任放在一旁,一心一意地將精力放在平叛和剿匪中,成為鞏固中央集權的核心人物。此時的林則徐,與那些守舊派的大清官僚別無二致。
前些年,筆者曾看到民國史學家蔣廷黻曾如此評價道:「林則徐後來雖又做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但他總不肯公開提倡改革。他讓主持清議的士大夫睡在夢中,他讓國家日趨衰弱,而不肯犧牲自己的名譽去與時人奮鬥。
當時,筆者還以為這位史學家惡意詆毀民族英雄,不過在了解了這些史料之後,這才發現蔣廷黻的評價竟如此中肯。
參考資料:
【《林則徐》、《鴉片戰爭後的林則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