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簡介介紹(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驅李大釗)

2023-01-12李大鑷

資料來源:法治日報—法制網

開欄語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為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弘揚在黨的百年征程中作出重大貢獻的英雄人物事蹟,本報從5月6日起推出「奮鬥百年路啟航新旅程·數風流人物」專欄,闡釋英模精神,闡述時代意義,激勵全國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開拓奮進、攻堅克難,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持續奮鬥。敬請關注。

□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旅程·數風流人物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潔

「人生的目的,在發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為發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因為平凡的發展,有時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

這是李大釗像(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94年前的4月28日,李大釗受盡敵人嚴刑拷問,堅貞不屈,慷慨赴死,為中華民族之復興付出了自己年僅38歲的生命。時過境遷,我們即將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李大鑷,這位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的名字正被無數中華兒女所懷念,他的精神在新時代的中華大地閃閃發光!

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播火者

在位於北京市東城區五四大街的北大紅樓內,有一間按照當年舊貌復原陳列的李大釗辦公室,一本泛黃的台歷,時間靜止在1919年5月4日。正是在這裡,年輕的李大釗潛心研讀馬克思主義,寫了《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重要文章,將先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引入中華大地。

李大鑷是河北樂亭人,出生於1889年。 5歲的他經歷了中日甲午戰爭,11歲經歷了八國聯軍入侵,深重的民族災難深深刺痛了他。 18歲時,李大釗毅然投考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尋求透過法律政治途徑解決中國的問題。

在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期間,李大釗任北洋法政學會會刊《言治》的編輯部長。他筆耕不輟學,在《言治》先後發表《大哀篇》和《隱憂篇》,其中的“哀”與“憂”句句圍繞國是。這兩篇文章也被認為是李大釗最初的政見宣言書。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副會長侯且岸說:“在北洋法政專門學校期間,是李大釗政治理論、政治思想和政治實踐探索的一個重要起點。”

1918年1月,李大釗接任章士鑷擔任北醫圖書館主任。在任職期間,李大鑷直接向德國出版機構訂購了馬克思主義著作等大量德文圖書,讓年輕的學子們有了接觸和了解經典原著的機會。

北京市檔案館全新推出的《播火-李大釗革命活動檔案史料展》上,有一份題為「試論馬克思唯物史觀的要義並其及於現代史學的影響」的試卷,是學生賀廷珊在李大釗指導下完成的。

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研究室副主任秦素銀告訴記者,1920年,李大鑷被正式聘為北京大學教授,開設「唯物史觀研究」課程,這也是中國的大學第一次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正式列入課程。 「李大釗任教期間,課堂常座無虛席。課下,他也常與學生們開展討論、辯論,無師生之別,培養了一批擁有先進思想的優秀青年學生。」同時,李大鑷堅持在《新青年》雜誌發表文章,向中國思想界介紹馬克思主義。

正是在以李大釗為代表的革命家的努力下,一大批先進青年接受馬克思主義走上革命道路,推動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密切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以大無畏精神投入國民革命

在離天安門廣場不遠的北京東交民巷,巷子中央一塊「李大鑷被捕地遺址」的指示牌,揭示著這裡曾經歷過的那些腥風血雨的鬥爭時刻。 1927年4月6日,奉繫軍閥張作霖派出300多名全副武裝的軍警對這一帶展開搜查,李大釗等60餘人被捕。 22天后,李大釗慷慨赴義。

北京市委黨校黨史黨建專家韋磊所說:“為‘達到建立一個恢復民族自主、保護民眾利益、發達國家產業之目的’,李大釗以大無畏精神投入到國民革命的實踐活動中。”

1920年3月,李大鑷在北大紅樓圖書館主任辦公室會見了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商討建黨問題。 10月,李大鑷組織成立了北京的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共產黨小組」。

時隔一年,李大釗在《曙光》月刊上發表《團體的訓練與革新的事業》一文,闡明了在中國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號召全國的共產主義者「急急組織一個團體”,擔負起“中國徹底的大改革”的責任。這是在中國最早公開號召建立共產黨的最重要的文章,極大地推動了建立一個全國性共產黨組織的進程。

1921年,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這是中國近現代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件,而李大釗為建黨作出重大貢獻,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此後,李大釗代表中共中央領導北方工作,在他的精心領導下,北方工人運動蓬勃發展,新生的工人階級政黨逐漸壯大起來。

但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殘酷統治下,革命運動的發展十分艱辛。李大釗也逐漸體認到,要完成中國革命必須建立統一戰線。中共二大之後,李大釗受黨委託,擔任聯絡國民黨主要領導人的重任,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過程中頻繁奔走於大江南北,不僅參與了黨的國共合作政策的製定,而且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直接促成了國共兩黨的合作。

在被段祺瑞政府通緝期間,中共中央曾調李大釗去武漢,但他堅持要留下來鬥爭,最後慘遭反動軍閥絞殺。

革命精神永世流傳

北京市西城區文華胡同24號是李大釗的故居,在這裡,他曾度過了近4年的時光。根據李大釗紀念館管理處主任劉洋介紹,在這居住期間是李大鑷文章的高產期,基本上每9天就寫出一篇文章。

李大鑷生前曾撰寫名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而這也成為他革命一生的真實寫照。魯迅先生曾評價李大鑷:“他的遺文卻將永住,因為這是先驅者的遺產,革命史上的豐碑。”

近百年後的今天,我們看到,以李大釗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者的理想已成為現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李大釗犧牲94年後的這個清明節,在北京香山腳下的李大鑷烈士陵園,李大釗的孫子、孫女等20餘人與往年一樣來到陵園祭奠。雕塑前,李大釗之孫李亞中談起祖父時說道,他短暫的一生卻留給後人取之不竭的精神財富,歸納起來主要為誠實謙和、虛懷若谷、律己寬人、淡泊名利、儉樸清廉、堅持真理、甘於奉獻。

李大釗的偉大人格和崇高風範,也將永載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革命鬥爭的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