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水河畔走出的大唐西平王-李晟個人資料

2023-12-22李晟

在陝西省西安市高陵區昭慧廣場南端的高陵博物館內有一座雕樑畫棟的碑亭,碑亭周圍用鐵柵欄圍著,裡面有一塊高大的石碑坐落在石龜之上,這就是被稱為“三絕碑」的李晟碑。 這塊石碑完整的名字叫《唐故太尉兼中書令西平郡王贈太師李公神道碑銘併序》,現為陝西省重點保護文物,它可是國家一級文物,所以才被層層保護。此石碑之所以被稱為“三絕碑”,有三個原因:首先墓碑的主人李晟是中唐時期功勳卓著的名將,他的功績和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李光弼齊名,被稱為「中唐的頂樑柱」;其次,這塊石碑的碑文是由中唐的名相裴度編撰;最重要的是中唐大書法家柳公權書寫了楷書碑文和篆字碑額,因此被稱為「三絕碑」。碑上的部分文字雖然有些模糊,但還是能看出「柳體」斬釘截鐵、稜角分明、點畫爽利、挺拔不群的非凡氣概。

這塊石碑原來在高陵區白象村渭水橋北端的李晟墓前,因為自唐代以來,渭河水一直上漲,墓道已經被河水淹沒,所以墓碑(李晟碑)也被移動了幾次,最後被安置在高陵博物館內。令人遺憾的是,這位大唐西平王的陵墓在完整地保存了1200多年後,被人哄搶了。 2012年8月,施工單位沒有事先通知文物管理部門,就將李晟墓挖開,周圍的村民和文物販子見財起意,將貴重的文物哄搶一空,據說被拉走了幾轎車文物。後來雖然公安機關將三名主犯抓獲,追回了部分文物,但是仍有許多最珍貴的文物流落海外永遠無法追回。

說起墓主人李晟,人們或許不會想到他竟然是甘肅甘南州臨潭縣的人。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位洮水河畔走出的將軍,到底有何德何能被唐德宗封為西平郡王

甘肅臨潭縣長嶺坡

李晟,字良器,西元727出生於隴右道臨潭(今甘肅臨潭縣)的一戶軍人世家,祖父李思恭、父親李欽都是唐代守衛隴右的將軍。李晟從小就苦練騎射功夫,熟讀兵書,準備報效國家。 18歲時李晟投入河西軍,在名將王忠嗣的麾下作普通的戰士。此時的王忠嗣擔任著隴右、朔方、河西、河東四鎮節度使,手下人才濟濟,有後來的名將哥舒翰、郭子儀、李光弼等人。年輕的李晟雖然是個無名小卒,卻在與吐蕃的一次作戰中,一箭射殺了敵人的悍將,因此得到了王忠嗣嘉獎,被升為裨將,獲得了“萬人敵{/ b}」的美稱。

《唐故太尉兼中書令西平郡王贈太師李公神道碑銘併序》部分拓片

雄心勃勃的李晟想跟隨他敬愛的將軍建功立業幹出一番事業,但是天不遂人願。不久唐玄宗命令王忠嗣不惜一切代價奪回隴右的石堡(今青海湟源縣日月鄉石城山)。石堡地形險要是真正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隘,王忠嗣不想白白犧牲戰士的性命,攻打這個雞肋的關隘,但是唐玄宗一心要一雪前恥,因此生出了撤換王忠嗣的想法。李林甫趁機羅織罪名,誣陷王忠嗣和太子勾結謀反。

749年,一代名將王忠嗣因此蒙冤被殺。李晟剛遇到一個賞識他的上司,就這樣陰陽永隔了。他的才能被埋沒,好多年都在河西軍、隴右軍中擔任最下層的軍官,連平定安史之亂這樣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都錯過了。

大唐西平王李晟畫像

是金子總會發光,由於李晟在保衛隴右的多次戰鬥中作戰勇敢,指揮有方,終於被鳳翔節度使高升看中,將他召入鳳翔軍中,補任為列將。 763年,疊州(甘南迭部)羌、宕州(隴南宕昌)連狂羌以及隴東的黨項羌多次發動叛亂,都是李晟帶兵獨自平定叛亂的。唐代宗李豫加封他為左羽林大將軍,授予太常卿官職。

769年,吐蕃大舉進犯靈州(今寧夏靈武縣)。時任鳳翔右軍都將的李晟沒有去靈州增援,反而僅率領1千騎兵直奔隴右臨潭吐蕃軍後方基地,他攻陷了敵軍儲存軍需物資的定秦堡(在臨潭縣境內),活捉了守將慕容谷鐘。圍攻靈州的吐蕃軍斷了糧草,只好退兵。李晟因功授為開府儀同三司、左金吾衛大將軍,鎮守涇原四鎮(甘肅涇川縣)。 773年,李晟又從吐蕃軍中救出鳳翔節度使馬璘,因功獲封合川郡王,從此威名遠振。

779年,吐蕃、南詔聯軍進犯劍南道。唐德宗派遣李晟和大將曲環一同援軍救劍南。李晟率領4千神策軍取道漏天(今四川雅安),連取飛越、肅寧等城,橫渡大渡河,擊破吐蕃軍,斬敵上千。然後窮追吐蕃軍於大渡河西岸。與曲環會合後,再次大敗蕃詔聯軍,斬敵六千多,俘虜敵軍頗多。蕃詔聯軍有近十萬人被困山谷中,因飢寒或墜崖而死的不計其數。此戰使吐蕃元氣大傷,好幾年再無力大規模進犯唐朝。

唐德宗李適畫像

唐德宗李適(kuò)即位後,許多手握重兵的節度使已經不聽從朝廷的命令,時不時起兵稱王稱帝造反,有很多次都是李晟率領神策軍平定的。例如在781年~784年,魏博節度使田悅聯合盧龍節度使朱滔、成德節度使王武俊等人連續多次在河北一帶叛亂,都是李晟前往主導平叛的。

最嚴重的叛亂發生在783年10月,鳳翔尹朱泚(cǐ)在涇原鎮響應兄弟朱滔起兵叛亂。李晟、馬燧、李抱真等忠於朝廷的將領都在河北平叛,朝廷中沒有良將去平定朱泚。雪上加霜的是,唐德宗調往河北增援的涇原兵在路過長安時,也響應朱泚造反了。唐德宗倉皇逃往奉天(今陝西乾縣),叛軍佔領了長安,擁立朱泚為帝。李晟趕緊率軍回京勤王,朔方節度使李懷光也率領5萬兵馬來勤王。不過這個李懷光並非真的來勤王,他早就暗中與朱泚勾結,實際上是來幫助朱泚的。

西安高陵區渭河美景

李晟的神策軍被朱泚與李懷光兩面夾擊,在國家危亡之際,李晟並沒有退縮,而是選擇了扶大廈欲將傾。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儘管處境十分困難,李晟仍以身作則激勵鼓舞全軍英勇奮戰。一些長安週邊的部隊都甘願讓李晟指揮,加上李晟的神策軍戰力彪悍,雖然叛軍的兵力是神策軍的幾倍,最終李晟還是戰勝了李懷光與朱泚。

784年5月28日,李懷光帶領殘兵敗將撤回朔方,李晟攻進長安。朱泚帶領少量士兵從西門逃走,途中被部將斬殺,人頭被獻給李晟,京城長安終於被收復。進入長安的李晟部隊,不僅對百姓秋毫無犯,而且派人安撫百姓,他將京城完美地交給了朝廷。捷報傳到梁州(漢中),唐德宗感動得淚流滿面,他對祝賀的群臣說:「上天生下李晟,是國家和百姓的福分啊」。回到長安後,唐德宗封李晟為西平郡王,官升中書令。並且親自撰寫碑文,在東渭橋為李晟樹立了紀功碑。

收復長安後,李晟並沒有在京城享受,而是主動要求到前線涇川防禦吐蕃。吐蕃對李晟極為畏懼,只要有李晟在邊境鎮守,就不敢進犯唐朝。但是李晟所立的功勳實在太大,唐德宗在吐蕃姦細和一些佞臣的離間、中傷下,對李晟有所猜忌。 786年底,唐德宗削去了李晟的兵權。

影視劇照李晟形象

793年,一代名將李晟去世,終年六十七歲。唐德宗追封他為太師,贈諡號「忠武」。李晟下葬時,唐德宗又親到望春門為他送葬。李晟的家人將他葬在當初帶兵攻入長安的渭河。 789年,唐德宗命人將李晟的畫像掛在凌煙閣上。在唐德宗時期的27功臣中位列第二,僅排在名相褚遂良之後。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皇帝李昂為李晟墓立了《唐故太尉兼中書令西平郡王贈太師李公神道碑銘併序》碑{b },名相裴度編撰了碑文,書法家柳公權書寫了碑額和碑文。

李晟有15個兒子,大多都是領兵的將領,其中最出色的就是三子李愬,李愬是一位以「奇」著稱的將領,「雪夜入蔡州,活捉叛將吳元濟”,便是李朔創造的經典神話戰例。

在反對割據,維護唐王朝統一的戰爭中,李晟是再造大唐王朝的功勳,被後人稱為“中唐的頂樑柱”,其功績與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李光弼等唐朝中興名將齊名。在後來的宋代和明代所建造的功臣廟中都有李晟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