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01{/否}
國際巨星英年早逝
李小龍,原名李鎮藩,以「Bruce Lee」之名蜚聲國際,成為一代巨星。
他生於美國,在香港和美國求學,在美建立“振藩國術館”,破格將中國功夫理念引入美國影視界;1971年回港拍攝五部電影,成為經典;他糅合多家武術概念,創立「截拳道」。
李小龍電影劇照(社群媒體截圖)
在鏡頭之外,李小龍愛家庭、愛閱讀,以書信流露真摰情誼,透過文字闡述一生理念。他一生力求突破固有限制,透過每日操練和自省,超越自我,蛻變成國際傳奇。
李小龍(社群媒體截圖)
只可惜,天妒英才。正當30歲出頭風華正茂之時,李小龍就離開了這個世界,將自己在世間的樣貌永遠定格在了32歲。
{不}02{/否}
死亡原因撲朔迷離
根據當年的新聞報導及綜合其他資料,在1973年5月,李小龍當時在片場為電影《龍爭虎鬥》配音,期間突然嘔吐及抽筋{ /b},並陷入半昏迷。李小龍在留院一星期後出院並投入拍攝工作。那時,李小龍的身體就已出現不良反應。
《龍爭虎鬥》電影劇照(社群媒體截圖)
同年7月20日晚間,李小龍於情人丁佩家與老闆一同聊劇本《死亡遊戲》,晚上7點突然感到頭痛欲裂{/ b},遂停止工作回臥室睡覺。因為他常犯頭痛,大家也沒在意。但當晚上9點需要跟老闆繼續討論工作安排時,丁佩卻發現怎麼也叫不醒他。
驚慌失措的丁佩立即聯繫李小龍的老闆與私人醫生,但當兩人趕到後,已經發現李小龍已無生命徵象。 趕緊叫救護車。即使救護車很快將李小龍送到香港伊利沙伯醫院搶救,已然別無他法,只能宣布李小龍去世,享年32歲{/ b}。
李小龍同其兒子的墓地在美國(社群媒體截圖)
同年9月3日,李小龍突然死亡一案在香港荃灣裁判法院開審。最後判決結果為-李小龍「死於非命」。當時的官方報告顯示,李小龍的死因為腦水腫,猜測可能與服用止痛藥引致的過敏反應有關。
有關李小龍紀錄片截圖
但這個說法在坊間並不能立得住腳,對於李小龍的死因,傳言四起,更傳出各種陰謀論說法。直到近日,謎底才似乎揭曉。
{不}03{/否}
最新研究公開死因
西班牙研究團隊近日在醫學期刊發表報告推測,李小龍真正死因是水中毒。
西班牙聖尼塔利亞基金會衛生研究中心在最新一期《臨床腎臟》(Clinical Kidney Journal)發表報告,認為李小龍可能死於俗稱「水中毒 「的低血鈉症(hyponatremia)。
因飲水過多而導致腎臟無法排出過多水分,最終導致低血鈉症及腦水腫。正常人的大腦重量只有3磅,但李小龍的大腦腳有3.5磅!若過量飲水與尿液排泄不協調,可能會令人在數小時內死亡。
12月《臨床腎臟雜誌》(網頁截圖)
研究報告認為,李小龍做了很多擾亂正常水平衡的事情,包括長期大量飲水、喝果汁,這令他對低血鈉症更加敏感。而他去世前曾使用了大麻,由於大麻會讓人口渴也可能導致他過量飲水而出現低血鈉,也就是「水中毒」。
根據媒體報道,李小龍的妻子琳達(Linda Lee)在專訪中曾透露,李小龍在辭世前主要以流質飲食為主,包括胡蘿蔔和蘋果汁。另外,2018年《李小龍傳》的作者波利(Matthew Polly)也指出,李小龍在過世當晚曾不停喝水。兩人都指李小龍確實有過量飲水的習慣,飲水量明顯高於常人,總是口渴難耐,喝完又頭痛。
李小龍像(圖源:香港文匯網)
李小龍生前曾在訪談時說:「淨空心思,不要流於形式,要像水一樣。把水倒入杯中,變成杯子。把水放入茶壺,變成茶壺,水可以流動、蠕動、滴落或是碰撞,所以活得像水一樣吧,我的朋友(Be water my friend)。
李小龍影視劇照(社群媒體截圖)
{不}04{/否}
世衛專家:飲水適量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指出:“每天飲用超過4公升水可能會中毒”,“建議男性不宜超過3.7公升,女性則不宜超過2.7公升」。若喝水量超出每日標準,過多的水分或會稀釋體內鹽分,導致體液電解質失衡,使人出現“低血鈉症”,即“水中毒”。
根據相關醫學專家指,理論上多喝水是好的,因為腎臟功能正常的人,喝多少水都可以把多餘的水排掉,所以只要不是短時間內喝過量的水{/ b},多喝水沒太大問題。
但現在不少人因為高血壓或糖尿病,長期有腎功能的問題,或是心臟衰竭{/b },而可能有水腫現象,為了降血壓和降低水腫,醫師可能會開利尿劑,就可能會有低血鈉的情形。
醫學專家也表示,建議大家低鈉飲食是因為一般人的食物往往鹽分過高,攝食過多的鈉可能引起高血壓,但這並不表示鈉愈低愈好,因為{ b}人體運作非常需要鈉。
(編輯 郭旭宏)
本文為香港《經濟導報》新媒體文章,
如欲轉載請私訊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