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三藥三方」在防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三藥三方」中的代表清肺排毒湯、連花清瘟膠囊都是以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的經方為基礎研發而成的。
張仲景,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瘟疫時代的拯救者。
張仲景塑像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寫詩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田野到處都是人死後的白骨,千里聽不到雞鳴,真是淒慘無比,死了這麼多人可不僅僅是因為戰爭,而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大瘟疫。
赤壁之戰,曹操親率八十萬大軍所向無敵,結果驛羽而歸,撤退的原因不僅是周瑜的火攻,還在於軍中大量士兵感染瘟疫。曹植描述當時百姓疫情慘狀:「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之哀。或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家家有死屍,戶戶辦喪禮,有的人靠著門死了,有的全族覆滅,無一生還。從歷史資料來看,漢桓帝時期全國登記在冊5000餘萬人口,三國後期人口已不及千萬,可見漢末戰爭與瘟疫的慘烈!
醫聖張仲景談到自己的家族:「餘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來,猶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傷寒十居其七」。張仲景家族本有200人口,不到十年時間,死了三分之二,70%是因為傷寒瘟疫,親眼目睹了這場人間慘劇的張仲景萌發了學醫救民的願望,立志向瘟疫挑戰,要做個拯救黎民疾苦的大醫師。
當時對瘟疫的統稱是”傷寒症”,老百姓叫”熱症”。因為症狀多半是高熱,畏寒,頭痛,然後引發氣喘,體力衰竭直至死亡。因為傷寒症來勢迅猛,高熱不下,傳染性極高,治療的難度相當的大。
張仲景認真分析了每位病患的症狀,把」傷寒症」分成六個層次之後,用八種方法逐一攻破不同程度的傷寒症,做到對症下藥。經過對傷寒症狀數十年如一日的潛心研究,張仲景廣泛收集天下醫方,結合臨床實踐經驗,終於在公元210年左右寫成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到了宋代這本著作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
《傷寒雜病論》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治療的靈魂,同時《傷寒雜病論》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恩澤後人千年。 《傷寒雜病論》意義是重大的,對當時的疫情防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自漢末之後,中國再也沒有過那樣死亡千萬人的大疫,直到今日,我們仍在沿用1800年前張仲景留下的經方對抗疫情,怎能不深深感念一代醫聖呢?
(二)
有一年,一個日籍華裔大姐找我開養生茶館,我就好奇什麼是養生茶館,她就給我講在日本東京銀座有個法國人開了一家漢方養生茶館生意非常好,這個法國人先是在韓國接觸了漢方,跑到日本,根據中國二十四節氣搞了二十四個種類的養生茶,就是每個節氣喝相應的養生茶,這個養生茶是根據漢方配置的,所以叫漢方茶,大姐說這個養生茶館在東京非常受歡迎,想在國內找人合作。當時我就透過她逐步了解到漢方在日本的發展。先說說什麼是漢方?日本人把源自中醫的治療方法稱為「漢方醫學」。日本的漢方醫學就是以漢代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為主要經典, 他們追捧的漢方藥,大都是《傷寒論》的原方。 日本人非常崇敬張仲景,大概到了11世紀的時候,我們中國宋代的時期,日本光研究傷寒論的學者有300家,有專門宗張仲景的古方派,現在東京的常泉寺內有專門紀念張仲景的石碑。
不過到了明治維新後,日本全面引進西方醫學體系,從根本上排斥漢方醫學,漢方醫學館被封閉,領導權由西醫執掌,片面強調西醫的優點,根本忽視兩種醫學的不同,大力提倡西方醫學,採用西醫、藥分業制度,透過西歐醫學教育,大量培養西醫師。此時的漢方醫學陷入低谷。明治8年後,漢方醫學甚至處於法律上難以生存的狀態。導致漢方學幾乎滅絕。同樣我們國家民國時期,汪偽政權準備廢除中醫,幸虧在中醫大家孔伯華與西醫的競技比賽中獲勝才使中醫免遭廢黜。
自1970年代以來,日本人的困難病症越來越多,西醫對此束手無策,且西藥對人體副作用大,價格昂貴。 1976年,日本厚生勞動省(這個部門等同於醫療衛生部),厚生勞動省批准可以使用中國《傷寒雜病論》中的200多個古方生產漢方藥,並確定了漢方藥醫療保險適用用制度,就是漢方藥可以進入醫療保險,這樣患者採用漢方藥,個人就只需要承擔10%—30%的費用,大大鼓勵了漢方藥的應用,漢方藥產業隨之得到迅猛發展。其實日本近代醫學發展也是我們的前車之鑑,在這方面我們是否可以學習學習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