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趙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時期(前298年—前236年),嬴姓,廉氏,名頗,山西太原(一說山西運城)人。廉頗曾任趙國上卿、相國,被封為信平君,是戰國後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另外三位是趙國的李牧、秦國的白起和王翦)。司馬光說“廉頗一身用與不用,實為趙國存亡所繫。此真可以為後代用人殷鑑矣”,對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戰功赫赫
趙惠文王在位期間,戰國七雄中以秦國和齊國最為強盛。秦國有東擴的野心,趙國是第一個要面對的障礙。秦國多次組織針對趙國的戰鬥,都被廉頗率軍擊敗了。後來秦國被迫改變了策略,聯絡其他國家一起攻打齊國,廉頗領兵一舉進入齊國的陽晉(今山東郯城西),從而一舉成名、威震諸侯。攝於廉頗的威名,很長一段時間內秦國一直不敢貿然攻打趙國。後來在秦趙的多次戰爭中,也因為廉頗的運籌帷幄,使秦國屢戰屢敗。
廉頗不僅能徵善戰,而且在戰爭中特別注重謀略,能夠依據不同地理環境和軍事形勢,周密部署作戰計劃,這是他能夠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廉頗的軍事謀略,充分體現在邯鄲保衛戰中。
秦趙長平之戰,趙國40萬精銳被坑殺,軍事實力嚴重削弱了。而秦軍在不久之後又糾集50萬大軍捲土重來,咄咄逼人。此時趙國兵少將寡,無力獨自抗擊秦軍,只能透過外交手段說服魏國和楚國一起參與保衛邯鄲的戰鬥。這次秦軍兵分三路,左路向韓國進攻,直取太原、上黨,趙軍分配了部分主力部隊應付這支虎狼之師。右路則瘋狂增兵南陽,魏楚聯軍在這裡頑強拒敵。中路軍有30萬之眾,直逼趙國都城邯鄲。一時間,趙國國都大兵壓境,情況危急。這次趙軍作戰的最高統帥是平原君趙勝,具體負責邯鄲守衛任務的是廉頗和宮衛統領樂乘。經過長平之戰,趙國的精銳部隊幾乎傷亡殆盡,保衛邯鄲城的軍士除了趙王的王宮衛兵和少量騎兵一兩萬人之外,都是老弱士兵。但是趙國人經長平之戰幾乎家家有喪親之痛,所以人人誓死保衛國都、抵禦秦兵。
在具體的作戰部署方面,趙國放棄了野戰和小城市,把兵力和糧草全部集中在邯鄲。秦軍攻城略地,一步步緊逼邯鄲。在邯鄲郊區只見待成熟的農作物已被趙國人損毀殆盡,一片慘淡局面。秦軍認為趙國以老弱兵力為主堅守邯鄲城,在月餘內不難攻下。但又看到邯鄲城固若金湯,趙國軍士們流露出寧死不屈的決心,秦軍將領也隱約感到這次必然面臨一場惡戰。秦軍是遠來之師,急於攻城,而一次次的強攻都被廉頗指揮的邯鄲守軍擊退。後來,秦軍不得不改變策略,轉為小規模進攻。此時,廉頗則派出小股精銳不斷突襲圍城的秦軍,使秦軍受到重創,雙方處於膠著狀態。面對這種局面,秦昭王命王齜帶領10萬大軍到達邯鄲城下,與原來的秦軍匯合之後再次發動了瘋狂的進攻。此時邯鄲城已經被困數月,人困馬乏,出現了糧食危機,但是在趙勝、廉頗等人的指揮下,士氣依然旺盛。後來秦昭王以指揮不力將原來的統帥王陵撤下,換上了王齜。而王齜率軍攻城5個月,依然久攻不下。此時,邯鄲城內糧草斷絕,人們以骨為炊、易子而食,但是軍民仍沒有屈服。此時,平原君趙勝的外交戰開始發揮作用,魏國、楚國的大軍紛紛趕到了邯鄲外圍。最後,魏楚聯軍在外進攻,趙國軍隊在內策應,三國合力,終於把秦軍擊退。
在邯鄲保衛戰中,趙國軍隊只有10萬人左右,且多為老弱之兵,而秦國軍隊直接參戰的有45萬人之多,還不算65萬間接參戰人數。這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戰爭的勝利固然最終得益於平原君趙勝的外交政策,但大將軍廉頗是邯鄲守城的直接指揮者,他的軍事謀略和個人聲望在其中無疑起了巨大的作用。
邯鄲保衛戰之後,燕國看到趙國剛剛經過了兩次大傷元氣的戰爭,就想透過突然襲擊來佔領趙國的土地。這場保衛戰依然由廉頗領導。廉頗仔細分析了當時的局勢,認為燕軍長途跋涉,驕傲輕敵,又師出無名,可以採取分而擊之的策略。在廉頗的部署下,趙國軍隊雖然在邯鄲保衛戰之後損傷很重,但士氣正旺,一鼓作氣擊退了燕國的進攻,並迫使燕國割讓五座城邑求和。在燕趙之戰中,燕國發動了60萬人的部隊,而趙國的軍隊僅有13萬人(一說25萬人),這又是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這次戰爭中,趙國的龐援、樂乘、李牧等將領逐步脫穎而出,成為廉頗之後趙國忠實有力的守護者。
深明大義
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最後完璧歸趙。後來在澠池會上,藺相如又機智地保全了趙惠文王的尊嚴。當然,澠池之會能保住趙國的尊嚴,與廉頗當時率軍在附近駐紮,令秦王不敢輕舉妄動也有著很大的關係。但回國之後,躺相如被封為上卿,一躍而位階在廉頗之上,這令廉頗非常不滿,他很生氣地對門客及一些大臣說,藺相如出身微賤,只憑巧舌之辯一時僥倖立功,就位列我之上,我怎能服氣?今後見到藺相如,一定要當面羞辱他。
負荊請罪
後來,廉頗看到蒺相如每當上朝時故意推脫有病,避免與他照面,就更加趾高氣揚起來。一次,看到藺相如帶著隨從相向而來,便吩咐僕人截住藺相如,要當面羞辱他。當看到藺相如避開他匆匆而去,洋洋得意地跟身邊的隨從說,躺相如這是害怕了!但是後來廉頗聽說了町相如的一番話,讓他羞愧難當。原來藺相如說,強秦之所以不敢侵犯我們趙國,就是因為有我和廉頗將軍在輔助趙王。如果我和廉頗將軍因為這點小事鬧不和,那損失的是我們趙國啊!聽到這些話後,廉頗感到非常羞愧,於是他脫掉上衣,身背荊杖,徒步到藺府請求藺相如的諒解,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負荊請罪」。從此,藺相如和廉頗歸於好,在兩人的共同輔佐下,趙國內外安定,保證了國家的安全。
英雄暮年
趙孝成王時,秦國攻打韓國的上黨地區,上黨太守眼看韓軍孤立無援,就把上黨獻給了趙國。於是,秦、韓之間的鬥爭變成秦和趙圍繞上黨地區的爭奪戰。這時,趙國內部也正處於用人危機,名將趙奢去世,上卿藺相如病危,廉頗獨自承擔起了保衛上黨的責任。秦軍在上黨之地三年久攻不下,於是實行反間計,到處散播消息說其實秦軍最怕的是趙括。偏聽偏信的趙孝成王免去了廉頗的職務,改為趙括任將軍。趙括到任後,把廉頗的戰略部署悉數廢除,導致長平之戰秦軍大敗趙軍,坑殺趙國精銳40萬人,從此趙國元氣大傷,之後廉頗的命運也幾經起伏。
趙孝成王卒後,其子趙悼襄王繼位。趙悼襄王即位後重用奸臣郭開,在郭開的屢次建議之下終於解除了廉頗的職位。廉頗憤然出走,到了魏國的大樑,隨後又到了楚國。雖然人在他國,但是廉頗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不減。一次,趙王派人到魏國觀察廉頗是否還能重新起用,在郭開的陰謀詭計之下,派去的人回复趙悼襄王說:「廉頗將軍飯量非常大,但是吃飯過程中去了三次廁所。又過了幾年,廉頗在楚國鬱鬱而終。十多年後,趙國被秦國所滅。
廉頗晚年遭到國君的冷遇,但他以身許國、深明大義的精神卻在後世得到傳揚。唐德宗時,廉頗與歷史上的其他63位名將被供奉於武成王廟內,世稱武成王廟64將。宋徽宗時又將廉頗追尊為臨城伯,位列宋武廟72將的行列。至今,以廉頗、相如的故事為題材的戲劇《將相和》,依然常演不衰。
(原載於2020年第1期《前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