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簡介及生平事蹟(李政道的祖國情)

2023-01-12李政道

【科學隨筆】

陳幼華 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研究館員

11月24日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著名華裔科學家李政道先生95歲生日。他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高等教育體系的恢復和完善,特別是高能物理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都做出了突出貢獻。近日,中國物理學會高能物理分會、上海交通大學等機構都舉辦了學術報告會等活動以表慶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浸潤薰陶出一代又一代炎黃兒女,融貫流淌於其血脈之中,每每祖國母親艱難困頓之時,即會激起無論身處何方的兒女們綿延無盡的報國義舉。李政道即是這麼一位根植中華傳統文化、最終以科學巨擘之力回報祖國的科學家。

李政道1926年出生於上海,祖籍蘇州。在其成長過程中,中華文化講求的篤學勤思精神一次又一次激勵他不畏險阻、勇攀科學高峰。炮火紛飛的戰爭年代,李政道顛沛流離失所、輾轉求學於上海、浙江、江西、貴州與雲南。因聰慧好學、且具備獨創性思維才能,1946年尚在西南聯大二年級的李政道被素有「中國物理學之父」美譽的吳大猷先生推薦至美國深造。其時,美國僅有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可以讀過哈欽斯校長指定的西方經典名著為前提招收沒有本科學位的研究生。李政道向招生老師解釋,雖然沒讀過哈欽斯指定的西方名著,但讀過與之水平相當的孔子、孟子、老子等東方文化名著。如此,在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的加持下他進入芝加哥大學,後師從「原子能之父」費米學習。 1957年,年僅31歲的李政道因與楊振寧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向世界展示了中華兒女傑出的科學智慧。

1972年,中美關係甫一復甦,闊別祖國26年之久的李政道即踏上魂牽夢繞的故土開啟報國之旅。祖國母親也對傑出兒女的報國之心予以熱情回應,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10餘次親自接見李政道,讚許並支持他多方推進我國科教事業發展的創舉。 1979年,李政道在科學會堂開課,為千餘名科技工作者講授兩門國際物理學前沿課程,反應熱烈。鄧小平稱讚他說:「你做出的貢獻很大。」同年,為幫助祖國培養國際化高科技人才,李政道運用自身的世界學術影響力,極具開創性地創建和實施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課程(CUSPEA),1979至1989年間共培養了915名CUSPEA學者,迄今多數成為活躍在科技、金融、互聯網等關鍵領域的脊樑之才。 1980年代,李政道多次建言,促成我國1985年建立博士後制度、1986年創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以及1988年建成國家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極大地推動了祖國科教事業的高起點發展。

中華古典哲學思維深刻地塑形李政道的科學觀與世界觀。他常說物理是他的生活方式,而物理則是探究自然基本法則的學科。這種滲透東方哲思的恢宏科學觀,基因式地激發他科藝相通的思想與創舉。 1986年他創建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並親任主任,透過舉行高端國際研討會等方式推廣學術交流、科藝融合與創新。在其科學思維支持下,吳作人創作《無窮無盡》、李可染創作《超弦生萬象》、吳冠中創作《對稱乎,未必,且看柳與影》、劉巨德創作《唯宇宙之大膨脹,始生鵬》等極具東方哲學意涵的科藝作品,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亦引領國內一眾高校開創科藝融合的學科、課程及實踐的風潮。 2013年,李政道捐贈“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科藝講座基金”,舉辦“科藝工作坊”“科藝大獎賽”“科藝作品展”“科藝講座”“科藝育人專題研討會」等系列活動,推動科藝交叉融合、科藝創作人才培養,以及科藝作品創作。

古稀之年,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繼續激勵李政道馳騁在「為國樹人」的宏偉大道上。 1998年,李政道拿出私人存款捐建“[~符號~]政基金”,以資助我國高校優秀本科生開展研究,迄今已資助6所大學的4402名“[~符號~]政學者”,其中許多學生已成長為頗有建樹的科學家。 2011年,他將諾貝爾獎章證書等8.7萬件個人收藏贈予上海交通大學,籍之建成的李政道圖書館成為培育學生科學精神、家國情懷及創新素質的重要基地。 2016年底,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交大掛牌成立,並被列入2019年上海市重大建設項目清單,以建立「在物理學、天文學及其交叉學科領域中世界頂級的學術機構」。

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生。李政道以詩聖杜甫的古詩表達自己的人生志趣與信念,這也正是一位秉持民族文化精神、追求真理、報效祖國、不計得失的傑出科學家高尚品格與精神的寫照。

《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11日16版)

資料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