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之術」林偉賢簡介( 林偉賢《錢生錢:倍增財富的六大管道》課程筆記2)

2022-11-26林偉賢

林偉賢,中國台灣人,實踐家教育集團董事長,企業管理博士,《培訓》雜誌國際中文版創始人,中華教育訓練發展協會理事長,曼陀羅訓練的共同創辦人,財富羅盤創始人,同《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伯特.T.清崎皆為Money&You專業講師。林偉賢具有十八項國際級訓練機構暨知名大師親自授證的華語專業講師資格,曾獲“華人國際十大培訓師”、“亞洲十大企業培訓師”、“中國年度最佳傑出培訓師”等各項榮譽。

《錢生錢:倍增財富的六大管道》課程是林偉賢先生2007年講授錄製的,對現在的財富管理而言,依然有不少啟發。第2課主要內容整理如下:

NO.1 成為百萬富翁的八個步驟

在美國有一本書,剛一上市就引起市場矚目,書名是《成為百萬富翁的八個步驟》,作者係統地採訪調查了美國170位百萬富翁,從他們的致富經驗中,歸納出這本人都可實踐,晉身7位數身價的行動手冊。這本書的作者查理斯·卡爾森,美國讀者對他並不陌生,過去幾年來他寫的幾本股市投資的書,都曾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前10名。卡爾森提煉出來的百萬富翁的八個行動步驟是:

1.現在就開始投資。

沒錢投資怎麼辦?卡爾森建議投資人強迫自己立即將收入的10%-25%用於投資;沒時間投資怎麼辦?那就立即減少看電視的時間,把精力花在學習投資理財知識;擔心股價太高怎麼辦?別忘了股價永遠會有新高。

2.製訂目標。

這個目標既可以是為小孩準備好大學學費、買新房子或50歲以前存足退休費,總之,任何目標都可以,但必須要定個目標,全心去完成。

3.把錢花在買股票或股票基金。

美國人認為買股票能致富,買政府公債只能保住財富。百萬富翁的共同經驗是:別相信那些黃金、珍奇收藏等玩意兒,把心放在股票上,這才是建立財富的開始。從長期趨勢來看,股票年均報酬率是11%、政府公債則略高於5%。

4.不要眼高手低。

百萬富翁並不是因為投資高風險的股票而致富,他們投資的是一般的績效股。

5.每月固定投資,投資必須成為習慣,成為每個月的」功課」。

不論投資金額多少,只要做到每月固定投資,就足以使你的財富超越美國2/3以上的人,因為他們平常只想到消費,到老才想到投資。

6.買了股票要長期持有。

調查顯示,3/4的百萬富翁買股票至少要持有五年以上。股票買進賣出頻繁,不僅冒險,還得付交易費、券商佣金等。這樣交易越多反而不會使你致富,只會讓交易商致富。

7.把稅務局當作投資夥伴。

厭惡稅務局的想法並不可取,只有把它當成自己的投資夥伴,並隨時注意新的稅務規定,善於利用免稅規定進行正當的投資理財,使稅務局成為你致富的助手,才是正面的做法。

8.限制財務風險。

百萬富翁大多都能量入而出,買現成的西裝、開普通福特車、在平價商場購物,他們通常都不愛頻繁換工作、不生一大堆孩子、不搬家,生活沒有太多意外,穩定性是他們的共同特色。

NO.2 投資股票的影響因素

1.經濟因素

2.政治因素

3.公司因素

4.行業因素

5.市場因素(一半放境內、半放境外)

6.心理因素

這些因素沒考慮,不要投資股票。

NO.3 「股神」巴菲特的投資秘訣

1.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細心的呵護它、照顧它。

2.生意不熟不做。首先想到的是保本,其次才是賺錢。

3. 長期投資。

4.逆向操作。

5.拒絕投機。

NO.4 建議投資基金

1.基金不是股票,基金不是債券,基金也有風險,基金適合長期投資。

2.投資基金要做到五個匹配。組合投資的匹配,風險承受能力的匹配,資金來源方面的匹配,通路服務方面的匹配,成本方面的匹配(一部分放大陸、一部分放香港)

NO.4 投資基金,你需要提防這些坑(來源網路)

今天我想跟你分享的是怎麼避開基金投資上的那些坑。我想很多人平常在媒體上都看過不少關於基金業黑幕的報道,平常你在買基金時會遇到的坑,很多時候都來自於基金管理者的信用問題。

我在前面說過,基金的本質是什麼?就是把錢委託給專業人士去管理,但是你想,人性是自私的,專業的基金經理都有可能為了自己的利益來傷害投資者的利益,這個在專業術語裡就叫「委託代理問題」。

你所看到的這些負面新聞,其實本質上都是這個問題。而這個問題,其實在全世界都存在。但是中國基金業,因為歷史短,不夠規範,所以這個現象會更嚴重。今天我就幫你把中國基金業中這些不規範的行為歸納成三類:

1. 基金之間哄抬股價的「抬轎子」。

2. 基金經理損公肥私,牟取暴利的「老鼠倉」。

3. 基金經理人和上市公司之間勾結的利益輸送。

那你要怎麼識破這幾種貓膩呢?我也給你總結了三個原則,分別是:「查底牌」、「識前科」和「破迷信」。當你了解這三種行為和這三大原則以後,媽媽就再也不會擔心你踩到基金投資裡邊的坑了。

一、第一個坑:抬轎子-基金之間的利益輸送

首先來看,基金之間粉飾績效的「抬轎子」。比如說,一家基金公司旗下有好幾支基金,一個基金先買進某個股票,然後其他基金再持續買進這支股票,推高股價。那麼先買入這支股票的基金業績自然就上去了,淨值也自然就提高了,這就相當於“坐轎子”,而後面接盤的基金就相當於“抬轎子”。

為什麼基金要「抬轎子」呢?我舉個例子,比如說,一個基金公司旗下有一個明星基金和一個業績很差的基金,另一個基金公司旗下是兩支業績平平的基金,你猜一猜,這兩個基金公司哪個會更受歡迎,資金規模更大呢?我告訴你答案,是第一個。

因為我們人都有追星和跟風的傾向,明星基金,它會受到投資者的追捧,大量的資金就會「嘩啦啦」地流入,然後還會帶動其它基金的銷售。所以,如果一個公司旗下是一好一差兩檔基金,所帶來的資金量會比兩個績效平平的基金更多,這樣整個基金公司的收入也會更多。所以說,基金公司有動機去犧牲個別基金的利益,去造就一個明星基金,進而帶動整個基金公司的收入。而那些買了「抬轎子」的基金的投資者,那就算入了追星的坑了。

2013年的時候,金融市場上有個叫厲建超的基金經理特別有名氣,他管理的兩支基金,一支叫“中郵戰略新興產業”,一支叫“中郵核心優選”。中郵策略基金的收益率是80.8%,是2013年年度的全年業績冠軍,妥妥地是一支明星基金。但是奇怪的是什麼呢?同期,中郵核心的收益率居然是-3.3%,更奇怪的是這兩個基金買的股票有不少重合的地方,所以就有人疑慮了:同一個“媽”生的基金為什麼投資業績相差如此之遠呢?

聰明的人很快就看出了端倪,這個中郵策略總是在一檔股票上先低位建倉,然後隔一段時間中郵核心就開始瘋狂地加倉這支股票,把價格拉得很高,這樣一來,低位建倉的中郵策略業績就「咻咻」地往上漲。比如說有一支叫「旋極資訊」的股票,一個季度內價格就被拉升了30%多。你想想看,要重複幾次這樣的操作,基金當年的表現當然就變得非常亮眼了。

那我們要怎麼樣避免被這種「抬轎子」抬出來的假業績迷惑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查底牌」。什麼叫查底牌呢?你一定要睜大眼睛,不輕易地被明星基金的光芒所迷惑。

第一,你要關註一下這個基金公司旗下其他基金的情況,如果幾個基金持股的股票類似,業績卻差很遠,就要謹慎。

第二,如果這幾支基金共同持倉的還是小盤股,那麼“抬轎子”的嫌疑就更大了,因為小盤股的流通籌碼少,容易控盤,一拉即漲停,方便其他的基金接力“抬轎子”,然後去吸引投資者買入,而大盤股的流通籌碼大,就不太容易操縱股票。

二、第二個坑:老鼠倉-基金經理人對親朋好友的利益輸送

什麼叫「老鼠倉」呢?也就是說基金經理人先用私人,或者親戚朋友的帳戶去買入股票,然後再用我們投資者的錢大量地買入該股票,等股票漲到很高的時候,就賣出自己賬戶上的股票,而投資人的資金卻被套牢了。這就像老鼠把糧食偷到自己窩裡,所以這種行為就叫「老鼠倉」。

說實話,「老鼠倉」是中國金融市場的一個毒瘤,曾經曝出過很多案例,像08年上投摩根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經理唐建,還有南方基金的王黎敏,都是在自己的基金買進一支股票前,利用自己父親的帳戶提前低位建倉,然後等自己這個基金買了以後,馬上套現,動輒就賺了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元。

為什麼中國基金業的「老鼠倉」這麼多呢?除了人性的貪婪之外,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咱們在這個證券市場上違規違法的成本比較低。像美國,對「老鼠倉」這種行為的罰款是巨額天價的,刑罰都可以高達20年。而我們國家的“老鼠倉”,大多是罰個款,而且罰得還不是那麼多,判個緩刑。更重要的是,他們一般認定這種「老鼠倉」行為屬於基金經理人的個人行為,所以不追究基金公司的責任,這就相當於板子高高舉起,輕輕落下,起不到什麼震懾的作用,所以才產生了在中國基金業裡面這種「老鼠倉」屢禁不止的局面。

那我們要怎麼避免這種「老鼠倉」呢?說實話,“老鼠倉”在事前是比較難發現的,但是還是有辦法可以幫助你避免掉進坑里,我把它稱為“識前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避開那些多次曝出「老鼠倉」的基金公司。如果是一次的話,你可以認定是基金經理人的個人行為,如果是好幾次的話,這就表示基金公司的內部管理機制上有缺陷。

此外,假設你買的基金被揭露了「老鼠倉」的傳聞,要果斷地止損,千萬不要猶豫。

三、第三個坑-上市公司與基金公司之間的利益輸送

除了「老鼠倉」以外,基金業裡還有一個毒瘤,就是上市公司和基金公司中間的利益輸送。基金本來是屬於獨立的第三方資管機構,理論上就應該替投資人服務,給投資人賺錢。但現實生活中,卻有一些基金公司和上市公司合謀去哄抬股價,製造這種業績的虛假繁榮。

一個特別典型的例子就是你可能很熟悉的紅極一時的徐翔。 2010年到2015年的時候,徐翔旗下有一支基金叫“澤熙基金”,它曾經創下了5年平均收益率200%的驚人紀錄,當時市場狂熱追捧這支基金,大把的資金流入了進來。光是2015年上半年,它的募資就超過300億。

直到2015年股災後,徐翔被抓了起來,這個所謂的投資傳奇才露出了真面目。大家發現,2010年到2015年間,徐翔先後與13家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合謀操縱股價牟取暴利,他們的套路其實都非常相似。

第一步,先約定由上市公司擇機發布「高送轉」、「業績預增」等利好,或是引進那些什麼「線上教育」、「機器人」等等熱門主題。

第二步,在資訊公佈之前,徐翔就開始大量買進這檔股票,拼命地拉升股價。

第三步,就是等徐翔建好倉以後,上市公司發布訊息,徐翔再以大宗交易的方式接盤上市公司股東減持的股票,隨後自己在二級市場全部拋售掉。

三步驟之後,上市公司的股東就實現了在高位減持股票,而這些股票盈利的部分,上市公司就按照五五,或者四六分成,把它匯入徐翔指定的賬戶,這就屬於上市公司和基金公司中間搞利益輸送的一個貓膩。

那我們要怎麼辨識這個貓膩呢?我也給你一個基本原則,叫做破迷信。也就是說,不要過度迷信明星基金經理,尤其是那些被神化的基金經理人。對於一支基金,你一定要仔細地去看基金的持倉狀況,如果你發現那些基金特別喜歡持有話題多、交易活躍,但是實際業績又不盡如人意的股票,這個時候你就要提醒自己,注意風險了。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