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簡介(捐4200所學校,又向汶川捐款1億,一條毛巾卻用20年)

2022-11-26王永慶

王永慶

2008年,汶川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地震,一位遠在美國的台灣富商聽到手下的報告後,很長時間沉默不語。

見到這種情形,手下建議說:“要不咱們也捐個100萬?”

他沉思了一會兒說:“捐一個億吧,國家有難。”

這位在祖國危難之際一擲千金的台商,就是曾經的台灣首富、台塑集團的創辦人,被譽為「台灣經營之神」的王永慶。

王永慶

他的個人資產近千億,曾在大陸投資數百億,一生捐款數十億,在大陸捐資建設了4200多所希望小學…

但他一條毛巾能用20年,一個信封能用十幾次,一張衛生紙都要撕成兩半用…

他是世界最「摳門」富豪,也是史上最「低調」慈善家,更是大力支持兩岸和平統一的愛國商人。

一個人擁有精明的頭腦,或許能讓他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

但是擁有一份高貴的品格,卻可以讓他成為一個大寫的人。

王永慶

靠著精細的服務打下事業基礎

1917年,王永慶出生在台灣一個貧苦的茶農家庭。

王永慶

他剛學會走路的時候,就跟著母親外出撿煤塊、木柴補貼家用,吃飯也是飢一頓、飽一頓的。

長到了7歲,父母實在不忍心讓小永慶失學,就拿出家中全部的積蓄,把他送到了10多公里外的小學校念書。

小永慶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即使背著用破布做的書包,每天赤著腳,在路上奔波兩三個小時,也從不叫苦。

可是,就是這樣艱難的求學之路,王家也沒能維持多久。

小永慶9歲那年,爸爸臥病在床,全家的重擔都落在了母親身上,最後,他勉強讀到小學畢業,就依依不捨地告別了學校。

為了擺脫貧困,15歲的王永慶一個人來到嘉義縣城,在米店裡當起了小工。

王永慶

學了一年之後,王永慶覺得自己有把握獨立經營米店了,就懇求父親幫他借了200元本錢,在嘉義開了一家小小的米店。

當時的嘉義縣城,已經有了30多家米店,大多數人家,都有自己固定的買米的店鋪。

王永慶的米店剛開張,基本上沒有什麼客戶,王永慶只能背著米,挨家挨戶上門推銷。

可是,誰會買一個陌生的小販登門推銷的米呢?

然而,眼前的困難壓不倒王永慶的信心,他決定要從米的品質上尋找突破口。

王永慶

那時候,稻穀的收割和加工技術很落後,米里時常摻雜著石子和稻殼,人們在做飯之前,都要花費很多時間淘米。

但大家對這種現象,早就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但王永慶卻從這司空見慣的事情上,尋找到了突破口。

為了提高質量,他和弟弟們一起動手,一點點把米里的的沙石和雜質去除掉,然後再拿出去賣。

漸漸地,小鎮上的人們嚐到了甜頭,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王永慶的米,吃起來又乾淨、又省力。

但王永慶沒有就此滿足,他繼續在細節上下功夫。

王永慶

當顧客前來買米的時候,如果王永慶看到缸底還有剩下的陳米,他就會把陳米預先倒出來,然後放到新米的上頭,避免陳米變得更陳;

每次顧客買米,他都會詢問他們大約會吃多久,然後仔細記到小本本上,等到客人快吃完的時候,他就主動登門送米,這種便利,一般很少有人會拒絕;

遇到上了年紀的老人來買米,王永慶都會親自送米到家,並且囑咐老人,以後他會定期送米上門。

王永慶

王永慶這些精細周到的服務,讓顧客大受感動,沒多久,他的生意就超越了大部分的老店。

隨著生意越做越大,王永慶不滿足只是賣米了,而是思考著如何開拓新項目:在繁華地段租大店,開辦碾米加工廠…

正是這種不安於現狀、不斷求索的創新精神,讓王永慶開始了他問鼎台灣首富的道路。

王永慶

善於打破傳統捕捉商機

就在王永慶的米店蒸蒸日上的時候,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受戰爭影響,王永慶被迫關閉了他經營了十年的米行。

王永慶

但是,一個善於捕捉商機的人,是不會被社會的局勢困住手腳的。

抗日戰爭結束後,整個台灣滿目蒼夷、百廢待興,各地都在大興土木重建家園。

王永慶一下子從這裡看到了再次發達的機會,他毫不猶豫地拿出之前積累的資金,做起了木材生意。

那時候,圓木都是泡在水裡的,很難清點,如果不清楚木材的數量,買賣時很容易虧本。

王永慶每次都是深夜泡到水池中,認真清點木材的數量,每次都能胸有成竹地完成買賣。

王永慶

就是這種不怕吃苦、追根究底的執著精神,讓王永慶不到30歲,就擁有了五千萬的積蓄。

那時候,一般工人的月薪大約只有幾塊錢,王永慶的財富在當時可以說是天文數字了。

就在人們蜂擁湧入木材產業的時候,王永慶卻選擇了急流勇退,離開了這一行,並把視野轉向了新的領域。

當時,台灣的化學工業一片空白,社會急需發展的產業是紡織、水泥和塑膠等工業。

儘管對塑膠產業一無所知,王永慶還是決定向這個最有前景的產業進軍。

王永慶

經過周密的調查研究,並且拜訪了許多專家,他終於創辦了台灣島上第一家塑膠公司。

但投產之後,王永慶立刻遇到了銷售問題,大批的產品賣不出去,資金在一點一滴的耗費,塑膠公司隨時可能倒閉。

看到倉庫裡積壓的塑膠粉粒,很多人勸王永慶減產,以避免更大的損失。

但王永慶卻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擴大生產,這讓他當初好不容易爭取來的合夥人,也不敢跟著他冒險了。

面對合夥人的紛紛退出,王永慶變賣了自己所有的資產,準備來個背水一戰。

他不僅加大了產量,還在南亞,投資成立了自己的塑膠產品加工廠,將一部分塑膠原料自產自銷,進一步加工出成品推出市場。

王永慶

事實證明,王永慶是對的!

隨著產量的加大,產品的成本價格也降低了,銷路自然就打開了。

原來,王永慶早就進行了市場調查,產品賣不出的原因出在價格上,只要想辦法降低價格,完全不用擔心沒有市場。

就這樣,台塑公司和南亞公司雙雙大獲其利,而他的公司,也最終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塑膠粉粒生產企業。

王永慶

這就是王永慶,時時刻刻能夠想在別人前面,做在別人前面,永遠不被傳統的思路禁錮住頭腦。

王永慶

打造獨特的經營理念

在王永慶的管理下,1984年,台塑集團下轄的九個跨國公司的資本總額,已達45億美元,是台灣唯一進入世界50強的企業王。

隨著王永慶的事業越做越大,他的投資理念也逐漸被商界奉為神話。

就連貫以經營業傲視世界的日本企業家,也對王永慶由衷的欽佩,把他稱為“台灣的經營之神。”

王永慶

而這一切成就,都離不開他在商海多年的打拼中,創造出的一整套科學的經營理念。

在王永慶的經典概念中,「冰淇淋理論」、「瘦鵝理論」是最有名的。

所謂“冰淇淋理論”,就是說如果你想賣冰淇淋,一定要在冬天開張。

因為這個季節顧客少,這會倒逼店主想盡力提高品質、降低成本、搞好宣傳、穩定客源。

一旦夏季來臨,這一切前期的累積工作就會迅速爆發,順利迎來事業的高峰期。

而王永慶本人,就是多次在經濟不景氣的時期創業,奠定好自己的商業基礎,並在經濟復甦的過程中抓住好時機。

王永慶

至於“瘦鵝理論”,同樣是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建立自己的長遠目標。

1941年前後,農村家家戶戶都養鵝,但是因為物資匱乏,家鵝只能吃野菜,一個個瘦的皮包骨,原本能長到四五斤的月份,也只有兩斤左右。

王永慶心中盤算著:兩斤的鵝毫無用處,怎麼能解決這個難題呢?

經過仔細的觀察分析,他發現農村採收高麗菜之後,會習慣把粗葉丟棄在田裡。

他就僱人去撿拾這些菜葉,然後去碾米廠買回廉價的碎米和稻殼,自己配成上好的鵝飼料。

然後,他再從農家低價買回瘦鵝,這些飢餓已久的鵝們,看到飼料就沒命地狂吃。

結果,不出兩個月,兩斤的瘦鵝迅速就長到了七八斤。

這個經驗讓王永慶意識到,長期的忍飢挨餓的瘦鵝,在惡劣的環境下積累了頑強的生命力,一旦遇到機遇,更容易爆發強勁的活力。

王永慶

無論是商場或生活中,王永慶的這些道理,都能帶給人極大的啟迪。

因此,王永慶也被台灣企業家評為「最佩服的企業家」之首,阿里巴巴的馬雲、玻璃大王曹德旺、富士康的郭台銘等眾多企業家,也都將王永慶奉為自己的精神偶像。

王永慶

為愛國事業傾盡全力

古人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如果只是一個成功的商人,王永慶還不足以被推上神壇,真正讓他被後人銘記的,還是他卓爾不凡的人格魅力。

身為台灣首屈一指的富豪,王永慶日常的節儉程度,幾乎到了令人驚訝的地步。

王永慶

他不僅吃穿用度非常節省,而且生活中從不浪費,平常喝咖啡時添加的奶精,他都要用咖啡沖洗的一絲不剩。

就是這樣一個對自己節儉入骨的人,卻在慈善事業上一擲千金。

因為從小被迫輟學,王永慶對教育事業有著極大的熱忱,加之對祖國無限的熱愛,他計劃有生之年,要在大陸捐資建設一萬所希望小學。

儘管臨終之時,他的這個心願只完成了4200多所,但是這份愛心,已足以讓世人動容了。

雖然汶川地震時,他的一億捐款,創下了台商捐款的最高紀錄,但是相比他對祖國的貢獻來說,這僅僅是冰山一角。

王永慶

長期以來,他不僅斥巨資在大陸投資辦企業,在醫療、生產建設中捐資無數,而且還為兩岸的統一大業竭盡全力。

1989年後,國外對大陸進行了經濟封鎖,王永慶卻頂著巨大壓力,第一時間來到北京會見國家領導人。

他的這一舉動,無形中帶動了更多台商對大陸進行投資,他也因此被視為台灣企業的政治風向標之一。

有人說,王永慶前半生在台灣,後半生在大陸。

而他卻說:“台灣和大陸原本就是一個中國,台灣人就是中國人。”

這一刻不忘炎黃子孫根本的老人,幾十年來,為了祖國的發展傾盡了畢生的精力。

王永慶

2008年10月15日,王永慶在睡夢中安然辭世,享年92歲。

王永慶的一生,為世人留下了一串串閃光的印記,而共和國的史冊上,也將永遠銘記這位愛國台商的不滅功績。

{不}. end .{/不}

【文| 池鴻】

【編輯| 毛毛雨 】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推薦:

魯迅原配朱安:獨守空房41年無愛無性,臨死唯一要求也被拒絕

她是魯迅力薦的才女,湯唯曾飾演她,卻一生坎坷只活了3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