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相如簡介(春秋戰國著名外交家)

2022-11-14藺相如

導語: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戰國時趙國大臣,官至上卿,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家臣,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據《史記·廉頗蔘相如列傳》所載,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蹟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三個事件。躺相如多謀善辯,膽略過人;他以國家利益為重,善於人和,不畏強暴,為歷代人們所傳頌。

藺相如

荺相如生平最出名的三件事

完璧歸趙

有一回,趙王得了一件無價之寶,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寫一封信給趙王,說願意拿十五座城換這塊璧.

趙王接到了信非常著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進攻.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町相如,他勇敢機智,或許能解決這個難題。趙王把藺相如找來,問他該怎麼辦。

澠池之會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

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

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讚,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秦王聽他這麼一說,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捧著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連忙說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他看。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藺相如知道秦王絲毫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一回到賓館,就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 。

澠池之會

西元前282年,秦國派大將白起攻取了趙國的兩塊地方。隔年,秦國又派兵攻占了趙國的石城;又過了一年,再向趙國進攻,兩國交戰,趙國損失了兩萬多軍隊,但秦軍的攻勢也被遏制了。

西元前279年,秦昭王想和趙國講和,以便集中力量攻擊楚國,於是派使者到趙國,約趙王在西河外的澠池見面,互修友好。趙王害怕,想不去,大將軍廉頗和上大夫藺相如商議,認為趙王推辭不去不好,就勸趙王去:「秦王約您會議,如果大王不去,那就顯得趙國力小而膽怯了,還是去好。

廉頗帶領大軍把趙王送到邊境,臨分手。對趙王說:「這次大王去澠池,路上來回的行程,加上會見的時間,估計前後不會超過三十天。為了防止意外,如果過了這個日期大王還未回來,請允許我們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扣留大王要挾趙國的念頭。廉頗也在邊境上佈置了大量的軍隊,防備秦國的攻擊。

史記到了澠池,見到秦王,雙方行過禮,便在筵席上敘談,酒到中巡,秦王對趙王說:「我聽說你喜歡彈瑟,我這裡有瑟,就請你彈一支曲子助助興吧!這時,秦國的御史走了過來,在簡上寫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宴會,秦王命趙王彈瑟。

藺相如見此不悅,上前對秦王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擊纈,我這裡有個纈,請你敲敲瑤讓大家高興。」秦王聽了勃然大怒,不肯答應。藺相如又端起縹走過去,獻給秦王,秦王還是不肯敲。藺相如就說:「現在我離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應,我拼著一死,也要濺你一身血。」意思是要和秦王拼命。

秦王的侍衛看到秦王受到脅迫,慌忙拔出刀來,要殺藺相如。藺相如瞪著雙眼,大喝一聲,嚇得侍衛連連後退,秦王心裡很不高興,也只好勉強在瑤上敲了幾下。藺相如回頭叫來趙國的御史,也把這件事情記下來:某年某月某日,趙王和秦王在澠池宴會,趙王命秦王敲瑤助興。

秦國的大臣們見秦王沒有佔便宜,就說:“請趙王獻出十五座城地為秦王祝福!”藺相如也不示弱,說:“請秦王拿咸陽為趙王祝福!”

一直到酒筵結束,藺相如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機智勇敢地同秦國君臣進行了針鋒相對、不屈不撓的鬥爭,挫敗了秦國的圖謀。秦國也知道廉頗率領大軍駐紮在邊境上,使用武力也得不到好處,便只好恭恭敬敬送趙國君臣回國。以後,秦、趙間暫時停止了戰爭。

負荊請罪

戰國時代,趙惠文王因藺相如辦外交有功,拜藺相如為上卿,官位在廉頗大將之上。廉頗因此心中不快,居功自傲,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侮辱藺相如。相如知道後,不願意和廉頗爭位次先後,便處處留意,避讓廉頗,上朝時假稱有病,以便迴避。 有一次,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迎面而來,急忙叫手下人把車趕到小巷裡避開。相如的門客便以為相如害怕廉頗,非常氣憤。藺相如對他們解釋說:「依你們看來,是廉將軍厲害呢,還是秦王厲害呢?」門客們說:「當然是秦王厲害了。」藺相如說:「對了,秦王這樣威焰萬丈,我卻在朝堂上斥責他,侮辱他的臣子們,難道我就單獨害怕一個廉將軍嗎? ,強暴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正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啊,如果兩個老虎相搏鬥起來,那情勢發展下去,一定不能一起生存,這正合秦國的心意,我對廉將軍一再退讓,正是以國家利益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拋在腦後啊! ”

藺相如這番話,使他手下的人極為感動。相如手下的人也學習藺相如的樣子,對廉頗手下的人處處謙讓。 此事傳到了廉頗的耳中,廉頗為相如如此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更覺得自己十分慚愧。於是脫掉上衣,在背上綁了一根荊杖,請人領到相如家請罪,並沉痛地說;“我是個粗陋淺薄之人,真想不到丞相對我如此寬容。”

藺相如見廉頗態度真誠,便親自解下背上的荊杖,請他坐下,兩人坦誠暢敘,從此誓同生死,成為至交。

藺相如

藺相如多謀善辯,膽略過人;他以國家利益為重,善於人和,不畏強暴,出使秦國,留下了流芳千古「完璧歸趙」的故事。他為了國家利益,忍辱負重,使大將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的典故為歷代人們所傳頌。

戰國末期,秦國實力越來越強,逐漸威脅到與其接壤的趙國。趙國當時有一位很有名的老將軍,名叫廉頗。廉頗常年為趙國抵禦秦國大軍,立下了汗馬功勞。

而同樣是在這個時候,趙國又出了一個人,叫做躺相如。藺相如本是趙國一個普通的大臣,後來秦國提出,想要用地盤換取趙國手中的和氏璧。趙國雖然明知這是秦國的圈套,想要白拿走寶物,卻不想給任何回報。但當時秦國勢大,趙國國王也沒沒有辦法。就在這時候,藺相如站了出來,帶著和氏璧遠赴秦國。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藺相如到了秦國之後,憑藉自己的智慧,不但保住了和氏璧,而且也讓秦國見識到了趙國抵禦外敵的勇氣和決心。從這次事件當中,還產生了一個成語,叫做完璧歸趙。再後來,回到趙國之後,藺相如名聲大震,同時也被趙王委以重任。

藺相如

但是,趙王對藺相如的重視,卻引來了老將廉頗的不滿。廉頗認為,自己常年抵禦秦國,功勞應該比藺相如更大,所以常常刁難町相如。對於廉頗的刁難,藺相如確實難得的大方起來,為了國家的大義,避免和廉頗衝突。廉頗知道這件事後,也深感羞愧不已,便自己帶著荊條去躺相如府上請罪,這也是成語負荊請罪的來歷。

廉頗登門之後,兩人徹底變成了好朋友,為趙國繼續貢獻自己的力量。兩人一文一武,也被視為後世朝堂和睦的典範。

但是,你知道後來藺相如和廉頗的結局是什麼嗎?

實際上,兩人都是抱憾而終!

在廉頗負荊請罪這件事發生幾年之後,當時在位的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趙孝成王登基。這時候,秦國已經變得越強大,相較之下,趙國則變得更加的衰微。

同樣在這個時候,藺相如則是重病纏身,廉頗已經老邁。新登基的趙孝成王,對國家的認識不夠清楚,反而想要大干一番。面對藺相如和廉頗所提出的保守策略,趙孝成王棄之不用,轉而去信任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

再之後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因為趙王太過信任趙括,讓趙括去領兵對付秦國,結果就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長平一戰,趙國被秦國坑殺了四十萬大軍,自此之後,實力徹底一蹶不振。

當時已是重病纏身的藺相如,在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直接氣的吐血而死。

藺相如是戰國時期趙國人,為著名的外交家和政治家。在西漢司馬遷所著的《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講述了藺相如在趙國的故事。藺相如身為出色的外交家,每次都能不辱使命的完成任務,為趙惠文王所稱讚。

藺相如

  而與藺相如息息相關的故事就是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從這三個故事中,可以看出藺相如大義凜然的精神。縱觀藺相如一生,開始在趙國宦官繆賢門下,受到繆賢的推薦後,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由於藺相如出色的應對秦國各種狀況,並將和氏璧完整的帶回了趙國。他的這一行為收到了趙國上下的稱讚,從此藺相如受到趙惠文王的賞識,並且官拜上卿。

  而他和好友藺相如的故事更是口耳相傳,以他們倆人的故事為藍本,改編了成了《將相和》,在民間戲曲中,廣為傳唱。倆一同協力,共同為趙國的富強而努力。趙惠文王過世後,藺相如年紀也大了。等到趙孝成王做皇帝時,藺相如過了一段時間就因病去世了。

藺相如墓地位於西安市臨潼區東15公里,戲河之西,臨馬道北,有座佔地6600平方米,高15米,呈方形隆頂的古塚。據清·康熙《臨潼縣志》載:「相如墓在馬崖道上」。清代著名考古學家,陝西巡撫畢沅亦為之樹碑曰:「趙大夫藺相如之墓」(1952年,戲河人在戲河橋下撈出此碑,後一直保存在戲河小學, 「文革」期間被毀壞)。

藺氏後人為逃避災難改姓為門,祖祖輩輩居住在墓之西北,名門家村,現代的門家村人仍尊藺相如為其祖先,每年掃墓祭奠。

藺相如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