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簡介(作家丁玲逝世。解讀一段她從知己到仇人的友誼)

2022-11-14丁玲

丁玲原名蔣偉,字冰之。 1904年10月12日出生於湖南臨澧,畢業於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於1986年3月4日逝世在北京的家中,她是著名的現代女作家、社會運動家。她的一生,無論生活或感情都十分坎坷,多災多難!她在解放前就曾經入獄並被囚禁了三年多,後投奔延安,並被毛主席接見。解放後又被迫害兩次,先是被下放到黑龍江農場改造了12年,又被關進監獄5年。在情感上,她曾經歷過四段感情和三次婚姻,她與好友沈從文的故事就是發生在她第一段婚姻期間:

①他鄉遇故知,三人好像一個人

1924年,20歲的丁玲從南京趕往北京求學,在一次社交聚會中認識了胡也頻,

丁玲

胡也頻舊照

當時胡也頻是《民眾文藝》的青年編輯,他對丁玲是一見傾心,得知丁玲的弟弟病逝,就送花給丁玲並告訴她:“今後我就是你的親弟弟了”,這讓丁玲接受了這個同為「北漂」的弟弟,高興得胡也頻帶著丁玲去見他剛交的朋友――沈從文,

丁玲

三人年紀相仿,對文學創作都十分熱愛,加上丁玲和沈從文又是老鄉,三人一下子就成為了朋友。在當時那種艱難的歲月中,能夠如此安穩地暢談文學、詩歌,簡直是無法想像。此後三個同樣窘迫的年輕文人,還一起住進了一個破爛的公寓,一起創作。從北京到上海,一直都是如此,最艱難的時候三人蓋過同一張被子。期間在沈從文的幫助下,胡也頻還挽救過一次夫妻間的危機。直到1930年,沈從文到武漢大學任教,三人才分開。

半年後,武漢大學放寒假,沈從文重返上海和夫妻兩人再次重逢,但誰能想到,這就是三人相處的最後時光。此時丁玲和胡也頻的孩子已經出生,

丁玲

兩人也變成了狂熱的左傾文藝工作者,投入救國救民的政治運動。見到沈從文後,兩人也試圖勸導沈從文加入他們的“左翼聯盟”,與廣大的愛國人士一起奮鬥,但沈從文此時只牽掛與張兆和的愛情,不想將自己處在如此危險處境,所以婉拒了夫妻兩人的提議,加入了自由派。對於沈從文的選擇,丁玲很是鄙夷的。

②先後救出夫妻二人,好友奮不顧身

1931年的1月17日,寒風凜冽,沈從文一直以來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這天,胡也頻去參加一個中共地下組織的會議,被國民黨特務逮捕。

沈從文得知後,先是安頓好丁玲母子,

丁玲

而後立刻寫信給胡適、蔡元培等名人請求他們公開發言,甚至還親自數次前往南京,請求一些在國民黨內身處要職的人,希望可以幫助胡也頻。無奈的是,白色恐怖的年代,人人自危,因為局勢緊張,沈從文的奔走最終無果。 1931年2月7日,被捕的胡也頻與左聯其他四人全部遇害;「左聯五烈士」事件震驚中國文壇。

此時,丁玲和胡也頻的兒子出生不久,孤兒寡母的處境可想而知。沈從文親自將他們護送到湖南常德老家,把孩子交給了丁玲母親撫養。這段時光,重情重義的沈從文把教學工作都擱置了。但好景不長,剛剛恢復平靜生活的沈從文,再次得到難以置信的消息。

1933年5月,重新開始婚姻的丁玲被丈夫馮達出賣,遭到了國民黨中統特務的綁架,音訊全無。丁玲消失的消息,徹底讓沈從文驚慌失措。

沈從文立刻在上海發起了救援行動,並先後發表了《記丁玲女士被捕》和《丁玲女士失踪》兩篇文章,直面譴責抨擊國民黨的行為;語言激烈的文章帶來了各界回應,紛紛響應發言,如魯迅、宋慶齡、蔡元培、羅曼·羅蘭等國內外著名人士,都曾發起抗議和救援活動,一時間成為當時的社會熱點。但隨著時間慢慢流逝,始終不曾有關於丁玲的消息,這種局面不禁讓人聯想到了「左聯五烈士」的遭遇,很快社會上開始出現傳聞,聲稱丁玲已經遇害。

在資訊閉塞的年代,這種關乎政治的消息無法確定真假,作為好友的沈從文更是悲痛不已,遂提筆寫下了《記丁玲》、《記胡也頻》。

魯迅也認為丁玲遇難了,還寫了一首《悼丁君》

如磬夜氣壓重樓,剪柳春風導九秋。

瑤瑟凝塵清怨絕,可憐無女耀高丘。

③生死與共的好友為何反目成仇?

但誰曾想,3年後,被傳遇害的丁玲再度出現在大眾面前,恢復自由身的她,突然對沈從文面若冰霜,兩人友情的小船說翻就翻。半個世紀過後,據丁玲說,沈從文在傳記中,以其獨有的低級趣味和俗氣的眼光,完全歪曲和醜化了她的個人形象。丁玲不只對傳記不滿,她對沈從文的個人評價,也很不客氣,直說他是「貪生怕死的膽小鬼,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的市儈。」並宣布與沈從文斷交。

其實這一切還得從丁玲消失後,幾經周折才恢復自由的事說起。丁玲被捕後。當時,丁玲的母親曾告訴她,說她在獄中時,沈從文曾回過湖南。丁玲的兩個朋友拜訪沈從文,邀請他一同探望丁玲的母親,結果沈從文拒絕了邀約。那兩位朋友因此認為,沈從文是害怕受到牽連,要和丁玲劃清界限,所以他們拜訪丁玲母親時,就將此事告訴了丁玲母親。另外,馮雪峰(丁玲的第一個戀人)當時想保釋丁玲,於是找到沈從文,希望他能出面做這件事,這同樣遭到了沈從文的拒絕。

這兩件事,讓丁玲認為沈從文就是害怕受政治牽連,所以才不顧她這個朋友的安危。於是在她心裡,沈從文就是個偽君子。也就是從那時起,他們之間的友誼,出現了裂痕。

1936年9月,丁玲奔赴延安,成為紅色革命根據地的知識分子骨幹,也寫下了《太陽照在桑幹河上》等頗具高度革命色彩的小說。建國後,丁玲在文學界的地位再次提升。然而一貫寫鄉土文學的沈從文,卻遭到了各種批判,成為文壇的邊緣化人物。

身分上的不對等,再加上當年對沈從文的誤會,還有沈從文在傳記中的描寫,種種原因,終於讓丁玲向沈從文口誅筆伐。對於丁玲的批評,沈從文選擇了隱忍,不作任何回應。

丁玲和沈從文的這場“友情”,讓人嘆息不已!兩人同為優秀作家,一個是為熱血革命奮力高歌的「紅色」女子,一個是專注於人的真善美,將大眾的理想呈現給世人的湘西男兒,這段跨越生死的友情,沒有敗給時間,沒有敗給人品,卻最後敗給了猛於虎的謠言!

反觀現實生活,忙於奔波的人們大多較浮躁,許多人和事都缺少自己應有的判斷,也沒有時間,懶得判斷。只相信別人傳聞的「小道消息」。我們的思想價值不能只依賴外界傳聞,更應學著用慧眼去洞察事情的本質!希望在未來出現自我與內心的徵戰過程時,不要成為謊言的犧牲品!

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