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昌星簡介(一個連名字都寫不好的農民,何以迅速崛起?有什麼奧秘?)

2022-11-14賴昌星

賴昌星僅是福建省晉江市青陽鎮一個小學沒有畢業、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好的普通農民,他靠什麼從一個賣配件的迅速積累下數百億的資產帝國?其中有何奧秘?

賴昌星

一、一個連自己名字都寫不好的農民

1960年,家住晉江市青陽鎮燒厝村的一戶賴姓農民家庭迎來了他們的第三個兒子。

連連得子,在這重男輕女風氣濃厚的閩南農村是一件非常開心、值得慶賀的大件事。

父母期望這個孩子給他們帶來福氣與幸運,光宗耀祖,便按照“昌”字輩份,將他取名“昌星”,家里人習慣都叫他“阿星”。

賴昌星出生的時候,正值三年自然災害。

年幼的賴昌星掙扎著活了下來,但仍吃了不少苦頭,由於吃不飽飯,營養不良,他的身體非常孱弱,又黑又瘦。

最難熬的是冬天,賴昌星沒有新衣,只能穿著他倆哥哥輪流穿過的舊破衣衫,衣不蔽體,凍得鼻涕拖得老長,也不懂得去擦。

為了維持一家六口的生計,父母長年忙於勞作,對子女的教育不夠重視,認為孩子「認得自己的名字」就行了:恰恰賴昌星對讀書也沒有什麼興趣,小學未畢業就輟學了,並將學到的大部分知識「還」給了老師,以連報紙都看不懂。

以至於二十年後,每逢下屬向「賴總」遞上報告,他便佯裝瀏覽了一遍,事後卻要秘書作口頭匯報,最麻煩的是「閱」過文件總少不了要簽字的,這時總讓賴昌星犯難。見過他簽字的人總是忍俊不禁,說「賴昌星」三個字寫得東倒西歪,與其說是簽字,倒不如說是母雞在地上找蟲子時抓出來的幾條溝。

賴昌星離開學校後,接了父母的班,十多歲就在大人後面學做農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鄰家少年沒有什麼兩樣。

最開心的是逢年過節,那時賴昌星也會跟哥哥到相距不遠的青陽與石獅去玩。

看到城裡的同齡孩子穿戴整齊,背著書包上學,有些還騎著自行車,他心裡非常羨慕,幻想自己能否有一日也能到城裡生活,每個星期都能吃到一餐肉。

可是,回到家中,看到滿面塵土、未老先衰的父母親,賴昌星的心就涼了。

本來說話就不多的賴昌星越來越沉默了,父母很替這個多愁善感的孩子著急,說他只有做夢的時候才會有笑聲。

的確,記不清有多少次,賴昌星夢見自己一朝發達,騎著高頭大馬,在一大群衙役的前呼後擁之下,耀武揚威,衣錦還鄉。

賴昌星

二、牛刀小試 配件起家

「文革」結束的時候,賴昌星已經是個十八歲的成年人。

1978年,改革開放。

敏感而有闖勁的賴昌星察覺到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來了,在親友協助下,賴昌星在家鄉辦了一個螺絲釘工廠,弟兄幾個自己做老闆兼員工。

當時的賴昌星文靜靦腆,不苟言笑,是個老實正直的青年人,遠遠及不上他二哥昌標為人活潑好動。

與他共過事的鄉親公認他講義氣,目光遠大,心胸闊廣,不願與人計較,是一個信得過且合作愉快的生意夥伴。

在同齡人當中,他顯得冷靜沉著,做事大膽而細心,比較成熟。

賴昌星還有什麼特別之處?

有一點,那就是他的「數口」之精,令那些讀過國中、高中和大學畢業的人也自嘆不如。

不論是什麼帳目,加減乘除,賴昌星一眨眼就能說出口,而且從不出錯,精確到小數點以後三位,比別人打算盤甚至按計算器還要快。

由於心算之術非常了得,當地的老年人都說,賴昌星從小就是塊做生意的材料。

村裡人至今還記得賴昌星初創事業時的艱辛。

那時生產螺絲釘的機器設備與原料在當地非常罕見,且價錢較貴只有廈門與福州才有得賣,為了節省費用及了解市場,賴昌星就騎著自行車到廈門親自採購兼銷售。

賴盾距離廈門八十多公里,來回一百七十公里,賴昌星每日早上摸黑出發到廈門,將做好的螺絲釘用大麻袋裝好,固定在自行車後座,送到廈門客戶手中,回程時賴昌星又帶著一百多斤重的原料,返到家時天又黑了,渾身臭汗,又飢又渴。

但賴昌星從不喊累,樂在其中,令村鄰們對他刮目相看。

靠著這份超人的努力,賴昌星的荷包日漸鼓脹,成了村中最早的「萬元戶」之一。

賴昌星

三、進軍石獅 拓展事業

當配件生意逐漸走上軌道之後,他發現在老家辦廠局限很大,交通不便,資訊不靈,進貨與銷售相當麻煩。

於是,八十年代初,他便將工廠移至石獅,從此實現他兒時嚮往的城裡人生活。

石獅是晉江三大鄉鎮之一,以生產牛仔服裝及雨傘聞名全國,其中牛仔服裝生意幾乎佔領了中國的一半市場。

賴昌星在石獅大開了眼界,他頭腦靈活,有樣學樣,十分努力,除了繼續經營螺絲配件外,還先後辦起了印刷廠和雨傘廠。

賴昌星的生意在當時並不特別出色,可能是出身農民的緣故,賴昌星對土地有一份特別的親切感與偏愛,加上當時地價非常便宜,他一時興起,花了一筆錢在石獅郊區買了一塊荒地,並在上面蓋了一座別墅,準備將來老了在這裡退休,嚐一嚐「地主」的滋味。

誰知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塊地皮幫助賴昌星實現從「地主」到「資本家」的飛躍。

當時石獅經濟發展加速,大片農地被劃出來發展加工區;人口及經濟大幅增長,亦令原有的鎮政府窮於應付,於是省政府決定進行市政改革,將石獅升級為縣級市,大力擴展市容,在此情勢之下,以前淡起眼的地皮成了最緊俏的商品,很多人靠著「圈地」一夜致富。

賴昌星將他的地皮及別墅賣了,賺了約二百萬元,這筆錢比他有生以來賺到的所有錢還要多,這也成了他事業開始起飛的第一桶金。

賴昌星由此意識到,要發達靠勤奮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要有獨到的眼光。

發了這筆意外之財後,二十多歲剛出頭的賴昌星意氣風發,他想幹一番驚天動地的英雄事業,為賴家光宗耀祖,甚至像他的賴氏祖先一樣,封妻蔭子,名揚天下。

因為石獅畢竟太小,1985年,賴昌星帶著他的所有積蓄到廈門,因為廈門是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享有不少優惠政策。

這一去,成為他人生的轉捩點。

賴昌星

初到廈門時,賴昌星繼續經營雨傘廠與印刷廠,並開始涉足汽車配件、電子元件等業務。

他在風景優美、素有「鋼琴島」之稱的鼓浪嶼租了一套面積六十平方公尺的房子棲身,每天搭渡輪到市區兜攬生意,風塵僕僕,不知磨爛了多少雙皮鞋。

這時賴昌星曾做過許多種業務,但沒有一件出色,賺到的都是辛苦錢,小本生意,離「發達」二字相差十萬八千里。

賴昌星不是個守財奴,他賺到的錢大部分都用在與官員打交道上,在生意場上打拼這麼多年,賴昌星在無數次的挫折失敗之中總結了一條永恆不變的真理:在中國賺錢的生意,就是投資人際關係,有了關係,等於有了一切。

講到拉關係,談何容易?

賴昌星渾身直冒土氣,就像一隻剛剛刨出沙土的小地瓜,哪個官員看得上他?

賴昌星碰壁好多回,但他並不氣餒,決定從最基層的辦事員開始攀起,順藤摸瓜,一層層找關係,打基礎。

透過不斷吸取經驗,賴昌星總結了巴結官員的“十來種手段”,那就是以“金錢收買”為主,輔以“送官員子女出國留學”、“送美女”、“送樓房”、“送汽車」、甚至「送內地赴香港定居的單程證」等等。

這些招數果然見效,有一位官員曾這樣對賴昌星說:賴總,您為我所考慮的,甚至比我媽和老婆還要想得周到。

賴昌星的俠義豪爽的名聲漸漸傳了出去,他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層次越來越高,許多官員開始以結識賴昌星為榮。

九十年代初,在全民皆商的大潮下,軍隊開始涉足商業活動,以彌補政府撥款之不足,並改善官兵生活待遇。

賴昌星抓住機會,開始與軍隊聯合做生意,這成為了他走私的「堅強後盾」。

1993年初,賴昌星透過關係得知軍隊與國家急需大量電腦軟體,於是,他利用其香港註冊公司與某軍工企業進行電腦晶片生意,為他後來的飛黃騰達積累了原始資本。

1994年,賴昌星以港商身份返回廈門,以逾億港元註冊了廈門遠華電子有限公司,但他不搞任何電子產品,專營走私,從晶片到汽車、摩托車、化學原料、成品油、建材、百貨以至軍火,無所不包,且規模龐大。

據估計,在1994年至199年年,遠華走私的塑膠產品基本上壟斷了整個福建市場,而其走私的石油製品則佔國內市場三分之一,足以左右全國的燃油價格,令國有石化工業年年損失近二百億人。

賴昌星

四、移居香港 多元經營

1991年,賴昌星花錢買了一個單程證,移民香港,他的老婆及三個子女也先後赴港定居。

賴昌星用非法手段致富後,多少有些心虛。

因此,不少不法商人及貪官都考慮要么移民外國,要么遠走他鄉;要么花錢買一張護照,或者搞一張香港、澳門的單程證,既方便隨時出國做生意,又可在萬一出事時逃之夭夭。

賴昌星已經買了好幾本外國護照,以便將來萬一時使用。

香港回歸前,香港單程證名額炒得火熱,黑市上的單程證,福建省要一百萬人民幣,廣東省則要二百萬。

賴昌星花了多少錢?就只有替他辦理手續的人知道了。

賴昌星在香港拿到身分證後,搖身一變成為香港同胞,愛國港商,享受國家政策以及地方政府給予的各種各樣的優惠。

賴昌星將走私賺來的錢,用來做多元投資,做正當生意。

此時的廈門領導,早已是賴府的桌上貴客,再加上遠華公司投資逾億元,符合市領導招商引資的需要。

於是,賴昌星一路綠燈,「遠華煙」、「遠華酒」、遠華娛樂城、遠華足球隊、遠華國際大廈,「遠華」無所不在,無所不有,遠華成為拉動廈門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成為當地領導向上級報告成就時的驕傲。

1996年,賴昌星的首幢大樓三十八層的遠華國際大廈破土奠基,賴昌星共請了中央、省、市近兩千名嘉賓出席盛會,請每位嘉賓吃了一頓魚翅、鮑魚、人參、燕窩的“工作餐”,還為每人準備了一袋價值三千元的禮品,裡面有一千元現金,一瓶馬爹利洋酒、兩條三五牌香煙、一把精美的雨傘。

其「奠基禮」之豐厚,在當時的廈門成為市民的熱門話題。

賴昌星

五、財大氣粗 造福鄉梓

賴昌星在極短的時間內累積起天文數字的財富,靠的是什麼?

說穿了,就是與權力結合。

賴昌星深諳「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他一諾千金式的大方、豪爽,宛如一個巨大的磁場,將那些見錢眼開、見利忘義的官員們統統吸引過來,為他的走私王國添磚加瓦。

據說,賴昌星送錢有個大致的標準:一般辦事員三萬五萬,科長級五至十萬,處級十萬至五十萬,廳級則動輒百萬以上。

有時候,官員們想為子女或太太做生意,但又缺錢,便向賴伸手,賴昌星二話不說就藉上五萬十萬。

當然,名義上是藉,通常是不用歸還的。

賴昌星不但是個散財童子,他還是一位伯樂,被他看中的官員,莫不吉星高照,仕途無量。

有人說,賴昌星是天上派下來的一個菩薩,只要你信他,向他表忠心,你就能有求必應。

在當時的福建官場上,不少官員以吹噓「賴昌星是我朋友」為榮,形成了「當官不識賴昌星,不如回家種地瓜」的風氣。

賴昌星當然沒有忘記養他成長的晉江老家。

鄉親要找他幫個忙,能幫上的,他一定義不容辭。

逢年過節,他邀請一些民俗藝術家到村裡表演節目,增加熱鬧氣氛。

他很重視年輕一輩的學習,主持重修了他兒時就讀的小學,又出資數百萬元,建造了一座現代化的遠華中學。

他也特別眷顧老人,他在賴氏祠堂創建了“賴厝老年人協會”,只要是五十九歲以上的老人,不論貧富,每月都可領取五百元津貼,為此賴昌星每年付出一百多萬元人民幣,此舉不但減輕子女的贍養壓力,也可助老人安享晚年。

後來有人建議賴昌星成立一個老人基金,不論發生什麼事,老人福利都可以保障,但賴昌星因生意忙,一直顧不上。

後來賴昌星出逃,這筆錢就沒有著落了。

賴昌星在事業高峰時曾坐擁數百億身家,每天花費百萬、千萬以上,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

然而,熟悉賴昌星的人都說,賴昌星的簡單本質仍然沒有改變。

有一位與賴昌星兒時一起玩大的伙伴,後來移民外國,近二十年未見了。

有次因事到廈門拜訪賴昌星時,心想他必定整天吃魚翅鮑參,養尊處優。

可是,當她走進賴昌星的客廳時,發現賴昌星穿著睡衣,正伴著一碟鹵蘿蔔,美滋滋地喝著地瓜稀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