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姐簡介(黃婉秋演了“劉三姐”,便一生都是“劉三姐”)

2022-11-19劉三姐

劉三姐

黃婉秋

黃婉秋的藝術情緣,離不開「認認真真演戲,清清白白做人」這句話,她也終其一生實踐之。經她演繹的角色,諸如江姐、劉三姐、伊娌等,都是從人們身邊走出來的形象,親切而真實,總能在轉瞬間在觀眾心裡留下踪影,她是人民的朋友。

同時,她的一生都牽絆著這三個字──劉三姊。她活得像太陽,始終以一腔熱忱,把「劉三姐」文化鑄造成民族精神的符號,使之為國人所知,為世人所敬。為此,她不曾離開舞台,也不會離開舞台。在舞台上,她留下的是「劉三姐」精神,帶走的是明日的夢。

本文節錄自《人民藝術家》雜誌第202102期,內容有刪改。

天賦

俗話說“人看從小,馬看蹄爪”,1943年1月17日生於廣西桂林市永福縣的黃婉秋,自小就“愛表演”,似乎天生就是當演員的料。從4歲起,但凡有大人叫她表演節目,她都會興高采烈地表演一些自編的歌舞。

在蒙童時期,她在姑姑的支持和幫助下,得到了桂劇老前輩尹羲老師的鼓勵,使她堅定了自己對藝術的追求。

劉三姐

黃婉秋舊照

1956年,黃婉秋在小學五年級的寒假期間,獨步街上,偶然間看見桂劇團招收學員的廣告,她不假思索,立即邀上幾位愛好演藝的小姐妹一同報考。然而,劇團有規定,凡報考學員必須具備高小畢業資格。顯然黃婉秋並不符合,但一向靦腆的她在關鍵時刻竟倔了起來,硬是走上了考場,主動要求表演一段舞蹈。小婉秋窈窕的身姿猶如驚鴻一般,驚艷全場,她滿腔的藝術熱情,使在場的每一位老師感動不已,最終決定對她免試文化課,破格錄取。

雖然父母也曾猶豫,他們從封建社會走來,深知「戲子」不易,但最後還是同意女兒去劇團報到。就這樣,黃婉秋走上了藝術道路,入了花旦行。

新星

黃婉秋是典型的「三分靠天賦,七分靠打拼」的代表,她的天賦是領會東西快,記得牢,往往老師說完戲,她就把台詞背完了。不足的是她的雙手柔軟度較差,而「蘭花指」又是花旦最關鍵的一招。為此,她每天中午休息時,都把兩隻手用布綁起來;早起又用熱水泡軟,請老師折手,就這麼忍著痛,硬是把手給折出來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黃婉秋獲得了首次登台亮相的機會——在《斬三妖》中飾演蘇妲己。這次演出大獲成功,打響了黃婉秋演藝之路的第一槍。

劉三姐

黃婉秋舊照

接下來,她先後扮演了《水淹金山》中的白素貞、《西廂記》中的紅娘、《打金枝》中的公主、《樊梨花斬子》中的樊梨花、《雙拜月》中的姐姐、《鬧嚴府》中的嚴婉玉等角色。僅僅十四五歲的黃婉秋,儼然成為桂林市戲壇上的一顆新星。

195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舉辦了歌劇《劉三姐》的大會演,想讓各劇團取長補短,創作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藝術精品。全區各團積極回應,桂林市也不例外。黃婉秋從中脫穎而出,代表桂林前往南寧,參加自治區《劉三姐》會演。這次會演,也讓她在16歲時,被蘇裡導演挑中演出了名揚中外的電影《劉三姐》。

劉三姐

《劉三姐》劉三姐

1961年,《劉三姐》公映,轟動一時。黃婉秋第一次去電影院看《劉三姐》時,緊張得不得了,直到幕布打開,「三姐」出現在畫面裡時,看到觀眾的反應她才鬆了一口氣。

之後,飾演「阿牛哥」的劉世龍曾語重心長地對黃婉秋說:「小舟妹,這個電影放映以後,也許會受到很大的歡迎,你會收到各種各樣的來信,要做好心理準備。後來,黃婉秋又出演了《宦娘曲》《江姐》《迎春花》等經典劇目。

劉三姐

《劉三姐》劉三姐

重生

或許每個人的一生中總會有那麼一兩個“冬天”,黃婉秋的“冬天”來了。 1966年,黃婉秋脫下戲服,走進了染織廠,也開始褪去了曾經的稚嫩,走向了成熟。

冬天過去,必會迎來春天,可黃婉秋的春天直到1977年才來。

「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有十萬八千籮;只因那年漲大水,山歌那個塞斷九條河。」1977年10月2日,黃婉秋在路上走著,突然聽到了這久違的曲調,她興奮地走進劇團,同志們見她來了,都搶著告訴她:「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播放電影《劉三姐》錄音。」黃婉秋聽著這一首首熟悉、親切的歌曲,心中感慨萬千。

劉三姐

黃婉秋舊照

1977年11月28日,《劉三姐》重新上演。黃婉秋永遠忘不了這個日子,這一天是她的新生。每當字幕打出演員名單,映出「黃婉秋」三個字時,台下便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聲聲擊著她的心房——黃婉秋與劉三姐共沉浮。

黃婉秋復出後,重新煥發藝術的青春,她接著在《百鳥衣》中扮演年輕美貌、端莊善良的鳳凰仙子伊娌。這是黃婉秋盼望多年的角色,每次排練,她總比別人上班早、下班晚,還要加班加點與對手排練。小憩時間,她不是寫排練日記,就是琢磨角色、設計造型和舞蹈動作,最終塑造出了深情、忠貞、溫柔、美麗的伊娌形象,榮獲廣西首屆戲劇節優秀演員獎。此後,她又出演了《洪湖赤衛隊》《楊開慧》等歌劇,同時到各國去出演《劉三姐》,使《劉三姐》名揚海外。

一生都是劉三姐

在黃婉秋的心中,一直有個愚蠢欲動的念頭──傳承劉三姐文化,她的藝術之路不能就此停止。

曾經,黃婉秋組織過“劉三姐影視團”“劉三姐協會”“劉三姐原班人馬演出”、創辦了以弘揚和發掘“劉三姐”文化的“劉三姐原班人馬演出”、創辦了以弘揚和發掘“劉三姐”文化的“劉三姐景觀園”,但都失敗了。但她沒有氣餒,為把「劉三姐」山歌文化傳承下去,她最終選擇了以家族形式傳承,2007年,她以電影《劉三姐》為藍本,打造了「三代劉三姐」品牌。

劉三姐

黃婉秋舊照

如今,「三代劉三姐」作為劉三姐文化符號的傳承代表,多次參加國家級大型活動和演出,如參加CCTV3《藝術人生》專題、CCTV4《中國文藝》專題、CCTV6《流金歲月》專題、北京衛視《傳承者》專欄等,讓更多人體悟民族文化;也多次受邀參加國際的文化交流,如代表團赴馬來西亞、新加坡演出,參加卡達半島電視台、馬來西亞國家電視台《歌仙劉三姐》專題等,跨海傳歌,用歌聲講述中國情懷。

這不僅為桂林山水以及劉三姐文化的傳播作出了獨特貢獻,更是讓世界看到了中華民族優秀民族精神的力量。這是幾代人共同的記憶,更圓了幾代共同的夢。

劉三姐

黃婉秋近照

此外,黃婉秋用山歌傳遞公益,她舉辦劉三姐抗災慰問演出和「為了母親的微笑」母親節北京工體大型演唱會,她想告訴大家,即便你是一滴很渺小的水珠,也要發揮你微小的作用,因為大浪是由一滴滴小水珠凝聚而成的;她參加新加坡國家電視台和新加坡全國兒童醫藥基金會慰問童演出,積極為消防代言,只為人間能多一份溫暖,少一點悲和離;她成立三姐微公益志工聯盟,只為以三姐的名義,凝聚民眾的心。

三姐夢圓了,黃婉秋也79了。她說:“(我)一生都是劉三姐。我要一直唱下去,直到唱不動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