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象歷史特約作者:陶生)
【1997年3月12日】劉紹棠小傳:從北大退學的神童作家,不當副市長的“大運河之子”
1936年2月29日,劉紹棠出生於北京通縣的大運河畔。他自幼聽鄉親父老講故事、說評書,對文學有濃厚興趣,閱讀了大量課外書。 10歲時,他第一次寫作文《西海子遊記》,竟寫滿了五冊作文本,在全校引起轟動。
1948年(12歲),他考入北京二中。第二年,只有13歲的他陸續在《北京青年報》、《新民報》、《光明日報》、《進步青年》、《河北文藝》等報紙發表作品。一些編輯稱他為“神童”,“神童作家”的稱號不脛而走。
劉紹棠國中還沒畢業,就被借調到河北省文聯,在《河北文藝》編輯部當見習編輯。
(1948年的劉紹棠)
1951年(15歲),進入高中,劉紹棠的一篇《完秋》,在開創了「荷花淀派」的孫犁所主編的《天津日報》發表。他受到孫犁的賞識,他也反覆閱讀《荷花淀》,深受影響,成為孫犁的「得意門生」。
1952年(16歲),劉紹棠在《中國青年報》發表第一部小說《紅花》,隨後又發表了成名作《青枝綠葉》。 《青枝綠葉》後來被葉聖陶編入高中的語文課本。
1953年(17歲),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4年(18歲),劉紹棠考上北京大學中文系。這時,他學習蘇聯作家肖洛霍夫,想要寫出「新中國田園牧歌」。但大學的課程安排,讓他無法專心,一年後,他從北京大學退學了。
退學後他專心寫作,1955年,完成了第一本小說《運河的槳聲》。 1956年,他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是當時最年輕的會員。
他的名氣越來越大,與王蒙、叢維熙、鄧友梅被稱為「四小天鵝」。
(在北大期間的劉紹棠)
1956年(20歲),他發表了《我對當前文藝問題的一些淺見》等文章。 1957年,“反右派運動”開始,劉紹棠被劃為“右派”,剝奪寫作權力,下鄉勞改。
1961年(25歲),劉紹棠被摘掉「右派」帽子,但仍被禁止發表作品。他回到家鄉大運河畔,從文壇消失。在鄉親們的保護下,他幸運地躲過「文革」十年動亂。
(劉紹棠與曾彩美結婚)
1979年(43歲),劉紹棠發表《地火》,回歸文壇。 1980年,發表《蒲柳人家》,引起廣泛反響,成為其代表作。
此後,他先後創作《漁火》、《京門臉子》、《瓜棚柳巷》等20餘部作品,頻頻獲獎,廣受讀者歡迎。
復出之後,因為名氣很大,劉紹棠曾一度被邀請擔任北京市副市長等職務。但劉紹棠表示“從政不如從文,在朝不如在野”,辭官不就。他繼續潛心創作,並在1984年定下了12年內出版12部長篇小說的計畫。
在創作中,劉紹棠主張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刻意學習鄉民口語,並藉鏡古典文學中的語言。這讓作品形像生動、語言清新流暢,有感染力。因為作品中嚐嚐描繪運河沿岸北京農村的歷史與風土人情,他成為「運河文學」的代表人物。
(劉紹棠(左二)在家鄉儒林村)
1988年8月(52歲),因長年伏案寫作,積勞成疾,劉紹棠突發腦血栓,治療後仍左側身體偏癱。但他聲稱“三軍可以奪帥,不可奪志”,繼續堅持寫作。
1995年(59歲),他提前一年完成了出版12部小說的計畫。
(1995年,劉紹棠與妻子曾彩美合照)
1996年4月11日,劉紹棠又被查出肝腹水,腹部鼓脹壓迫心臟,被迫住院治療。 但依舊在病床上創作長篇小說《村婦》,又根據自身經驗完成隨筆《被判死緩》。同時,也希望能寫出新的長篇小說。
1997年3月12日,劉紹棠因肝硬化、肝腹水搶救無效病逝,享年61歲。去世之後,他被葬在出生地大運河畔。
(萬象歷史·人物傳記寫作營的第267篇作品,營員「陶生」的第17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