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棠,中國著名鄉土文學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大運河鄉土文學體系」創立者。
13歲時就開始發表作品,加入作協時是當時最年輕的作協會員。受到作家孫犁和肖洛霍夫的影響,走上鄉土文學之路,作品題材多以東東運河(北運河)一帶農村生活為題材,格調清新淳樸,鄉土色彩濃鬱。他的作品曾多次獲國內獎項並受國家嘉獎;又有多部作品被翻譯成外文,在國際上亦有所影響。
1950年春,因被詩人晏明稱為“神童”,“神童作家”稱號逐漸流傳並被大眾認可,又因家鄉儒林村臨近北運河,又被稱為“大運河之子”。
劉紹棠生平故事
一、早期經驗
劉紹棠學生時期對文學有濃厚興趣,大量閱讀課外書。 10歲時第一次寫作文,創作了一部寫滿五冊作文本的長篇《西海子遊記》,在全校引起轟動。
1949年10月,他在《北京青年報》上發表了處女作微型小說《邰寶林變了》,從此開始了文學創作。 1950年一年內,他又寫出了20多篇小說,在多家刊物上刊登後,引起文壇關注。
二、嶄露頭角
1951年2月,劉紹棠國中還沒畢業就被借調到河北省文聯,在《河北文藝》編輯部當見習編輯。
1951年9月,被作協保送到通州潞河中學讀高中。 9月16日,劉紹棠的《完秋》在孫犁主編的《天津日報·文藝周刊》上發表,受孫犁賞識,後來他的作品經常在該周刊上不經修改就直接發表,並成為孫犁的“得意門生」。在高中期間陸續發表的《紅花》《青枝綠葉》《大青騾子》等作品,贏得了全國性聲譽。
其中,因1952年發表的小說《紅花》在全國青年中反應強烈,團中央開始對他進行重點培養。時任團中央書記的胡耀邦同志鼓勵他到東北農村去採訪,採訪的兩個多月內,他開始構思小說《青枝綠葉》,把在東北得到的創作素材挪到自己的村子裡,換上他所熟悉的人物原型。
正是從那時起,他開始走上寫家鄉、寫鄉親的鄉土文學之路。 1952年,小說《青枝綠葉》發表,後來被葉聖陶編入高二的語文課本。
1954年,進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習,期間他研讀蘇聯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並把肖洛霍夫樹為自己的榜樣,寫出了後來被稱為“新中國田園牧歌”式的作品。
在北大學習不久,因發現中文系的許多課程設置對他的小說寫作幫助不大,一年後正式從北大退學。之後,他專心寫作並於1955年出版了第一本長篇小說《運河的槳聲》。
1955年,被共青團中央保送到中國作家協會文學研究所第三期學習,後因故停辦,未入學。 1956年3月,出席全國青年創作會議,同時,由康濯和秦兆陽介紹,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成為當年作協中最年輕的會員。在作協,他得到了沙汀、嚴文井等作家的寫作指導與幫助。同年4月,經團中央批准專業創作。
三、人生低谷
1956年至1957年,劉紹棠因發表論文《我對當前文藝問題的一些淺見》、《現實主義在社會主義時代的發展》以及小說《田野落霞》、《西苑草》等,於1958年3月被錯判為「右派分子」。
反右派開始後,他遭到一連串的批判,又被剝奪寫作權力,無法重新發表作品,被迫「下鄉勞改」。在「勞改」的20年期間,他仍堅持寫作。
直到1961年11月,劉紹棠才被摘掉了「右派」帽子,在發表了一篇小說《縣報記者》後不久,再次被剝奪發表和出版作品的權利,回到故鄉儒林村。
後來,他在鄉親的保護下,躲過「文革」十年動亂,心懷感恩,收集資料完成了以家鄉人民為原型的《地火》、《春草》、《狼煙》三篇長篇鄉土小說的初稿。
四、重返文壇
1979年,打倒「四人幫」三年後,劉紹棠終於得到徹底平反,重返文壇,回到北京。共青團中央恢復了劉紹棠之前的名譽及寫作的各項權利,並對其作品表示肯定。
這一年起,他先後擔任中國作協北京分會常務理事、《北京文學》編委、中國作協理事、《中國鄉土小說》叢刊主編。
1980年6月發表的《蒲柳人家》再次引起廣泛迴響,成為劉紹棠創作期的轉捩點,也是其創作成熟的標誌。
之後,他先後創作的《漁火》《京門臉子》《瓜棚柳巷》等20餘部作品,接連獲獎,受到讀者的歡迎,這些被譽為鄉土文學的作品格調清新優美,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1985年,又受丁玲邀請擔任文學雜誌《中國文學》(1985年12月改名《中國》)副主編。
五、晚年生活
1988年8月初,劉紹棠因長年伏案寫作,積勞成疾,突發腦血栓住進了宣武醫院,雖經搶救治療,仍造成左體偏癱,所幸大腦和寫字的右手並未受損。大病之後,「為創立鄉土文學體系」他又開始頑強地寫作。
1996年12月19日,在中國作家協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和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並於1997年1月起正式擔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1997年3月12日,因肝硬化、肝腹水搶救無效,病逝於宣武醫院,年僅61歲。
劉紹棠的代表作有哪些?
劉紹棠的散文《老師領進門》(又稱《師恩難忘》)選入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書和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師生」單元第1篇課文。
小說《青枝綠葉》選入1952年2月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散文《榆錢飯》選入西師大版六年級《語文》下冊(2005年版)、人教版國中《語文》(1992年10月第一版)。 《本命年的回想》選入蘇教版(2009年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書。
他的部分小說被外國翻譯出版: 50年代的短篇小說《紅花》《擺渡口》《青枝綠葉》, 被翻譯成俄、英、阿爾巴尼亞文出版。
80年代的短篇小說《峨眉》《青藤巷插曲》,中篇小說《蒲柳人家》《瓜棚柳巷》《小荷才露尖尖角》《煙村四五家》, 被譯成英、法、俄、德、日、西班牙、泰文及孟加拉文出版;中篇小說《蒲柳人家》出了英、法、德三種文字的單行本。
如何評價劉紹棠?
劉紹棠的好友、作家從維熙深情地說:「劉紹棠61歲去世,成為我們這代人心裡難以彌補的傷痛。」從維熙認為:劉紹棠的一生與大運河密不可分,他從生活的最精細細膩之處入手開始他的文學創作。他以文學感悟生活,消化成自己的情感,把自己感受的情感傳達給讀者,這樣的作家是不多的。劉紹棠與沈從文、孫犁一脈相承。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段寶林是劉紹棠的北大同學,他對劉紹棠在晚會上能將三言二拍小說《亂點鴛鴦譜》倒背如流印象深刻,他指出:劉紹棠雖是天才,但他同時下過很大工夫。有人認為劉紹棠的作品“太土”,其實劉紹棠對外國文學是努力學習過的,他把肖洛霍夫作為自己的榜樣。段寶林認為:劉紹棠的文筆在華人作家中少有,劉紹棠的鄉土文學傳統應該會繼承。
劉紹棠的妻子曾彩美評價劉紹棠時激動地說:「在我的心目中,劉紹棠是偉大的,超凡的。大運河的鄉土鄉親養育了紹棠,紹棠沒有忘本,用一生的心血創作了大運河鄉土文學,奉獻給大運河。他被稱為大運河之子。
錢鐘書這樣評論過劉紹棠作品:「閱讀欣賞劉紹棠的小說,就好比坐在各種名貴佳餚樣樣俱全的盛大宴會的餐桌旁邊,每樣菜都吸引你吃,使你不知如何下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