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玉劇社號”
2004年6月1日,常香玉在河南因病逝世,享年八十二歲。
常香玉這一生可謂是波瀾壯闊,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她曾用半年時間,帶著戲劇社走遍全國義演,籌集錢款給國家捐了一架飛機。
後來這架被命名為「香玉劇社號」的飛機,跟著志工一起奔赴戰場,打了漂亮的一仗。
1951年正值中國抗美援朝之際,因我軍裝備較敵軍而言差距明顯,所以抗美援朝總會向全國人民發出了捐贈飛機武器的號召。
一時間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烈回應,並由此掀起了一場捐獻熱潮,這其中也包括常香玉。
當時購買一架戰鬥機大約需十五億人民幣,當時的常香玉雖在豫劇界已赫赫有名,但她揚言要捐一架戰鬥機的言論一出,還是引起了大部分人的質疑。
首先是她有那麼多錢嗎?其次就算真的有那麼多錢,她真的捨得捐嗎?自己留著用不好嗎?
常香玉自然沒有理睬這些非議,為了籌集這十五億人民幣,她首先變賣了戲劇社裡的卡車,和自己名下的房產首飾,先捐出了四千萬,剩餘的錢作為香玉劇社全國義演的啟動金。
備好資金後,常香玉將三個孩子送到保育院安頓好,然後帶著社團的五十九位成員,開始為期半年的巡迴義演。
從1951年8月到1952年2月,常香玉和香玉劇社輾轉湖南、廣東、江西等六省,幾乎走遍全國,開了近兩百場義演。
最後籌集了十五億有餘的錢款,成功為國家捐獻了一架米格14戰鬥機,並將這架飛機命名為「香玉劇社號」。
義演結束的第二年,常香玉又跟隨慰問團到朝鮮進行慰問演出。當時她作為極具影響力的藝人,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大眾的愛國情懷,充分展現了「人民戰爭」這四個字。
如今「香玉劇社號」飛機早已退役,它靜靜地停在中國航空博物館,注視著那些慕名而來的後輩,映射著那段血紅的、張揚的歷史。
常香玉原名張妙玲,出生於河南的一個貧困家庭,家中幾口人靠著幾畝租地生活。
但賣糧的錢交完佃租之後,通常都所剩無幾了,所以常香玉父親在農閒時,會靠著在戲班唱戲來補貼家用。
但儘管這樣,他的收入也極為有限,最苦的時候,常香玉還得跟著母親上街討飯,過著有上頓沒下頓的日子。
直到常香玉九歲時,姑姑就有意無意提醒常母,說常香玉可以去當童養媳了。
她們之間的談話意外被常香玉聽到了,晚上等父親回來後,常香玉便懇求父親不要將自己送去當童養媳,她寧願去大街上要飯。
父親心疼女兒,於是提出讓常香玉跟著自己去學唱戲,但這個決定卻遭到了家中長輩的反對,因為他們認為學戲會讓祖上無光。
但常香玉學戲之心已決,馬上就跟著一位乾爹,改張姓常,因為父親喜歡項羽,她就取其諧音,名為「香玉」。
之後常香玉開始跟著父親拜師學藝,她先後拜了幾位師傅,初學武醜、小生、須生,後專演花旦。
父親實踐「戲是苦蟲,不打不行」的教育方法,一開始的時候常香玉總因為找不準調子,而挨父親的打,甚至被撕掉了嘴上的一塊皮,淒慘程度一度讓父親被當成人販子,得虧在家人的幫助下,才證明清白。
集豫劇大成者
豫劇大師常香玉當年練功到底有多苦?
那時她跟著父親學習唱腔和武功,每日都得早起開嗓,練習下腰和踢腿動作。
偶爾手的位置擺錯了,父親就一棍子敲在手背上,練踢腿把腿都練腫了,練得流黃水了,也不能停下來。
當常香玉實在學不會時,父親就會用手伸進她的嘴巴裡去摳去掐,還會問她“這個字咋咬不清楚呢?”
因為唱戲沒有麥克風,全靠演員的吐字和念白,因此一句詞就得練個成千上萬遍,時間長了,嘴巴就練麻了,感覺不到了。
正因如此,常香玉的基本功才得以穩固。
1935年,常香玉赴鄭州開封演戲,那時的她基本功紮實且唱法獨特,不到兩個月,便憑藉文武不擋、生旦俱佳的出色技藝,從墊戲變成中軸,成為太乙班的主演之一。
隔年,年僅十五歲的常香玉,以三場《泗州城》轟動開封,威名遠揚。功成名就之後,她也從未停下來學習。
之後她取百家之長,集豫劇之大成,融調合腔,逐漸形成了廣受人民喜愛的常派藝術。
後來隨著戰爭的爆發,常香玉跟著父親逃到寶雞,在此期間她創作並主演了豫劇第一部現代戲《打土地》。
這齣戲也是為了宣傳抗日而創作的,為了鼓舞當時正處於水深火熱中的河南人民。
在寶雞的時候,常香玉遇到了自己後來的丈夫陳憲章。當時的陳憲章已經離婚了,育有一子,但常香玉並不介意。
再加上陳憲章是中國現代話劇奠基人洪深的學生,在戲曲方面有其獨到見解,這令常香玉很快就被其折服了。
兩人很快就在西安的飯莊秘密舉行了婚禮,一年後常香玉公開兩人的關係,並迎來了兩個可愛的女兒。
在遇到陳憲章後,兩人一起改編了多部傳統劇目,使其成為常派藝術的傳世之作。另一方面,常香玉也沒有停下對豫劇現代戲的探索,讓豫劇能緊跟著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
陳憲章很願意去成全常香玉,在常香玉想要為國家捐贈飛機的時候,所有人都反對,只有他始終堅定地站在常香玉身後。之後陳憲章被捕,常香玉也傾盡全家之力去營救他。
到了1948年,夫妻倆在西安創辦了「香玉劇校」。招收了一批學生,包吃包住且不收學費,學生最多的時候達到了四十多人。
為豫劇奉獻了大半輩子的常香玉,自然想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傳承下去,但奈何天公不作美,這條傳承之路走得頗為艱辛。
之後陳百玲的出現,引起了她的注意。
陳百玲是常香玉的繼孫女,她父親是常香玉丈夫陳憲章和前妻的兒子。陳百玲一開始學的便是戲曲專業,後來又選擇在戲曲方面深造,結業後便到河南豫劇團擔任一團的團長。
常香玉正是看中了陳百玲身上的戲曲天賦,這才有了想讓她繼承衣缽的念頭。
為了方便傳藝,常香玉甚至將陳百玲接到家中一同居住,親自指導她的功課。
事與願違的“小香玉”
其實當年陳百玲雖有戲曲天賦,卻並無專攻傳統戲曲的心。在常香玉家中學習豫劇時,她曾多次爬牆逃跑。
成年後更是停辦了希望藝術學校,並逐漸脫離豫劇,進軍演藝圈。
在陳百玲看來,因為時代的發展,現在要繼續傳承豫劇的話,那就一定要商業化表演,不然根本沒人看,但常香玉十分不認同這個觀點。
其實陳百玲初學豫劇的時候,常香玉曾與她約定:她要經常演出自己的代表曲目,要把常派發揚光大並傳承。
但陳百玲很快就將這約定拋擲腦後,她在後來的近十年時間裡,幾乎沒有參演任何一出豫劇,卻利用「小香玉」的名頭行走在娛樂圈的名利場裡。
常香玉曾兩次試圖挽回她,希望她能重回豫劇舞台,但陳百玲還是認為“現在的豫劇已經跟不上時代了,會被時代所淘汰。”
此話一出,便再無轉圜的餘地,也讓常香玉徹底死了讓她回歸豫劇的心。
於是在臨終前,憋著一口氣的常香玉聯絡了律師,要求律師替自己發聲明,收回陳百玲「小香玉」的賜字,並禁止她再使用這個賜字。
此舉一來應該是常香玉想讓香玉這個名,乾乾淨淨地留在豫劇界,二是怕陳百玲之後毀壞香玉的名聲,讓自己晚節不保。
但即使有聲明在前,陳百玲依舊在繼續使用「小香玉」這個名字,牟取一些可觀的利益。
雖然陳百玲讓常香玉大失所望,但好在她的三個女兒都先後繼承了母親的事業。長女常小玉自小便跟著常香玉登台唱戲,她也是豫劇常派第一個登上國際舞台的人。
二女兒陳小香則專攻常派的唱功與發展,並發展戲曲相關的教學工作。
小女兒常如玉曾是最被父母看好的衣缽傳承者,雖然曾遠走美國,但最後還是回到中國,向母親拜師學起豫劇。
三個女兒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接過母親的豫劇事業,向外輸送著豫劇新血。
常香玉這一生,完美詮釋了「戲比天大」這四個字,這已經是一種刻在骨子裡的信仰。
退休後她的演出時間就大大減少了,但她還是堅持每天練功四十分鐘。因為在她看來,演出就要對得起觀眾,她曾言:“有時候會突然會讓你去演出,唱不好怎麼對得起觀眾?”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享清閒,男子打仗到邊關,女子紡織在家園……」這是豫劇《花木蘭》中的詞,那個在舞台上飾演花木蘭的意氣風發的常香玉,如今已遠去。
相信總會有後來者跟常香玉一般,去堅守、傳承那些古老的文化,堅定不移。
相關推薦:
2004年常香玉過世,生前委託律師收回小香玉藝名,祖孫二人啥恩怨
孫儷《甄嬛傳》被打敗,宋佳奪走視後遭質疑,白玉蘭獎有多少水分
5歲時被長輩侵犯,21歲嫁人遭家暴,「最美趙敏」劉玉璞一生淒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