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民族復興•統戰英烈馬占山傳奇簡介(英雄者)

2022-09-30馬占山

「英雄者,國之幹。」尊尚英雄是人類一種最深沉的情感,英雄是一個民族最閃亮的座標。歲月的長河裡,無數英烈前僕後繼,為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富強、促進世界和平而英勇獻身,他們以鮮血澆灌理想,用生命捍衛信仰,構築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豐碑。這其中,也不乏統一戰線英烈的身姿。 「統戰新語」推出了專欄,刊載系列文章,講述在實現民族復興偉業中,統一戰線英烈人物英勇獻身的光輝事蹟和畢生奮鬥的崇高精神,共同營造紀念、緬懷、崇尚、學習英烈的浩然正氣和濃厚氛圍。

馬占山(1885-1950),又稱馬秀芳,祖籍河北豐潤,1885年生於吉林懷德。 1907年入奉軍第六騎兵旅,1929年被張學良任命為黑龍江省騎兵總指揮,1930年任黑河警備司令兼黑龍江省陸軍步兵第三旅旅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時任黑龍江省政府代主席兼軍事總指揮的馬占山,不滿蔣介石奉行的不抵抗政策,決心抵禦日本侵略者。他宣告:「倘有侵犯我疆土,及擾亂我治安者,不惜以全力除之,以屬我保衛地方之責。」日軍打算透過嫩江大橋,向北進犯當時的黑龍江省會齊齊哈爾,進而佔領全省。為防止敵軍通過大橋,馬占山讓駐軍燒毀嫩江大橋橋面並毀壞3個橋孔。日軍陰謀破產後,向嫩江大橋調兵遣將,並以修復江橋為藉口,多次挑釁。 11月4日,日軍在飛機、大砲和裝甲車掩護下,出動4,000多人,向嫩江大橋發動攻擊。中國守軍奮起還擊,江橋戰役正式打響。中國軍隊在嫩江大橋及其附近的大興地區,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拼殺。馬占山調兵遣將,親臨前線指揮,將士們同仇敵愾,在裝備落後、沒有防空和反坦克武器的不利情況下,擊退敵人的一次次進攻。這場戰鬥,日軍共損失兵力1000餘人,是「九一八」事變以來受到的首次重挫。中國軍隊也付出了沉重代價,傷亡慘重。

江橋抗戰,打響了武裝對抗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槍,得到全中國人民的高度讚揚與支持,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 馬占山將軍「為國家爭國格,為民族爭人格」的精神,奮起抵抗並重創入侵之敵的壯舉,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抗日運動的高漲。

1932年2月,日軍攻占哈爾濱後,馬占山曾投降日本,就任偽黑龍江省省長,後任偽滿洲國軍政部長。同年4月擺脫日軍監視,在黑河舉兵反正,通電繼續抗日,並揭露偽滿內幕,出任東北救國抗日聯軍總司令。後因遭日滿軍圍攻,退入蘇聯境內。 1933年繞道回國,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

1936年西安事變期間,馬占山贊同中共主張,在張學良、楊虎城提出的「八項主張」通電上率先簽字,並利用自己的聲望極力推動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全面抗戰爆發後,馬占山任東北挺進軍總司令,組成騎兵勁旅,鏖戰西北疆場,扼守黃河之濱,與日寇苦戰。 1940年,他再次出任黑龍江省政府主席,後來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抗戰勝利後,馬占山反對內戰,身居北平,表示病遲遲不赴東北就任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之職。 1948年平津戰役期間,他拖著病軀積極奔走,多方斡旋,與鄧寶珊將軍等人,力促傅作義及其部下接受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放北平的條件並宣布起義,為和平解放北平作出了重要貢獻。新中國成立後,馬占山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並以其親身經歷聯合原國民黨軍政人員撰文,呼籲赴台人員棄暗投明,共建新中國,為祖國統一竭盡全力。 1950年11月29日,馬占山病逝於北京,終年65歲。彌留之際,他給子女留下遺囑:「我親眼看見我中國在毛主席和共產黨之領導下,全國人民獲得解放,新民主主義已順利實行,人人安居樂業。我生平理想中之新型國家,已建設起來。 ,不可稍懈。

統戰嬗變

新聞自強

微訊號:tongzhanxinyu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