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貴君輕是誰提出的(最開始提出民貴君輕的人—孟子)

2022-12-16孟子

孟子,名柯,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城人,是魯國貴族的後裔。三歲時,父親過世,看著母親織布維持生計,所以沒落的貴族孟子的童年生活比較貧窮。

很多人了解孟子,都是透過那個金典的孟母三遷的故事中來了解的。孟子的家原本住在靠近墓地的山邊,孟母看見兒子非常喜歡模仿玩喪禮的遊戲,於是搬到了城裡。住在了市場的附近,孟子看到了商販們做生意,就又和人玩起了吆喝買賣、討價還價的遊戲,孟母想也不能讓孩子在這兒成長,便又搬到殺豬宰羊的屠宰場附近。結果孟母又學了屠宰豬羊。最後,孟母把家搬到學堂附近,孟子看見讀書人言行非常優雅,就開始主動學習詩書禮易,孟母一家這才定居了下來。

孟子的老師是孔子的孫子子思。孟子嚮往孔子週遊列國的經歷,仰慕孔子的學問,並認為自己是個聖人。孟子生活在戰國中期,戰爭讓他目睹了普通老輩子的悲慘命運,於是提出了「王道」理論,告誡統治者要善待自己的老百姓。

孟子先後遊說齊國、宋國、魯國、騰國、魏國等。西元前320年,魏國遭受齊、秦、楚三國的打擊,國勢危急。國君梁惠王希望重整國威,孟子聽說後趕往魏國。梁惠王跟孟子有非常精彩的對話。梁惠王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孟子打了比方:「有兩名士兵在前線敗下來,一個逃跑了五十步,另一個逃跑了一百步,逃跑了五十步的就訥笑一百步的。」孟子的意思是梁惠王跟其他國君一樣好戰,老百姓怎麼增加呢?孟子一再向梁惠王提出國家要施行仁政,發展生產,減免稅負,這樣慢慢的老百姓才會增加。

晚年的孟子回到家鄉教學,從事教育和著作,有《孟子》一書傳世。

孟子的一聲跟孔子真的是殊途同歸。他們都是小時貧困,少時好學,中年時期顛沛流離失所。都為了自己政治理想而奮鬥,結果都以失敗告終。最後老了,都是教書育人,最後著書,成為「聖人」。這就史上最有名的兩位儒學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