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類是誰提出的(孔子所說的「有教無類」到底想表達怎樣的思想,應該怎樣理解?)

2022-12-16孔子

孔子能成為後世學者眼中的至聖先師,與他的教育理念是分不開的,「有教無類」可以說就是孔子教育理念的重要內容。孔子的這句話也被收錄進了《論語.衛靈公篇》第三十八章流傳後世。其原文就是簡單的一句話,子曰:「有教無類。」

孔子

可以說孔子的這句話是流傳最廣的幾句話之一。但這句話的理解其實並不一致,目前比較普遍的解釋有兩種。

一種認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不論是貴族、平民,地位有差別,還是中原、夷狄,身分不同,人人都應該受到教育。本章的譯文就是,孔子說:「人人都要接受教育,不該分什麼類別」;

孔子

第二種則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論聰明的、愚笨的、孝順的、不肖的,透過教育可以消除這些差別,最終達到人人向善的結果,這就是有教則無類,簡稱「有教無類」。本章的譯文就是,孔子說:“通過教育可能消除人與人的差異(使人人向善)。”

孔子

朱熹對於本章的註釋是,「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氣習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則人皆可以復於善,而不當複論其類之惡矣。這種解釋是比較接近第二種解釋的。朱熹的這種解釋是比較契合他所處的時代要求的,儒家思想一統天下,對其它思想、學派極盡打壓之能事,所以才會認為只有透過君子的教化,使人向善才是正途。問題是何為善、何為惡,標準由誰來定,不能總儒家你一家說了算吧。

孔子

從孔子所處的時代看,西周時期,教育主要以貴族教育為主,平民是很難得到受教育的機會的,一方面與社會結構有關,另一方面與當時知識傳播的難度也是有關係的。到了孔子的時代,戰亂頻仍,禮崩樂壞,各國都開始大力培養人才,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更是提出了透過教化民眾,增加國力、維護統治穩定的治國方策,而且當時竹簡開始大範圍的使用,使知識傳播更加便捷。孔子在這種環境下提出“有教無類”,主要想表達的還是無論貴族還是平民,不論是華夏還是夷狄,都可以透過教育成才成德。這種解釋比較接近第一種解釋。而這種解釋應該更接近孔子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