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1862年9月11日生於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格林斯伯勒,1910年6月5日因肝硬化去世。他是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與契訶夫和莫泊桑並稱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他的作品有「美國生活的百科全書」之譽,其主要作品有《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讚美詩》《最後一片葉子》等。
歐亨利肖像
歐亨利的一生
歐亨利3歲時,母親就因結核病撒手人寰。同年,他同父親一起搬到祖母家居住,由祖母和姑姑撫養長大,後來,也正是他的姑姑啟發了他對文學的熱愛。
14歲,歐亨利從姑姑的私立學校畢業,進入高中讀書,但是一年之後就被迫輟學,到叔叔的藥房裡當了五年學徒。少年時的歐亨利是個小藝術家,他喜歡畫畫,而且頗具天分,一心想當畫家,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這個夢想一直沒能實現。
20歲那年,由於藥局繁重的活計,歐·亨利最終積勞成疾,一位醫生帶他到得克薩斯州的一個牧羊場休養身體,他一下就迷戀上了西部牧場的生活。在這裡,他幫忙牧羊、煮飯、照顧小孩兒,並從一些移民那裡學到了西班牙語和德語。兩年的牧場生活,使他接觸到一種粗獷豪放、清新自然、坦蕩純真、與東部都市截然不同的生活,也感受到了在西部開發過程中的各種人性和社會矛盾,這種趣味與矛盾成為了他後來小說創作的重要靈感來源。
22歲,歐亨利來到了奧斯汀(美國德州首府)。為了吃上一頓飽飯,他賣過唱、演過戲、抓過藥、繪過圖、做記者、當出納,幹過各色各類的行當,也遇見了各式各樣的人。他由此改變了志向,立志成為作家。
歐亨利及妻女
25歲,歐·亨利與阿索爾·埃斯蒂斯結婚。此後他試圖經營一份雜誌(《滾石》),結果以失敗告終。接著,他當起了記者和專欄作家。
34歲這年,就在歐·亨利任銀行出納員期間,厄運降臨了,由於銀行短缺了一筆現金,歐·亨利被指控盜用公款,被暫時關押,好在岳父將他保釋出獄。令人又好氣又好笑的是,本來歐·亨利的案情並不嚴重,但由於他在傳訊的前一天逃到了新奧爾良,然後又逃到了洪都拉斯,反而罪加一等。就在流亡國外的第二年,歐·亨利妻子患有結核病,他因此趕回了奧斯汀,隨即被捕,但很快又被岳父保釋出獄。他的妻子不久就去世了,他繼續躲到了國外。
最終,和警察玩了兩年躲貓貓以後,歐·亨利終於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在這段躲貓貓的日子裡,他早年間學的西班牙語幫了大忙,他在宏都拉斯寫出了長篇小說《白菜與國王》。
約30歲時的歐亨利
在獄中,歐亨利憑藉著一技之長,成功當上了監獄的藥劑師,同時為了供女兒上學,他開始認真寫作短篇小說。 37歲,他在監獄中寫作的、以「歐亨利」為筆名的《口哨大王迪克的聖誕襪》發表在《麥克盧爾》雜誌聖誕專號上。此後,他開始受到了讀者的注意。
39歲,服刑3年3個月後,歐亨利因在監獄表現良好而提前獲釋,得以在匹茲堡與女兒團聚。
40歲,歐亨利終於成為了職業作家,創作了上百篇優秀的短篇小說。此時的他移居紐約,名利雙收,時不時還會受到記者的訪問。可惜,歐亨利徹底「飄」了,他不僅揮霍無度,而且整日賭博酗酒,再加上寫作的勞累,和生活的無節制,使他本就不佳的健康狀況再次惡化,為他後來的肝硬化埋下了伏筆。
6年以後,他與第二任妻子離婚,儲蓄也所剩無幾,為了賺稿費,他不得不快速創作小說,這便導致了他作品的品質參差不齊。 46歲的歐亨利常常一週六天喝酒、賭博,第七天花一天來寫一篇短篇小說,再交給雜誌發表,他著名的短篇小說《最後一片葉子》就產生於這個時期。
晚年的歐亨利
48歲,歐亨利在寫作他一生中最後一篇短篇小說《夢》時病倒了,最後死於肝硬化。他的葬禮在紐約舉行,遺體葬於北卡羅來納州的阿什維爾。
歐亨利短篇小說選
歐亨利的一生可謂是著作頗豐,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兩卷本《歐·亨利小說選》和一卷本《歐·亨利短篇小說選》,頗受讀者歡迎,經常再版。
《歐亨利短篇小說選》封面圖
這本《歐亨利短篇小說選》收錄了《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讚美詩》《最後一片葉子》《二十年後》《紅酋長的贖金》等經典篇章,今天我們向大家介紹其中最有名的《最後一片葉子》。
《最後一片葉子》描寫的是華盛頓貧民窟的兩個年青的畫家蘇和瓊西同她們的鄰居貝爾曼之間發生的故事。瓊西在寒冷的十一月患上了嚴重的肺炎,病情日漸嚴重。身為畫家的她,將生命的希望寄託在窗外最後一片藤葉上,以為藤葉落下之時,就是她生命結束之時。於是,她慢慢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念。她的朋友蘇很傷心,便將瓊西的想法告訴了老畫家貝爾曼,貝爾曼是個脾氣火爆,愛取笑人、終日與酒為伴的人。畫了近四十年的畫,一事無成,每天都說要創作出一篇驚世之作,卻始終只是紙上談兵。但是他對這兩位年青的畫家卻是照顧有加,在聽到了此事後,大罵了一通,但仍是無計可施。
然而令人驚訝的事發生了:儘管屋外的風刮得那樣厲害,而鋸齒形的葉子邊緣已經枯萎發黃,但它仍然長在高高的藤枝上。瓊西看到最後一片葉子仍掛在樹上,葉子尚可經受得住這凜冽的寒風,為什麼不能?於是她重拾生的信念,頑強地活了下來。但故事並不是到此就結束了,真相才剛剛揭曉:原來那片葉子,是年過六旬的貝爾曼,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拼了命畫上的,因為著涼,他染上了肺炎,最終不幸過世。在老畫家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終於完成了一幅令人震撼的傑作。
泥潭中仰望星空
歐亨利的一生,有著濃厚的悲劇色彩,他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過著顛沛流離失所、窮困潦倒的生活。或許正是因為他和最底層的人民有著相同的悲劇,相同的嗜好,相同的無可奈何的掙扎和墮落,才會把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寫的如此真實動人。他懷著對「小人物」命運的深切同情,在底層人民的悲劇人生中發掘真善美,在不幸的靈魂中捕捉閃光之處,讓人性之花在夾縫中綻放。
他最可貴的地方在於,縱使生活於泥淖之中,也總是仰望星空。儘管眼前是無涯的苦難,心裡是無奈的頹喪,他的筆下卻盛開出了生生不息的希望。
歐亨利,就像《最後一片葉子》裡,那個罵罵咧咧的老畫家,永遠地停留在了那個寒冷的雨夜;同時,他又像那個身患肺炎的窮藝術家,終其一生靜靜地看著窗外,那片另一個自己畫上去的常青藤葉。
(撰稿人:馮亞)
歡迎轉發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