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被一步步從節制北方四鎮左都督這個重要的位置上調到廣東任巡撫之職,然後一貶再貶,戚繼光識趣地主動辭官還鄉登州。但是戚繼光好歹是病死在自家的床上的。
戚繼光
相較於那些叱吒風雲的大人物們,這個結局不算差。
戚繼光的結局是因為大靠山張居正的徹底倒台被清算所導致的。再看看張居正的下場,自己死後被掘墳鞭屍;長子被逼自殺;一家被困餓死幾十餘口。
張四維正是利用了萬曆對張居正的壓抑扭曲的不滿,實現了打擊政敵,全面搶班奪權的目的。而文官集團的視角下,北方四鎮有墾地,還有每年朝廷劃撥的巨額軍餉,誰知道他們是不是養寇自重?
戚繼光在左都督這個位置上,每年替張居正得孝敬多少銀子?所以這是個肥缺,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個位置豈有你戚繼光再坐之理?所以張居正不在了,作為張居正在軍隊裡的重要鐵桿戚繼光就應該哪來哪去。
但是他們忽略了一點,北方四鎮左都督雖然是肥缺,但是那是一個抓戰鬥力的位子。沒有兩把刷子,誰坐那個位子,就等於害了北方邊防。
然後搞笑的一幕便發生了,戚家軍之所以能打,因為戚家軍都是義烏兵。所以義烏這個地方注定成了悲劇。凡是義烏的男丁都被當作砲灰徵到各部隊。結果可想而知了,義烏到最後幾無男丁可徵。
戚繼光最淒慘的事情莫過於,有人居心叵測地對他進行的污衊和攻擊。
在辭官還鄉的歲月裡,戚繼光不斷受到來自於朝廷的攻擊與污衊。這讓他十分鬱悶,他曾多次向朝廷上書辯白。想戚繼光徵戰沙場數十年,現殺的敵寇十餘萬,身批數十創。如今的戚繼光應該和《集結號》裡的穀子地的心情是一樣的,兄弟們把血都潑在戰場上了,可是他們卻往你的耳朵裡塞大糞。
但是歷史給予了戚繼光最公正的評價。 《明神宗實錄》評價戚繼光為「儒將」!對於其功績做出了充分肯定,這就夠了!
而戚家軍的結局只能以無辜、悲壯來形容。
由於黨爭,為了掣肘熊廷弼,用袁應泰這個書呆子來經略遼東,結果袁應泰用「仁愛」之心治遼。在遼東擴大邊防,收編叛將、叛卒,來投即納,結果收了一大堆後金的間諜。此舉遭到守將童仲揆、尤世功等人的堅決反對。然並卵,袁應泰卻認為邊將不配合自己,不服從自己的命令。
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後金軍隊兵圍瀋陽,果然裡應外合,瀋陽淪陷。遼邊的深入防禦徹底瓦解。
袁應泰命人增援,結果「戚家軍」(此時已經不能叫戚家軍了,只能叫浙兵,但為了前後指代一致,炒米仍然叫他戚家軍)接到命令趕到瀋陽時,瀋陽已經淪陷了。 4千戚家軍逐步被2萬後金八旗鐵騎重重包圍。我們知道戚家軍再強大,他也只是步兵。此戰飛沙走石,昏天暗地。戚家軍最終包括戚繼光的姪子戚金在內4千餘人,無一生還。
因為袁應泰後來也舉火自焚死了,所以雖然做了錯事,但在大節上未虧。炒米也不好抱怨他什麼了。但是戚家軍卻徹底告別歷史舞台了。
而戚繼光在先前的33年前就已經死於登州家中。對於戚繼光而言,無疑是偉大的,他創建了一直軍隊,在他死後的33年裡仍然保持著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