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簡介個人資料(海浪花/戚繼光生平史話 胸懷宏願)

2023-01-14戚繼光

朝廷調戚繼光北上的初衷是「專督練邊兵」的。隆慶元年(1567)末,戚繼光懷著滿腔希望到達北京後,他將早已成竹在胸的御虜方略加以補充、細化、完善,立即向朝廷上《請兵破虜(四事)疏》,陳述他練兵備戰、對抗韃靼的具體方案。

他請求朝廷授予他便宜行事之權,讓他統率10萬大軍,並將這10萬大軍訓練成節制之師。然後在平原曠野之上,與敵人堂堂正正地廝殺格鬥,打幾個大仗,使敵人一敗塗地,心寒膽裂,再也不敢南下進犯。 10萬強兵練成之後,分散到九邊進行練兵,這樣九邊士兵都可以成為強兵;再用來訓練京營,京營的兵也可成為勁旅。用這樣的軍隊去徵伐韃靼,就可以無到不勝。這是鞏固北部邊防的上策。同時,有了這訓練有素的10萬強兵,「冗員可汰,冗餘可裁。移修邊牆之費以資供需,撤戍邊之兵以資訓練,而買馬之費可省,屯田之政可修,非直強兵亦以富國」。

如果10萬之數不可得,他請朝廷給兵5萬,經過訓練,也可抵擋韃靼,使其不敢南犯,亦可保邊境十數年安寧,這是中策。如果5萬也不行,就請給兵3萬,雖然不敢保證一定成功,但完善關塞,嚴密防守,敵人進犯時,也可以乘隙一擊。不過這是不得已的下策。如果“以臣言紕繆”,連3萬兵都不給,仍像以前那樣,領兵不超過萬人,那麼在韃靼來犯時,就無濟於事了。 「臣即不自愛,謂國威何惟」!

在《請兵破虜(四事)疏失》中,戚繼光認為,邊兵老弱不齊,久無訓練,憚虜畏敵。京營承平日久,竄身豪門,本業早廢,已非精銳。所以只有實行招募。但一般的招募多是無籍流民,管束不嚴則不可用,稍嚴即叫苦不迭,離隊逃跑。因此他想按照在浙江的做法,依靠地方官員,招募新兵加以訓練。他請求和兵部侍郎譚綸“不拘科甲與見任廢棄”,選擇領兵的將領和文官,選好後與他們殲血為盟,同心共濟募練新軍;他建議調久經戰鬥考驗的浙江舊部下烏台兵一萬,教以戰陣機宜,爭取半年內完成。並請各縣訪求本地豪傑義勇,預先加以撫卹;將訓練有素的浙江兵分赴各縣,同縣令一起募兵3000,即以縣令監軍,就地依法加以訓練,爭取一年之內練成;各地兵練成後調至近京地方進行合練。然後再用這支軍隊去訓練邊兵,九邊之兵都可成為精兵。再將京營兵置於這支勁旅之中,日夜習效,京營也就成了精兵。 「如或不效,臣甘欺罔之誅」。

戚繼光在《請兵破虜(四事)疏失》中,也對士兵的來源、糧餉的籌集、戰車兵器的製造、功罪賞罰等提出了具體建議。他著眼於整個邊防,主張以戰為主,戰守結合,實施積極防禦戰略,最好是能訓練10萬精兵,“遊兵擊敵”,主動出擊,徹底征服韃虜。即使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也「須駐重兵以當其長驅,而又乘邊牆以防其出沒,方為完策」。戚繼光提出的這一整套抗擊韃靼內犯的謀略,是他在帶山東民兵輪戍薊州時就開始思考的問題,是在對敵情、我情進行認真分析的基礎上,經過多年的醞釀提出來的,是他多年來帶兵打仗經驗的總結和發展,而這一謀略對北部邊防來講則是從練兵到戰法的重大變革。

壹點號海浪花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