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為我們譜寫了「宛宛類卿」的千差百錯,《如懿傳》則為我們勾勒了蘭因絮果的百轉千迴——相愛相惡,總有因果。如懿與弘曆少時情深,最後卻走到相看兩厭的地步。
愛是真的,不愛也是真的,如懿原型繼後烏拉那拉氏的一生,恰似柳絮,亦如浮萍,曾結髮為夫妻,最後斷發為祭,愛情的因果,誰也說不清楚。
一、冷眼相待,她是後宮不受寵的妃子
烏拉那拉氏的父親雖然不是朝廷重臣,但是烏拉那拉氏家族卻是實打實的名門望族:孝烈武皇后烏拉那拉·阿巴亥貴為“滿洲第二美女”,嫁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嫁雍帝愛新覺羅·胤禛。
烏拉那拉氏,自出生起便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一門兩皇后,已經為她日後的道路指明了方向——踏著兩個同宗皇后的路,成為大清國的皇后。
順理成章的,在孝敬憲皇后的請求下,雍正將烏拉那拉氏指婚給寶親王弘曆,可此時弘曆已有雍正欽點的嫡福晉富察氏,即使烏拉那拉氏貴為當朝皇后的姪女,卻只能委身側福晉。
烏拉那拉氏兩位皇后皆可稱之為賢後,有她們作為榜樣,烏拉那拉氏自從嫁進寶親王府便恪守本分,對嫡福晉富察氏也是畢恭畢敬。
相信此時,在烏拉那拉氏心裡便早已埋下當皇后的強烈心願,這也是她悲劇的根源。
乾隆二年,弘曆稱帝後,將富察氏冊立為皇后,同時將府內原有的側福晉高氏封為高貴妃,側福晉烏拉那拉氏封為嫻妃,格格蘇氏封為純妃-富察氏與弘曆情投意合,兩情相悅;高氏天生麗質,擅長歌舞,頗得弘歷寵愛;蘇氏隨富察氏一同入府,本身也頗有才華,又有富察氏做靠山,亦十分受寵;反觀烏拉那拉氏,只是一個順水人情,一個弘曆顧及孝敬憲皇后而不得不接受的側福晉。
富察氏與弘歷伉儷情深,她比不過;高氏婀娜多姿,舞姿輕盈,她比不過;蘇氏博才多學,鍾靈毓秀,她比不過。
嫻妃,“嫻”,純熟、文雅,烏拉那拉氏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地位尷尬的人物,乾隆對她毫無感情,卻又因著先皇雍正和孝敬憲皇后,而對烏拉那拉氏多了一份尊敬。
自知不得寵的烏拉那拉氏在宮中處處謹慎,時時隱忍,直到盡享盛寵的高貴妃突染惡疾,為了寬慰高氏,乾隆將她晉為皇貴妃,同時將純妃和嫻妃同時晉為貴妃,為高氏衝喜。
苦熬了十二年,本就出身高貴的烏拉那拉氏終於晉為貴妃,儘管這個頭銜是藉了高貴妃的光,儘管自己的情敵純妃也和自己一起晉為貴妃——對嫻貴妃而言,這貴妃的名號就像是一記耳光響亮地打在她的臉上。
緊接著,包括皇后富察氏在內的後宮多位妃子相繼生下皇子皇女,更有嘉妃金氏母憑子貴晉為貴妃。此時,烏拉那拉氏的尷尬地位再次顯露無遺──後宮列入妃位及以上的妃子中,只有她從未曾生育,她不受寵,這幾乎是人盡皆知的事情。
在冰冷無情的後宮,皇帝的寵愛是生存的唯一法寶,曾經幻想登上皇后之位的烏拉那拉氏,不知是否也曾幻想過帝後情深的佳話,最終卻在弘曆日復一日的冷漠中耗盡了僅存的點滴溫情。
二、移情別戀,皇帝的寵愛就是曇花一現
乾隆十三年,皇后富察氏於東巡途中崩逝,乾隆傷心欲絕,將富察氏追諢為孝賢純皇后-後位空懸,六宮不可一日無主,皇太后鈕鈷祿氏提醒乾隆,皇后未必是心愛之人,卻必須出身滿洲上三旗,具有相當的資歷和位份。
乾隆時期滿蒙聯姻,後宮妃子多為漢妃和蒙妃,屬滿洲上三旗的僅有烏拉那拉氏一人,且身為貴妃,儘管她從未得乾隆半分寵愛,但此時,家族的地位給了她最大的助力,烏拉那拉氏終於要實現她稱後的願望了。
可是,乾隆與富察氏鶼鰈情深,在乾隆心中,再也沒有第二個女人能取代後位,於他而言,立烏拉那拉氏為後,是對亡妻的不敬——因此,乾隆行緩兵之計,將烏拉那拉氏封為皇貴妃,位同副後,統領後宮大小事務。
在感情上,烏拉那拉氏徹底輸了,她輸給了一個已經死去的人,富察氏永遠成為乾隆帝畢生難忘的白月光--一個死去的人,又要拿什麼和她爭和她鬥呢?
皇后之位空缺了兩年後,乾隆帝終於意識到,烏拉那拉氏不如富察氏的根本原因,是自己太愛富察氏,這對烏拉那拉氏是不公平的。
可,除了富察氏,似乎任何人都沒辦法進入乾隆帝的內心。
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乾隆帝先去了一趟長春宮,向富察皇后表達了歉意,隨後,他將烏拉那拉氏晉封為皇后,也許是為了彌補這些年對烏拉那拉氏的過錯,也許是乾隆帝想用烏拉那拉氏來沖淡自己對富察的思念,也許是乾隆擔心皇位沒有嫡長子繼承,他開始專注於培養與繼後烏拉那拉氏的感情。
可烏拉那拉氏的皇后之位,沒有感情,只有冰冷的政治博弈,而她注定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犧牲品罷了。
三、怒而斷發,觸怒聖顏帝後終反目成仇
乾隆十七年,烏拉那拉氏生皇十二子永璂,後來生下皇五女和皇十三子。
三年連生三子,烏拉那拉氏以為自己終於熬出了頭,可是最強勁的敵人才剛出現。
當繼後烏拉那拉氏身懷六甲時,令妃魏佳氏已經悄無聲息地開始了她奪寵的計劃,她一共為乾隆生下了六個孩子,寵冠六宮,獨得恩寵,直到令妃去世。
帝王的寵愛宛如曇花一現,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乾隆帝對先皇后太過情深,富察氏始終是橫在乾隆和那拉皇后之間的一道鴻溝,加之乾隆偏愛溫柔嫻熟的女子,而烏拉那拉氏的女子,從骨子裡帶出來執拗剛烈的性格。
在魏佳氏得寵的這數十年間,她先後生下四男二女,位份也是一路晉升,按說後宮只有後位空懸之時才會設立皇貴妃之位,而令妃魏佳氏卻被立為皇貴妃,直逼皇后之位。
那拉皇后雖然外表賢順,內心卻很剛烈,雖然失寵多年,卻始終有一股剛毅的氣勁,乾隆帝對她的輕蔑冷漠,都積攢在了心裡,在乾隆三十年,終於蓄滿了力,「砰」得一聲炸開了。
「三十年,從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後剪髮,上益不懌,令後先還京師。”
乾隆三十年,乾隆第四次南巡,烏拉那拉氏和魏佳氏隨行,行至杭州,乾隆下旨,言皇后突發瘋病,命額驛將她提前護送回京,並且幽閉於後宮。
對於這次變故,官方給出的明確答案只有那拉皇后當著乾隆帝的面自行剪斷了頭髮。在滿洲習俗中,只有家中大喪,女子才會剪發,那拉皇后此舉無疑是在詛咒皇帝和皇太后,因此乾隆帝才大為震怒,說她簡直是發了瘋。
對於那拉皇后斷發的原因,乾隆諱莫如深,官方也沒有明確記載,只有坊間傳說和野史記載中影影綽綽的猜測——乾隆帝流連煙火之地,更想將一煙火女子封妃帶回京城,那拉皇后竭力勸諫,引得聖顏不悅,雙方爭執不下,那拉皇后怒而斷發。
與其說烏拉那拉氏衝動之下斷發,倒不如說是積蓄已久的情緒終於爆發,幾十年的隱忍謹慎,幾十年的冷言冷語,幾十年的虛情假意,都在這次南巡之中徹底爆發了。
南巡後,乾隆回宮,雖未曾對外宣布廢後,但是他螢奪了烏拉那拉氏所有權力,除了兩個貼身宮女,其他宮人全部遣散,這是只有常在品級才有的待遇。
一年後,那拉皇后在冷宮鬱鬱而終,她崩逝的消息傳到了正在木蘭獵場圍獵的干隆帝那裡,乾隆淡然,後下旨:
「朕調理經年,今始痊癒,若親臨喪次,觸景增悲,非攝養所宜。”
以此為由,乾隆甚至沒有參加繼後的葬禮,一切事宜交由官員處理後,乾隆依舊不滿足,下令將繼後葬於純惠皇貴妃的墓穴之中。
烏拉那拉氏,帶著她的皇后名號,與純惠皇貴妃葬於一處——既沒有自己的地宮,也沒有與皇帝合葬,沒有神位,沒有諡號,就像是純惠皇貴妃的婢女一般,她的出殯規模甚至比不上一個普通的妃子,整個葬禮僅花費了207兩。
伴君如伴虎,烏拉那拉氏這一生,先是成為烏拉那拉氏家族的棋子,後又成為皇太后鈕祜祿氏的工具,自她14歲嫁給弘曆,到49歲離世,這本該攜手並肩的30多年,烏拉那拉氏得到的,始終只有乾隆帝礙於顏面而施捨的些許封賞。
可烏拉那拉氏要的是這些嗎?丈夫的冷漠就像一根針扎得她生疼,對前妻的念念不忘同樣讓她如鯢在喉,這種日復一日的冷暴力遲早會將人逼瘋,烏拉那拉氏也不例外。
斷發,哪裡是衝動之舉,分明是她對皇權、對愛情、對婚姻的厭惡和失望,是她積攢了幾十年的爆發,從少年夫妻到相看兩厭,在烏拉那拉氏斷發那一刻,她終於明白了,不是她輸了,而是她自始至終,就沒有參與這場愛情遊戲的資格。
人人都說,她與弘曆是蘭因絮果,只有她自己知道,他們之間,從來就不應該有什麼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