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傑出的演員直到30歲才開始接觸表演,對他來說,表演似乎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像是他在單調生活中的救贖。
除了演戲之外,譚凱最忙碌的時候就是頻繁往返北京和青島兩地。
然而,自2012年起,他逐漸減少了工作量,專心陪伴母親在青島。
本應是兒女團聚的喜事,但譚凱的母親卻心懷無盡的憂愁。
譚凱從小父母離異,母親獨自帶著他和妹妹艱難度日。
在灰暗的童年裡,譚凱唯一的樂趣就是跟著木匠外公學習雕刻技藝。
為了取悅他,外公常常會為兄妹倆雕刻一些小動物,讓他們玩得開心。
在外公的影響下,譚凱逐漸對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讀小學時,其他孩子都喜歡音樂、體育,只有譚凱喜歡一個人在角落畫畫。
在美術課上,譚凱的畫作經常被老師拿到講台上點評,這種鼓勵使他對繪畫產生了更大的興趣。
母親得知後,用自己為數不多的存款為他報名了課外興趣班。
儘管當時生活十分艱難,但她仍希望能培養出一個有才華的孩子。
譚凱非常努力,幾乎所有的課餘時間都花在了繪畫上。
高考那年,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藝術類專業,並以專業第一的成績考入了中央戲劇學院舞美系。
在了解母親辛苦養家的情況後,譚凱四處找兼職工作。
平面設計、舞台設計和跨專業的室內設計等各種工作他都兼顧,目的是為了多賺一些補貼家用。
每次拿到薪水後,他總會第一時間給家裡打電話,剩下的錢用來支付生活費,有時還會請同宿舍的好友一起去大吃一頓。
早在高中時,譚凱就深知母親的辛勤與不易,所以放學後他常常一個人去火車站,在門口擺個小攤,給過往的路人畫素描肖像,每張五塊錢。
儘管當時車站人來人往,很少人會停下來欣賞他的小畫攤,但偶爾收入還是相當可觀的。
有時候遇到熟人,譚凱故意低著頭,怕被認出來。
他害怕同儕嘲笑他的家境,多年後才意識到當初踏實穩重的自己簡直帥得不要太過分。
他這樣零零散散地存了一些錢,足以支付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
當譚凱的母親苦惱地表示無法支付兒子藝術學校的學費時,譚凱早已為此做好了準備。
那一刻,譚凱的母親內心充滿了愧疚,同時也慶幸能送孩子去北京讀書。
周圍人對譚凱的評價大都非常高,他不但長得英俊,專業能力也很強,為人十分慷慨。
人們普遍認為只要在北上廣深立足,下半輩子就無憂了。
對於從小城市走出來的譚凱來說,他也渴望在一線城市取得成功。
因此,畢業後他選擇留在北京謀生,並憑藉著先前兼職時累積的客戶關係很快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
剛畢業就能進入《北京青年報》,五年內迅速晉升為總監。
譚凱的能力無疑非常強大,短短五年時間裡,他從一個貧窮的畢業生逆襲成為年薪百萬的職場精英。
幾乎每個同學都羨慕他能夠找到這麼好的工作,但譚凱自己也不這麼認為。
不規律的作息和生活方式讓他感到身體逐漸疲憊,每天重複的社交應酬、吃喝使譚凱的體重從140斤飆升至180斤。
儘管金錢已經賺到手了,但隨之而來的健康問題對譚凱來說是極其困擾的,他開始意識到這份高薪工作給自己帶來的危害無疑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