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譚震林誕辰120週年譚震林簡介」(譚震林一生所擔任的職務)

2022-11-25譚震林

文/王樹人

譚震林

1902年4月24日,譚震林出生於湖南省攸縣城關鎮一個普通工人家庭,譚震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其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歲月中,為發展、壯大革命武裝力量,為創建革命根據地,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勝利,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進行了不倦的鬥爭,建立了卓越的功勳。 2022年4月24日是譚震林誕辰120週年。現把譚震林一生所擔任的職務概論如下,權當紀念之。

跟隨毛澤東上井岡山前後擔任的職務

譚震林,本名譚喜起,1911年9歲時開始讀私塾。 12歲進入攸縣「太成堂」古書鋪當學徒,後進入茶陵縣「徐文元」書店學習手藝,並廣泛閱讀了進步書籍,從而接受了革命思想。 1925年冬,譚喜起在當地結識了一位共產黨員後,開始參加革命活動。 1926年10月12日,譚喜起在加入中國共產黨時本欲改名「譚虎」以明志,但他的入黨介紹人之一餘來(中共攸縣黨支部書記。1927年6月22日被捕後被殺害,年僅22歲)覺得欠妥,即言:“雲從龍,風從虎,虎嘯生風撼山林”,以為“震林”好。譚喜起一聽十分高興,就立刻決定改名譚震林。譚震林後擔任攸縣工人糾察隊隊長、縣總工會宣傳幹事、縣黨部工農運動特派員。他組織發動家鄉人民支援北伐,並進行農民運動。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消息傳到攸縣後,他發動縣城萬人遊行示威。 「馬日事變」後,由於反動派下令通緝,譚震林奔走長沙、武漢仍無法找到黨組織,被迫回攸縣進行地下革命活動。

1927年11月18日,毛澤東指示工農革命軍第1團第1營打進茶陵縣城,譚震林在1營黨代表宛希先(1930年2月24日不幸犧牲於永新縣大垮,年僅24歲)指導下,恢復了茶陵縣總工會並被選為茶陵縣總工會主席。 11月28日,湘贛邊界的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成立,譚震林當選政府主席,成為中共歷史上第一位縣級政府領導人,享年25歲。在工農兵政府領導下,茶陵縣掀起了加入農會,打土豪分田地的高潮,全縣建立了八個區政權。同年12月,譚震林任中共茶陵縣委書記,並率工人糾察隊和赤衛隊到湖口,協助宛希先揭露了陳浩(時任工農革命軍第1師第1團團長。1927年12月29日,工農革命軍在寧岡縣礱市召開大會,毛澤東列舉了陳浩等人叛變投敵的罪行,下令處決了叛徒陳浩)等人投敵叛變的陰謀,跟隨毛澤東上井岡山。

1928年1月,譚震林任遂川縣遊擊大隊黨代表。 5月,譚震林在中共湘贛邊界一大上被選為特委會委員。 5月下旬,湘贛邊界工農兵蘇維埃政府在寧岡茅坪倉邊村成立,譚震林任土地部部長。 6月,譚震林兼任永新縣小江區區委書記。 7月,兼任永新縣城區黨委書記。 9月,代理中共湘贛邊界特委書記。 10月,在中共湘贛邊界二大上,譚震林當選為特委書記。 11月6日,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重新組織了以毛澤東、朱德、譚震林、宋喬生、毛科文5人組成的前敵委員會,譚震林擔任組織部部長。

譚震林

◆譚震林

1929年1月,紅4軍前委組成工農革命運動委員會,譚震林擔任主任。同月,毛澤東、朱德率紅4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向贛南、閩西出擊。根據前委決定,譚震林帶領前委工農革命運動委員會隨部隊一起行動。 3月,譚震林任紅4軍第2縱隊黨代表。 6月10日,紅4軍到連城新泉休息。在新泉,閩西地方紅軍和遊擊隊、赤衛隊合編為紅4軍第4縱隊,譚震林任中共紅4軍第4縱隊委員會書記兼政治部主任。 7月22日至29日,中共閩西特委第一次代表大會在福建上杭蛟洋召開,紅4軍指派毛澤東、譚震林等出席大會,譚震林成為十五位特委委員之一,並任特委下屬的軍委會委員。 12月28日至29日,紅4軍在福建省龍岩市上杭縣古田召開第九次黨的代表大會。會議選出毛澤東、朱德、陳毅​​、林彪、譚震林等11人為前敵委員會委員,楊岳彬等3人為候補委員。毛澤東重新當選為書記。

1930年2月,紅4軍和紅5軍、紅6軍及閩西、湘贛邊區特委聯合,統一成立總前委,毛澤東任總前委書記,譚震林等任總前委委員。 5月,閩西紅軍學校在龍岩成立,譚震林任校長,為培養軍政幹部,壯大革命武裝,提高紅軍軍政素質,作出了主要貢獻。 6月,中共閩西特委根據中央指示,將成立不久的紅9軍改稱為紅12軍。 7月,紅12軍編入紅1軍團。軍長伍中豪(1930年10月初犧牲,年僅25歲),政委譚震林。 8月,譚震林被選為中共紅一方面軍前敵委員會委員。譚震林在毛澤東的領導下,為創建和鞏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做出了重大貢獻。譚震林在任紅12軍政委期間,曾用「梅城」這一別名。譚震林的出生地湖南省攸縣城關鎮曾一度稱「梅城城鎮」。

1931年10月,紅12軍在第34、35師分別編入紅3、紅4軍後,譚震林率第36師進入長汀。 12月,與新12軍會師。兩軍合編,仍稱紅12軍。閩西新12軍改稱第34師。羅炳輝任軍長,譚震林任政委(後兼第34師政委)。 11月7日,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葉坪召開,譚震林當選中華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11月25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革軍委)在江西瑞金葉坪宣告成立時,朱德、彭德懷、王作祥、譚震林、周恩來、毛澤東、徐向前等15人當選為委員。朱德為中革軍委主席,王作物祥、彭德懷為副主席。

譚震林

◆江西瑞金葉坪村舉行的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32年2月1日,根據中革軍委命令,閩西蘇維埃政府軍事部(1930年10月成立)改稱閩西軍區,羅炳輝任總指揮,譚震林任政委。譚震林積極組建部隊,為主力紅軍輸送了大批武裝部隊。 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農兵大會在汀州召開,譚震林被選為福建工農民主政府執行委員會委員兼軍事部部長。

1933年1月30日,中革軍委下令將閩西軍區改稱福建軍區(亦稱福建總指揮部)。劉疇西(後曾任紅10軍團軍團長等職。1935年1月,在懷玉山區被國民黨重兵包圍被俘,8月6日在南昌與方志敏烈士一同英勇就義,年僅38歲)任軍區總指揮,譚震林任政委(後還任軍區司令)。 2月後,王明路線錯誤地進行所謂反「羅明路線」時,譚震林受到無情打擊,被撤銷職務,調往瑞金任國家政治保衛局紅軍科科長。 1934年初任國家保衛局紅軍工作部部長。 10月,中央主力紅軍長徵前夕,黨中央決定在中央革命根據地設立中共中央江西分局,譚震林為江西分局組成成員。

1935年,閩西地區黨、政、軍召開代表會議,成立了閩西南軍政委員會,譚震林當選軍事部部長。 1936年1月1日,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召開第二次會議,譚震林被增補為軍政委員會副主席。 1937年7月,依中央指示,撤銷閩西南軍政委員會,成立中共閩贛邊省委,譚震林任軍事部部長。他和張鼎丞(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最高人民檢察院院長等職)、鄧子恢(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國務院副總理等職)一起,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依靠群眾堅持了三年艱苦卓絕的遊擊戰爭,在閩西勝利地抗擊了國民黨反動軍隊的反复“清剿”,保持了有十萬人口的革命根據地,保衛了土地革命的成果,使武夷山上紅旗不倒。譚震林與張鼎丞、鄧子恢等堅持南方三年遊擊戰爭期間,曾化名卓林。

在新四軍工作戰鬥期間擔任的職務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後,根據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當局的協議,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八省境內十五塊遊擊區(廣東省瓊崖地區除外)堅持遊擊戰爭的中國工農紅軍和遊擊隊於10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湖北漢口成立。 1938年1月6日,新四軍軍部移駐江西南昌。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新四軍下轄四個支隊,其中第2支隊由閩西、閩贛邊、閩粵邊及浙南等地紅軍及遊擊隊編成,張鼎丞任司令員,譚震林任副司令(後粟裕),轄第3、第4團。 3月,第2支隊開往皖南抗日前線。抵達皖南之後,譚震林調往第3支隊任副司令、政委。他堅決執行黨中央放手發動群眾、獨立自主地開展遊擊戰爭的方針,在皖南前線帶領部隊同日本侵略軍浴血奮戰,是皖南抗日根據地的創建者之一。 1939年6月,譚震林與新四軍戰地服務團的葛慧敏喜結連理。

譚震林

◆1939年6月,譚震林在繁昌赤沙中分村的結婚照。

1940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南方局與新四軍軍部正式決定,調譚震林去“加強東路工作”,譚震林當天傍晚從涇縣雲嶺出發。行程中化名「林俊」。 隨行人員也都用了化名。他們打扮成國民黨三戰區軍人,林俊的身份是“上校銜”的“三戰區參謀主任”, 共走了18天到達水西村新四軍江南指揮部。 4月,譚震林從水西村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出發,前往「路東」。行前借用延陵鎮一家綢布店老闆“李明”的名字打了“良民證”,完全是一副“大老闆”氣派,帶領隨員由水路到常州中轉。為了確保安全,譚震林等一行7人到常州後分住可靠的交通點及「關係戶」家裡。譚震林即以「大客商」身份,住進萃昌豆行,並出了高價,打通關係,從日軍機關填發通行證的人手裡辦理了「豆行老闆」的「通行證」。 「譚老闆」的雅號就是自此開始的,在黨內軍內傳誦至今。 5月,譚震林進入江蘇東路地區主持當地黨、政、軍工作,任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司令兼政委。同年年底,東路地區各級黨委、脫產的常備隊和不脫產的自衛隊等人民武裝、各種抗日群眾組織相繼建立,東路地區抗戰工作進入鼎盛時期。

譚震林

◆1939年夏,譚震林(右一)與陳毅、曾山、李步新在新四軍皖南軍部合影。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中央軍委重建新四軍軍部,新四軍第6師是新四軍軍部在江北重建後統一改編的七個主力師之一,該師是由蘇南的江南指揮部所屬部隊及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等部隊改編的。第6師組成初約8,000餘人,下轄第16、第18兩個主力旅,及江南東路、江南西路兩個保安司令部。第6師長和政委由譚震林擔任,並兼任蘇南區黨委書記,在蘇南成功地擔負了堅持遊擊戰爭,保衛抗日革命根據地,阻止反共軍隊北渡長江的重任。同年夏,譚震林率部主動出擊敵人80餘次,粉碎日寇瘋狂進攻;同年初冬,譚震林親自深入江都、高郵、寶應等地區,領導開拓新區。所部16旅遭偷襲後,請求回蘇南,譚震林兼任16旅旅長,總結經驗,整頓部隊,同敵人展開頑強戰鬥,保護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

1943年1月,譚震林任新四軍第2師政委兼淮南區黨委書記。 2月,淮南軍區成立,第2師師部兼軍區機關,張雲逸兼任司令員(後羅炳輝兼),譚震林任政委,領導了淮南抗日根據地的鬥爭。 1944年,譚震林率部解放淮安、寶應以東廣大地區,取得了佔雞崗反頑戰鬥的勝利,扭轉了淮南地區抗日被動局面。 1945年6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上,譚震林當選為中央委員。

1945年1月,粟裕率領新四軍第1師第3旅3個團及300多名地方黨政幹部由蘇中、淮南南下抵達浙西長興縣,與第1師第16旅會師,兩部組成新四軍蘇浙軍區。粟裕任司令員,譚震林任政委(未到職,由粟裕代理)。同年10月,在淮安(今楚州區)成立了中共中央華中分局。 11月,在清江市(今清浦區境)成立了華中地區行政機構、蘇皖邊區政府;12月,又成立華中軍區,不久又成立了野戰軍。下屬有8個地委、8個專署和8個軍分區,華中野戰軍為4個縱隊。中共中央華中分局書記為鄧子恢,副書記為譚震林。華中軍區司令為張鼎丞、政委為鄧子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為譚震林。華中野戰軍司令為粟裕,政委譚震林。華中分局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遵照中央的指示,為爭取和平民主發展,準備自衛戰爭,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從思想上、軍事上、物質上作了充分準備。 1946年6月,蔣介石悍然發動全面內戰,譚震林和粟裕一道指揮新四軍華中野戰軍,在中央的戰略計劃指導下,發起了蘇中戰役,從淮安到蘇中前線,先後40多天共打了七個大勝仗,這就是有名的蘇中“七戰七捷”,在解放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解放戰爭時期所擔任的職務

1947年1月21日,新四軍兼山東軍區機關及所屬部隊,改為華東軍區及華東野戰軍,新四軍番號取消。 2月1日,遵照中央軍委命令,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合併,成立華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兼政委及前委書記,粟裕任副司令員,譚震林任副政委。同年8月,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後,華東野戰軍以第2、第7、第9縱隊和第13縱隊組成內線兵團(又稱東線兵團、東兵團),由許世友任司令員、譚震林兼任政委,指揮執行山東內線作戰,與華東野戰軍外線作戰兵團相配合,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山東革命根據地的進攻。 9月22日,內線兵團改稱華東野戰兵團(受中共中央華東局直接領導),仍由許世友任司令員、譚震林兼任政委,因此又被稱為「許譚兵團」。

1948年1月9日,根據中央指示精神,華東野戰兵團在掖縣大台頭村召開幹部會議,確定在全軍開展新式整軍運動。 2月底,完成整軍任務,遵照中央軍委命令,華東野戰兵團改稱為山東兵團,轄第7、第9、第13縱隊及渤海縱隊,擔負山東戰場的作戰任務。許世友為司令員,譚震林兼任政委。同年9月,根據中央軍委、華野前委的指示,譚震林同粟裕、許世友、王建安等一道,統一指揮東、西兩個集團部隊攻打濟南。譚震林在動員會上喊出了「打下濟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號,勝利地進行了濟南戰役,活捉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兼省保安司令王耀武,殲滅國民黨軍十多萬人(含起義的兩萬人)。濟南解放後,譚震林曾任濟南特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

譚震林

◆1948年12月17日,五人淮海戰役總前委在華野指揮部蔡凹村第一次開會,左起: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 11月16日,根據毛澤東的提議,成立了黨的領導機構-中共中央淮海戰役總前敵委員會。淮海戰役總前敵委員會由五人組成,他們分別是劉伯承(時任中原野戰軍司令員);陳毅(時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中原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中原局副書記);鄧小平(時任中原野戰軍政委、中原局書記);粟裕(時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委);譚震林(時任華東野戰軍副政委兼山東兵團政委)。由鄧小平擔任書記、常委,由劉伯承和陳毅擔任常委,由粟裕和譚震林擔任委員。譚震林後與山東兵團副司令王建安(司令員許世友因病休養)一起指揮山東兵團3個縱隊會同兄弟部隊圍殲了國民黨軍黃百韜兵團。

1949年1月15日,中央軍委下達了《關於野戰軍番號改按序數排列的決定》後,原華東野戰軍改編為第三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兼第二副政委,譚震林任第一副政委。 4月20日,兼任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政委的譚震林,率部從蕪湖強渡長江,解放了皖浙贛的廣大地區。 5月3日,譚震林率部進駐杭州後,將主要精力轉移到領導地方的黨政工作上,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浙江省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浙江省軍區政委。

新中國成立後擔任的職務

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夏,譚震林調任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三書記、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兼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土改委員會主任、工業企業工作委員會主任。 10月,譚震林兼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江蘇省人民政府主席(至1955年2月)。 1953年,譚震林又兼任治淮委員會主任。在這個時期,譚震林為新解放區的清匪反霸、土改鎮反、恢復和發展工農業生產、治理淮河、農業和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做了大量工作。

譚震林

◆1953年,治淮委員會主任譚震林在佛子嶺水庫建設工地視察。

1954年12月,譚震林奉調進京,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兼中央書記處第二辦公室主任。 12月21日至25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 12月25日在大會上,譚震林當選為常務委員。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在大會上,譚震林當選為中央委員。 9月28日,在八屆一中全會上,譚震林當選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後分管農村工作)。

1958年5月25日,中共八屆五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在會上,譚震林被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6月,譚震林被任命為中央財經小組副組長。

1959年4月18日至28日,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在大會上,譚震林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 1962年,譚震林兼任農林辦公室主任。在這段時間裡,譚震林懷著滿腔熱情,為探索我國農業的發展道路,發展社會主義事業,傾注了全部力量。

譚震林

◆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譚震林在第一拖拉機製造廠落成典禮上剪綵。

1964年12月21日至1965年1月4日,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在大會上,譚震林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由於不滿「文化大革命」中將一批批老幹部打倒,在1967年2月16日懷仁堂中央政治局碰頭會上,譚震林帶頭和李富春、李先念、葉劍英、陳毅等老同志一起“大鬧懷仁堂”,同“中央文革小組”的陳伯達、江青、康生、張春橋等一夥人進行了英勇的鬥爭。接著,譚震林被打成“二月逆流的黑幹將”“大叛徒”,被批判揪鬥長達兩年半之久。 1969年9月又被密密押送廣西桂林。

1973年3月,譚震林從桂林返回北京以後,當時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遵照毛澤東的指示和周恩來的安排,派人看望了他,對他和他的家人重新作了安置,並宣布恢復他原來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生活待遇。 8月24日至2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在大會上,譚震林當選為中央委員。

1975年1月13日至17日,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在大會上,譚震林被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譚震林

◆上世紀80年代,譚震林在北京家中。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在大會上,譚震林當選為中央委員。

1978年2月26日至3月5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在大會上,譚震林被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在大會上,譚震林因年老體弱,退居第二線,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並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

1983年9月30日,譚震林在北京病逝,享年81歲。

本文為《黨史博採》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持: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