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人。王守仁是明朝心學集大成者,明代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可歸結為:開啟,完善,王陽明集大成。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的直接源頭是陳獻章與湛若水的””,陽明心學和與陳獻章的學說堪相一致,已是學界的共識。他除卻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位軍事家,教育家。他的一生到底有多厲害呢?
在思想上,龍場是他的命運的聖地。龍場在明朝是個荒無人煙的地方,然而這也為王陽明的悟道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因為沒有人打擾他。在這裡,王陽明每天都不斷地思索,不斷地思考,既然說朱熹的方法自己不認同,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思想才是正確的呢?存天理,去人欲。人欲在心中那麼天理在何處?
每天他在那邊不斷地想,但是就是苦苦沒有結果,終於在一個晚上,萬籟俱寂,一念天堂。所有的史書都這樣記錄這一刻──頓悟,他苦苦尋找了19年的天理終於在那一刻找到。隨心而動,隨意而行。萬法自然便是聖賢之道,原來天理和人欲也在人們自己的心中。由此中國文明史的一門偉大哲學——心學,就此誕生。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這些人被稱為陽明學派。
在軍事上,從明洪武四年(1371年)到天啟六年(1626年),大藤峽地區的苗民起義此起彼伏,前赴後繼,持續了兩百多年。當年王守仁來到大藤峽地區的時候採用剿撫並用的策略,一方面只殺首惡,另一方面也嚴懲貪官污吏,所以當地苗民都把王守仁奉為聖人。王陽明的策略非常有效,他在位時期大藤峽叛亂停止,不過他走了以後叛亂再起,當地人民也為他立祠立廟香火供奉。
在教育上,王守仁於54歲時,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並在天泉橋留心學四句教法: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因而,王守仁一生可謂是非常厲害了,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兩方面都臻於極致的卻廖若晨星,畢竟一個既擁有清醒和理智,同時又有大學問,並且心性堅韌,堅持固執的人,總是在某些方面會比常人更出色一些,更能得到世人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