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恭簡介(三晉名人-尉遲恭)

2022-11-23尉遲恭

隋末唐初名將

尉遲恭

尉遲恭

鄂國忠武公尉遲恭(585年-658年12月26日),字敬德,朔州平魯下木角人。唐朝名將,官至右武候大將軍,封鄂國公,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遲恭純樸忠厚,勇武善戰,一生戎馬倥傯,徵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玄武門之變時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晚年謝賓客不與通,於顯慶三年(658年)去世,唐高宗為其廢朝三日,冊贈司徒、併州都督,諡號“忠武”,陪葬昭陵。

尉遲恭後世尊為民間驅鬼避邪、祈福求安的門神。傳說其面如黑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尉遲恭(胡敬德)與秦叔寶(秦瓊)是「門神」的原型。

生平簡介

尉遲恭年少時以打鐵為業,隋煬帝大業末,尉遲恭從軍於高陽,以武勇稱,累授朝散大夫。大業十三年(西元617年),劉武週起兵,收尉遲恭為偏將,與宋金剛南侵,陷晉、澮二州。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世民徵討劉武週,尉遲恭與尋相舉城投降。李世民大悅,賜以曲宴,引為右一府統合。

玄武門之變,尉遲恭助李世民奪取帝位,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尉遲敬德封為吳國公,拜為右武侯大將軍,食實封一千三百戶。

尉遲恭性情憨直,頗以功自負,與朝廷宰相不和,後出為襄州都督,遷同州刺史。貞觀十一年(西元637年),唐太宗分封功臣官爵,可以世襲刺史。冊拜尉遲敬德為宣州刺史,改封為鄂國公。後歷任鄜州(治洛交,今陝西富縣)都督夏(治岩綠,今陝西靖邊東北白城子)都督。貞觀十七年(西元643年)二月,尉遲恭請求回家養老。二十五日,朝廷任命尉遲恭為開府儀同三司,五天一上朝。

顯慶三年(西元658年),尉遲恭在家中過世,享年七十四歲。唐高宗李治為此廢朝三日,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員都去參加弔唁。同時冊贈尉遲恭為司徒、並州都督,諫柄“忠武”,賜東園祕器。給班劍、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唐太宗陵園,在今陝西禮泉縣東北方)。

尉遲恭

尉遲恭作為唐初大將,自歸附李世民後,憑藉高超的武藝,多次冒險救李世民於危難之中,立下不世之功。尤其在玄武門事變中,不但殺死李元吉,救了李世民之命,還請高祖下令,令諸軍皆屬李世民指揮,內外遂定,可謂力挽狂瀾。尉遲恭同時還有遠見的卓識,如玄武門事變後,對太子的黨羽主張釋而不殺,這一舉措迅速緩和了內部矛盾,同時也為李世民保留了魏徵那樣的大批棟樑之材。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這樣說:沒有尉遲恭,也就沒有李世民,也就沒有後來的大唐盛世。在性格上,尉遲恭純樸忠厚,自歸李世民之後,從無二心,為其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在拒絕娶公主一事上,更顯示出高貴的品質。正因如此,後人才將他做為門神,畫圖流傳至今。雖說居功自負是尉遲恭的不足之處,但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他了他的的純樸,做事毫無心機。

尉遲恭

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人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皆真人大小,尉遲恭名列其中,位於第七名;建中三年( 782年),禮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唐右武候大將軍鄂國公尉遲敬德」;及至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尉遲恭。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尉遲恭亦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