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簡介(如何評價漢代大將軍衛青?)

2022-11-19衛青

衛青

衛青像

衛青一生共與匈奴交戰七次,均取得了勝利,斬敵五萬餘人,可謂聲名顯赫。

元封五年(西元前106年),衛青去世。漢武帝為紀念他,在茂陵東北方建造了一座陰山形狀的墓塚,將其安葬於此。

居功不自傲

縱觀衛青一生,卓越的軍事才華是他能達成的重要因素,但居功不自傲,對待功名利祿的坦然與豁達亦不可忽視。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中有一段關於衛青初入甘泉宮的記載,講述的是他在平陽侯府做騎奴時的故事。一次,衛青隨人來到甘泉宮,遇到一名囚徒。

這名囚徒看到衛青儀表不凡,不禁感慨道:「這是貴人之相啊,別看你現在很窮苦,將來一定能飛黃騰達,官至封侯。」衛青聽了囚徒之言,笑道:「我只是一個人奴之子,身份卑賤,若能夠免受責罵與鞭撻,就已經很幸運了,又怎敢奢求封侯呢?

由此可見,衛青時刻警醒於自己的身份,淡定且謹慎地面對各種誇贊之辭。

西漢王朝到了漢武帝初年,多年的休養生息使國力大增。

在國防戰略方面,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改變了對匈奴的守勢,開始了反擊,實行「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政策。漢武帝用人不拘一格,大膽起用年輕將領,大臣汲黯曾不無感慨地說道:“陛下用人如積薪,後來者居上。”

在這種選人用人思想的指導下,漢武帝發現了衛青的軍事才能,並重用。果不其然,衛青首次出征,便奇襲龍城,取得大捷。沒多久,衛青的姊姊衛子夫被立為皇后。

眼見得家族的聲望日隆,在衛子夫的冊封大典上,衛青還是表現得謹慎行事。漢武帝不解其意,衛青解釋道:“我只有背對名利,正對強敵,不懈努力,才能號令軍隊,以報答陛下的知遇之恩,而不能因為姐姐身份的高貴就得意忘形了。”

此後不久,衛青又率軍接連擊敗匈奴白樓王、右賢王等部,戰功卓著。漢軍對匈奴的屢次勝利讓漢武帝大喜過望,下詔封衛青為大將軍,並派使者將大將軍印送至軍中。

衛青在軍中確立了大將軍的名號,班師回朝。漢武帝見到衛青,稱讚道:「大將軍率軍出征,身先士卒,取得大勝,俘獲了匈奴小王十餘人,應加封食邑六千戶。」漢武帝還將衛青的三個兒子一並封侯:長子衛伉為宜春侯,次子衛不疑為陰安侯,三子衛登尚在襁褓中,也被封為髮幹侯。

衛青聽到漢武帝的賞賜後,連忙推辭說:「臣僥倖得以在漢家軍隊裡,依靠陛下的神威才使軍隊取得了勝利,這也是將士們共同努力取得的功勞。陛下已經給了臣很高的封賞和榮譽,又增封臣的三個兒子為侯。衛伉等三人又怎能受封呢?

漢武帝聽了衛青的話,說:「朕並沒有忘記各位將士們的功勞,現在正在安排他們的封賞呢。」於是,漢武帝給禦史下詔,封三次追隨衛青出征的護軍都尉公孫敖為合騎侯,食邑一千五百戶;都尉韓說在大將軍的指揮下,俘獲匈奴小王,賜食邑一千三百戶,封為龍頟侯。此外,公孫賀、李朔、李蔡、李之、豆如意等人也都被封侯,得到了相應的賞賜。

衛青任大將領後,地位更尊崇,朝中的許多王公大臣見到他都得行下屬之禮,以表尊敬。但衛青並沒有因為位高權重而目中無人,反而更禮賢下士,遇到疑難問題便求教他人。

後來,霍去病受到漢武帝的賞識,聲望超過了衛青。衛青的許多故友紛紛跑去與霍去病交好,衛青門前冷清了不少。

右將軍蘇建建言道:「大將軍地位雖然尊崇,但全國的士大夫多不讚揚您。希望將軍您能夠效仿古時候那些名將,廣招門客以提升自己的名望。」戰國時期,養士之風盛行,貴族普遍以養士來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與聲望,著名的有戰國四君子、呂不韋等人。他們麾下都擁有數千門客。然而,到了秦漢時期,海內一統,養士多招來帝王的猜忌,就顯得不合時宜了。

衛青素來不重功名,並且很清楚養士的弊端。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衛青對於蘇建的勸告,解釋說:「魏其侯竇嬰、武安侯田蚡厚待賓客,招致了天子切齒痛恨。親近安撫士大夫,招攬賢才本是國君的賢權力,大臣只需遵守法度幹好本職工作就可以了。

可見,衛青對於竇嬰、田蚡等人招攬眾多門客,以致受到君王猜疑,最終身敗名裂的事非常了解。並且,他還引以為戒,時時提醒自己要將權力用於正途,兢兢業業地為國家服務。

衛青

衛青墓碑

淡泊名利方為人生佳境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 人的一生充滿了考驗,名利關就是其中一個難過的關卡。身為普通人,不追名逐利已然不易,像衛青這樣身居高位尚能做到淡泊名利、不為物所累,實屬難得。

衛青過世後,諡號為「烈」。 《諫法》有云:「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秉德尊業曰烈。」可見,衛青的「烈」緣於其以功封侯,卻不貪功;地位顯赫,卻不養士;對於功名利祿,總是抱有一顆平常心,誠如明朝文學家馮夢龍總結的:「衛青握兵數載,寵任無比,而上不疑,下不忌,唯能避權遠嫌故。 」

如何能做到「避權遠嫌」?除了為人做事要謙遜謹慎之外,更需要從思想上不斷提升自我修養,樹立正確的名利觀。

名利不是爭來的,而是自己奮鬥的結果。如果刻意追逐名利,不管最終是否得到,都會被名利所綁架,都會在某種程度上畏強權、畏關係、畏邪惡,從而喪失做人的銳氣、骨氣和正氣。

所以,要想“不畏浮雲遮望眼”,只能“身在最高層”,而這個最高層就是內心秉持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當然,淡泊名利不等於無所作為。人生在世,既不能利欲薰心,也不能碌碌無為。衛青一生為鞏固西漢王朝的統一、國家邊境的安寧立下汗馬功勞,尤其是他在河南之戰中的戰略迂迴、側翼奇襲,在漠北之戰中長途奔襲、搗敵腹心,這些都充分顯示了他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也成為中國戰爭史上的經典範例。但當漢武帝封他的幾個兒子為侯時,他堅決辭謝。這種清醒的意識,不貪功、不居功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鏡。

對今天的黨員幹部來說,甘於奉獻、埋頭工作、不謀取私利、不沽名釣譽的精神同樣重要。

96歲的老英雄張富清,曾在部隊衝鋒陷陣、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戰功;曾隱藏功名,到最艱苦、最困難的地方默默奉獻;60多年來,他刻意塵封功績,連自己的親生兒女也不知情……充分彰顯了淡泊名利的可貴品質。

張富清老人說:「我入黨時宣過誓,為黨為人民我可以犧牲一切。」60多年來,他從不以自己的功勞作為獲取名利的資本,無私奉獻,心甘情願做人民的公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對他的評價:「在部隊,他保家衛國;到地方,他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是廣大部隊官兵和退役軍人學習的榜樣。

淡泊名利,一心為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員幹部應一生恪守的準則。

作者:張淦,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中國史研究生


文章來源:《前線》雜誌2020年第6期,原標題“衛青淡泊名利”

責備:金蕾蕾

版式:山中石

圖片來自網絡

監製:李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