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誰的名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可不是魏徵的原創)

2022-12-10魏徵

提起「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名言,一般都會說到魏徵與唐太宗的故事,其實這句話的出處是更早時候的荀子。荀子在《王制》篇中花了大量的篇幅論證了人在國家富強長治久安中的作用,這裡的人既包括老百姓,還包括士人和德才兼備的人。

魏徵

荀子首先指出,政權要穩定,首先必須取信於民。他比喻道,馬拉車時受驚,君子坐在馬車裡就不能安心。如果老百姓談政色變,君子坐在朝堂上就無法安穩。馬受驚以後,最好的辦法是讓它安靜下來;老百姓談政色變,最好的辦法是實施仁政,讓老百姓感到受到愛護。

如果君主選拔出來的官員,都是德才兼備的人;官員推薦的人才,都是忠厚恭敬的人,老百姓就會對朝廷有信心。同時,君主公卿士大夫帶頭倡導孝悌之風,民風就會和諧淳樸;孤兒寡母都能被接納收養,生活貧困艱難的人能夠及時得到補助,老百姓就會對君主心懷感恩之心。如此,老百姓就會安於時政了,君子們坐在朝堂上也就安穩了。

所以,古書上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主就像船,百姓就像水。水能把船浮起來,也能把船隻傾覆。

魏徵

以人為核心,荀子進一步提出了「大節」的理念。他說,坐在君主位置上的人,要想政權穩定,沒有比有效治理、愛護百姓更好的辦法了;要想榮耀,沒有比推崇禮義、尊敬士人更好的辦法了;要想成就功名偉業,沒有比尚賢使能更好的辦法了,這是身為君主的人的大節。

“平政愛民、隆禮敬士、尚賢使能”,這三個大節做好了,其他事情沒有不妥當的。這三個大節做不到位,那麼即使其他事情都處理得非常周全得當,對天下大治是沒有裨益的。

孔子說:「大節是也,小節是也,上君也;大節是也,小節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節非也,小節雖是也,吾無觀其餘矣。等的君主;大節做對了,小節偶有出錯,是中等的君主;大節出問題了,就是小節做對了,其他方面都不需要看了,因為這已經不重要了,大局肯定是不好的。

魏徵

荀子舉例說,衛成侯和衛嗣公在位的時候,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國力都非常薄弱,他們都有自知之明,衛成侯主動將自己的爵位從公降為侯,衛嗣公則自行貶稱號為君,他們都想國家富強,但他們把注意力放在精打細算聚斂財富、充實國庫這些事上,而沒能贏得民心,因此衛成侯最後被魏惠王強行廢除了君位,衛嗣公的領地最後僅存濮陽一城。

荀子說,鄭國的子產贏得了民心,在他執政期間,鄭國實現了中興的局面。司馬遷在《循吏列傳》中說:「(子產)為相一年,豎子不戲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賈。三年,門不夜關,道不拾遺。 ! 民將安歸?

但是荀子依然說:“(子產)未及為政也!”無獨有偶,孟子在《離婁下》裡也說子產“不知為政”,原文是這樣的:“子產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濟人於溱洧。故為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

子產主持鄭國的國政,用自己乘坐的馬車幫助行人渡過溱水和洧水(用馬車怎麼渡河?不解)。孟子說:「子產這只是小恩惠而不懂得政治。如果在十一月份,搭好徒步行走的獨木橋;在十二月份,建成可通行馬車的大橋,百姓就不用操心怎麼過河水了。君子如果能把政事治理好,哪怕外出時讓行人迴避也可以,又怎麼需要一個個把行人渡過河呢? 所以,治理政事,要讓每個人都滿意,時間也不夠用啊。

魏徵

荀子批評子產,應該是說子產執政還不夠完美,鄭國確實變強大了,但還沒有強大到征服天下的水平。所以,荀子說管仲是懂得「為政」的,他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但荀子認為,管仲沒有在禮治上下功夫,所以齊桓公也不能成為聖王。

透過這幾個例子,荀子總結道,只有重視禮治才能成為聖王;善於處理政事的能使國家變得富強,能夠贏得民心的,國家就會安定;只知道聚斂財物的,國家就會滅亡。

聖王的統治能讓廣大的老百姓富裕,霸主的統治能讓士人以上都富裕起來,那些只能維持國家生存下去的君主,只能讓官大夫富裕起來。

最後亡國的,則往往只是富了君王個人的口袋,只充實了宮室的府庫,而老百姓卻貧困了。就是上面富得流油,下面的百姓沒有一點積蓄,都一點點漏光了。結果是,當需要用兵的時候,敵人來攻城了守不住,出兵打仗沒有戰鬥力,這樣的國家離傾覆滅亡也就不遠了。

因為只會聚斂財物而走向滅亡,聚斂起來的財物正好送給敵國,使敵人變得強大。聚斂財物,招來敵寇,肥了敵國,亡了自己,英明的君主是不會走這種危害自身的道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