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字玄成,唐鉅鹿人。唐初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
魏徵以剛正不阿,直言進諫而名垂青史。魏徵一生犯顏直諫太宗達二百餘次,達數萬言。
少年時貧困,隋朝末年投靠瓦崗軍,兵敗,歸唐。後為太子冼馬,為太子做事。玄武門之變後,太宗以其耿直,沒有殺他,反而將其升為諫議大夫。
魏徵諫言二事:
一、提醒太宗長幼有序
太宗偏愛長樂公主,欲為她準備更多的嫁妝,詢問群臣意見,群臣皆進言請求加倍於永嘉公主,而魏徵卻不同意。因為永嘉公主是長樂公主的姑姑,此舉不合禮制。
李世民回宮將此事告訴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對魏徵大加讚賞,派人告訴魏徵:”聽聞公正直,今天得以真正看到。希望公常常能堅守此志向,不要減少變更。”
二、針砭時弊,勸諫太宗
貞觀六年,國家安定昌盛,太宗心裡膨脹,想去泰山封禪。群臣紛紛表示祝賀,有幾個人反對,但是又找不到合適的理由,便轉向魏徵。
魏徵果然反對,對太宗道:」現在沒有到封禪的時候。」太宗料到他會反對,早已有了說辭:」你覺得還沒到封禪的時候,是認為我功勞不夠高、德行不夠格、大唐不安定、四夷沒有歸服、年歲收成不好、祥瑞還沒到嗎?
這時,魏徵不慌不忙地說:」陛下有這'六德'是天下共知的,去封禪完全沒問題。不過,去泰山的路上,因為隋朝大亂,連年戰火不斷,民生沒有恢復,千里無人菸。下治國有方,民生逐漸恢復,但仍然很蕭條。如何得以維持?
這一番話下來,李世民沒有言語。本來想藉封禪來揚國威,卻沒想到起了反作用,於是取消了行程。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唐太宗曾問魏徵:「什麼是明君,什麼是昏君?」魏徵說:「廣泛聽取意見,則是明君。偏愛偏信,則是昏君。」即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太宗對此很是讚賞,鼓勵群臣納諫。
為官廉潔質樸
魏徵雖然身居高官,但廉潔儉樸,家中甚至沒有正堂。魏徵60大壽,太宗派人送禮為他祝壽,魏徵婉拒;其過世後,太宗準備厚葬,其夫人遵循魏徵遺願,婉拒唐太宗,只以布車盛載靈柩。
魏徵曾言」人皆以祿富,我獨以官貧,所遺子孫在於清白耳」。
貞觀十七年,魏徵病逝,太宗悲慟不已,罷朝五日,親自到魏徵靈前祭奠痛哭,又命文武百官送葬,贈司空,諫文貞,陪葬昭陵。又對群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魏徵逝世,朕亡一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