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央嘉措簡介及個人資料(活佛中最大的王,亦是世間最美的情郎,真正的死因卻成謎)

2023-01-10倉央嘉措

去過布達拉宮嗎?

在布達拉宮,有一位僧侶的雕像,顯得格外與眾不同。他的雕像前沒有放置酥油燈,也很少有人獻哈達。

但他曾是雪域最大的王。

也是寫出「不負如來不負卿」最美的情郎。

他就是一代情僧-倉央嘉措。

倉央嘉措

這位被「佛」選中的天選之子,3歲就被認定是轉世靈童,15歲之前過著隨性自由的生活,18歲成為至高無上的活佛。

都以為他的人生實現了逆襲,殊不知,他正在被捲進一場政治陰謀。

桑結嘉措死後,康熙皇帝下詔:將倉央嘉措「執獻京師」。

1706年,倉央嘉措被蒙古士兵押解往北京,經過青海湖時突然離世,年僅23歲。

雖然他已經離世300餘年了,但他的詩詞卻流傳於世,歷久不衰: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一個人需要隱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過一生。」

「骨頭越賤越硬,人與人越愛越輕。」

最近,越來越多的人對倉央嘉措產生了極大的好奇,他的一生到底經歷了什麼,才能寫出如此通透又美好的詞句?他身為第六世達賴喇嘛,為何年紀輕輕就猝然離世,真正的死因又是什麼?

靈童轉世

一個人的出生時間對人生的機會有多重要?

據說,孔子是麒麟轉世,他的一生注定了要受世人敬仰。 果不其然,孔子成了中國儒家學派的代表,對中國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而倉央嘉措的出生時間,同樣從一開始就決定了他一生的命運。

倉央嘉措

1682年2月25日,第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措在彌留之際,讓自己最為信任的弟子桑結嘉措叫到身旁,輕聲囑咐他:一定要多對蒙古首領拉藏汗的一舉一動多加關注。

沒多久,第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措在布達拉宮圓寂。

為了不讓拉藏汗有機可乘,桑結嘉措封鎖了活佛圓寂的消息,甚至連康熙皇帝都沒有告知。他知道,一旦蒙古族知道五世活佛圓寂,就一定會有所行動,打藏傳佛教個措手不及。

桑結嘉措向外界宣稱,羅桑嘉措因「入定」修行,時間不限,不見來人,關於佛教中的一切事務,都有他這個「第巴」全權負責處理。

「第巴」在藏語裡的意思是經過達賴授權,管理一切行政職務的最高長官,也被稱為「藏王」。

倉央嘉措

桑結嘉措成了掌權第一人,這項掌權就是15年之久。桑結嘉措漸漸享受了權利帶來的美好,便愈發不能忍受大權旁落。為了繼續以五世達賴的身份掌權,桑結嘉措秘密吩咐下屬,盡快尋找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讓其為自己所用。

對於達賴喇嘛的意義及地位,《中國日報》有一個通俗解釋:達賴喇嘛之所以有至高無上的宗教地位,主要是因為藏傳佛教認為,達賴喇嘛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

所以,對於桑結嘉措來說,只要找到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為自己所用,就能一直將政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當桑結嘉措得知,西藏南部門隅納拉山下的一個小村莊裡,有一個小男孩是在羅桑嘉措圓寂不久後出生的時候,他欣喜不已,帶著部下來到了這戶人家。

這戶人家家境還算殷實,男人叫札西丹增,女人叫次旺拉姆,剛出生的小男孩被父母取了名字叫:阿旺。

阿旺一歲的時候,家人為其舉行了“抓週禮”,前來觀禮的桑結嘉措將五世活佛羅桑嘉措的一件遺物放在了抓週物品的行列。

倉央嘉措

也許一切真是命運的安排,這個叫阿旺的小男孩,徑直爬向了五世活佛羅桑嘉措的遺物,順手將遺物抓了起來。

1685年,才3歲的阿旺正式被認定是五世活佛羅桑嘉措的轉世靈童,並賜名倉央嘉措。

按照慣例,轉世靈童應該立刻接到布達拉宮,接受正規的達賴喇嘛的教育。然而,桑結嘉措為了繼續把持政權,並沒有帶走倉央嘉措,而是將他藏匿民間,自由自在地生活。

紅塵渡人

15歲前,倉央嘉措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他清秀英氣的長相,天生浪漫的個性,讓他很快就有了第一次感情經驗。

倉央嘉措

這個女孩叫仁增旺姆,長得玲瓏剔透,在當地頗受男孩們的歡迎。但她的心早已被倉央嘉措佔滿了,兩個人都正是情竇初開的年齡,整天膩在一起,有說不完的話。

快樂的時光總是稍縱即逝,時間很快就來到了1696年。

這一年,已經15歲的倉央嘉措鄭重向女孩許下誓言,一定要娶她為妻,和她相守一輩子。兩個人私定終身後,上天卻給倉央嘉措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

這一年,康熙皇帝出征討伐噶爾丹,他無意間得知,五世達賴喇嘛早已過世。對此,他怒不可遏,將桑結嘉措大罵一頓後,仍不覺得解氣,甚至有了徵討西藏的想法。據史料記載,康熙皇帝打算「調集山西、四川、雲南之師,見汝城下」。

得知消息的桑結嘉措,慌忙將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接到拉薩,迎進了布達拉宮。

倉央嘉措

倉央嘉措被接走的時候,連跟自己的情人說一聲「珍重」的機會都沒有。他們兩個都沒想到,這一別,竟成了永別。

倉央嘉措對初戀的情愫,在後來的詩詞中,可以窺見一二:

「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傷口中幽居。我放下過天地,卻從未放下過你。」

1698年10月,倉央嘉措正式舉行了坐床儀式,成為了萬眾矚目的六世達賴喇嘛。

然而,倉央嘉措只是空有達賴喇嘛的頭銜,實際上真正的權力仍掌握在桑結嘉措手中。從小自由自在慣了的他,自從住進布達拉宮後,失去了自由,各種管束和規矩撲面而來。

每天何時吃齋,何時念佛堂,都有明確的規定。除此之外,作為活佛的倉央嘉措,還要練習「一楞金剛」「二楞金剛」等佛教中專屬的金剛步,即使是滿天飛雪的天氣也從不例外。

倉央嘉措內心對此並不排斥,但他仍嚮往那份充滿熱情和肆意的生活。正如他詩詞中所表達的: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倉央嘉措

以往的達賴喇嘛,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修煉,所以他們的內心除了佛法之外,並無其他任何雜念。

到了倉央嘉措這裡,卻發生了改變,他因為桑結嘉措的政治陰謀,直到15歲才正式接觸佛法修練。 15歲的他,剛剛懂得何為情,何為愛,就被迫住進了布達拉宮,常年與青燈古佛為伴。

這對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說,是莫大的痛苦。再加上初戀的無疾而終,讓他對人世間的情愛更加渴望。

十幾歲的年紀,正是叛逆任性的時候。 每當夜幕降臨,倉央嘉措偷偷溜出布達拉宮,化身為一個叫達桑旺波的貴公子,流連於民間街頭,往返於酒家民居。快天亮的時候,再偷偷回到布達拉宮,成為人人敬仰的六世達賴。

他著名的詩詞:“住進布達拉宮,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薩的街頭,我將是世間最美的情郎”,記錄的就是這段任性卻自由的日子。

倉央嘉措

在這段期間,他擁有了人生中的第二段感情。感情中的女孩叫卓瑪,長得美麗大方。兩人就像認識很久的朋友,一見面就互訴衷腸,迅速開始了熱衷。

這段不能見光的愛戀很快就被人發覺,一個冬日的清晨,倉央嘉措踏雪而歸,桑結嘉措順著雪地上的腳印發現了他每晚的出走和卓瑪的私會。

為了懲戒倉央嘉措,也斷了他對卓瑪的念想,桑結嘉措秘密派人將卓瑪暗殺,同時將倉央嘉措看管起來,不准他再私自外出。

倉央嘉措生命中的兩段感情都沒有結局,他在「佛」與「愛」的兩個世界遊走,頓時大徹大悟,就此看淡生死,看淡一切。

倉央嘉措

此時,倉央嘉措的詩是這樣的:「我生命中的千山萬水,任你一一告別。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閒事。」

死因揭秘

1705年,康熙皇帝接受了和碩特汗國領導者拉藏汗的結盟請求。 為了鞏固自身地位,拉藏汗將倉央嘉措深夜流連酒家和女色的事,添油加醋上奏康熙,並聲稱倉央嘉措轉世靈童的身份是假的,應當立即廢黜。

拉藏汗和桑結嘉措的衝突越積越深,兩人最後以倉央嘉措作為藉口,選擇了開戰。

拉藏汗的蒙古軍隊精湛強悍,桑結嘉措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很快,桑結嘉措敗下陣來,全軍覆沒,桑結嘉措壯烈犧牲。

桑結嘉措犧牲後,一直身為傀儡的倉央嘉措毫無招架之力。拉藏汗此時向康熙上書,要求嚴懲倉央嘉措這個假的六世達賴喇嘛。

康熙皇帝不想得罪實力雄厚的拉藏汗,於是下令廢黜倉央嘉措六世達賴喇嘛的稱號,並將其押解至京城,聽候發落。

倉央嘉措

1706年5月17日,無數藏民自發性集結隊伍,在哲蚌寺設下各種埋伏,將倉央嘉措從蒙古士兵手中救出,安置在一個不起眼的寺廟中。

此時的倉央嘉措早已看破紅塵,看破生死,他不忍犧牲藏民的性命換來自己的苟活,於是與解救他的無數藏民揮舞告別,毅然走上了前往京城的路。

他的背影,看起來既落寞又孤傲,面對前來送別的藏民,他始終沒有回頭。

有句話說「身隨心死」,經過青海湖的時候,倉央嘉措突染惡疾,就此圓寂,年僅23歲。

關於倉央嘉措圓寂的說法:

《清史稿》記載:「康熙四十五年,拉藏汗奏廢桑結所立達賴,詔送京師。行至青海湖死,卒年二十三。」

《清世祖實錄》記載:「康熙四十五年,拉藏送來假達賴喇嘛,行至西寧口外病故。」

無論哪一種說法,均說明倉央嘉措是在青海湖附近圓寂的,這點毋庸置疑。

倉央嘉措

但關於倉央嘉措的死因,世人卻有著不同的說法。

有的說他的得了嚴重的水腫病,醫治不及時而去世;有的說是他被人下毒致死的。

還有一種說法,可能是世人為了對一代情僧倉央嘉措英年早逝的感懷與慰藉,說他在青海湖邊並沒有圓寂,而是遁去,直到1746年,才在阿拉善圓寂。

其實,無論哪一種說法,對倉央嘉措來說,都是無關緊要的。他的一生,從年少時期就身不由己,他一直在被命運推著往前,除了成為佛忠實的信徒,其他所有一切都不是他自願選擇的。

自從他在日光之城-拉薩坐床之日開始,他就成了一隻折翼的飛鳥,被囚於桑結嘉措的政治陰謀下。

政治上,他做不了主。生活上,他一樣不是自由之身。他一生的夙願,只是想像正常人一樣,喝最烈的酒,戀最美的人。

倉央嘉措

雖然在他放蕩不羈的年紀,他也曾得到過,但終究也如鏡中花、水中月般消失不見。當他經歷了一切後,他終於看透了,頓悟了,一切都是虛妄,唯有佛法,一直存於心,不熄滅。

佛教認為人生有八大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

佛教的信仰本是出世的,它要人忘卻人生所有苦難和快樂,沒有愛就不會有恨,沒有慾望就沒有罪惡。但是,要領略佛教的理念,又必須入世,體會人生百味,才能最終領悟佛的意義。

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看倉央嘉措的一生,他的人生並不悲劇。相反,正如他詩中所寫:不負如來不負卿。

倉央嘉措

他與青燈古佛為伴時,認真學習佛法,讓人生經歷和佛法理念碰撞,最終到達佛的最高境界;他也在可以愛的時候,轟轟烈烈勇敢地愛過,真心付出過。

他的一生,的確沒有負“佛”,更沒有負“卿”!

倉央嘉措

來源:往史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