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要描寫文人學士,以諷刺手法見長的世情小說,被魯迅稱為“我國第一部真正的諷刺文學作品”,忝列中國六大名著。
作者吳敬梓,字敏軒,號粒民,後來自號秦淮寓客、文木老人,安徽全椒縣人。他出身於名門望族。曾祖吳國對是順治年間的探花,由編修做到侍讀。祖父吳旦做過州同知,祖父的兄弟吳晟、吳昺一個中了進士、一個中了榜眼。父親吳霖起於拔貢後任江蘇贛榆縣教諭。
吳敬梓從小就聰慧異常,加之勤奮好學、家風薰陶,學問造詣頗深,詩辭文章無一不精。隨著知識的累積與見聞,他越來越鄙視八股舉業。他生性豪邁,樂於助人,但不善經營,父親死後,家產很快蕩盡。二十九歲時曾去滁州應舉人試落第。因為祖業喪失,又沒中舉做官,“鄉裡傳為子弟戒”,將他作為吳門的第一個敗類。
吳敬梓三十六歲時,安徽巡撫趙國麟舉薦他去北京應「博學鴻詞」廷試,下面官員三番五次去邀,他都毅然堅拒。自己靠種菜度日,家境每況愈下。冬天晚上家裡沒柴取暖,他便邀著幾個朋友出城溜達,並謂之「暖足」。
乾隆十九年,五十四歲的吳敬梓窮死在揚州,結束了自己由盛而衰、由富轉貧的人生。還好他留下了一部三十餘萬字的長篇巨著,把自己的滿腔憂憤,把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把社會的醜惡和寄予的期望,熔鑄在一起,形成了《儒林外史》 。
《儒林外史》與我國以往的長篇小說比,最鮮明的一個特點就是「真實」:
一是手法真實。不帶觀點,不下結論,讓讀者自己慢慢去體會和判斷,引人入勝。例如反映週進的苦:透過寫他餓肚子掃別人吃剩下的雞翅膀、鴨骨頭;上了年紀的“小友”,受中了秀才的梅三相作詩挖苦,讓讀者拍案。
二是諷刺真實。與《西遊記》《聊齋誌異》等誇張諷刺而類似於假的描寫不同,《儒林名史》善於透過人特冠冕堂皇的言語與卑鄙齲齒的行為的反差,將諷刺直入靈魂深入。如嚴貢生嘴裡說“從不曉得佔人寸絲半粟的便宜”,這時自家的小斯當面拆穿他:關了隔壁的豬,鄰居來要了。還有後來的「借貸事件」霸占兄弟家產事件」「雲片糕事件」等等,這個道貌岸然的大壞蛋躍然紙上。
三是人物真實。書裡寫的人物,不是「惡則無往不惡,美則無一不美」的「假大空」式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既真實又鮮活。例如馬二先生雖然對於八股文執迷不悟,卻有古道熱腸,無私助人;匡超人也不是一開始就變壞的,而是從一個勤勞的孝子,一步步走上銳變之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