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肝病高發的國家,而且每年大概有14萬人死於肝癌,由於肝臟沒有“痛覺”,許多患者在發現肝癌之時,往往已經到了晚期,救治難度極大。
有一個人在肝膽領域不斷開疆拓土,他用手術刀將無數患者的名字從「死亡名單」上劃掉,樹立起了我國乃至全球肝膽外科領域的一座座豐碑,他就是肝膽醫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
距離吳孟超院士去世已經一年多了,在他逝世一周年之際,許多人又開始懷念起了這位有良心的好醫生,因為在手術台上,吳孟超是「所向披靡」的專家,而在生活中,他又是一個可愛的「小老頭」。
立志報效祖國,一片赤子心
吳孟超越生於1922年,他是福建閩清縣人,不過在5歲時,吳孟超就跟著母親下南洋──也就是今天的馬來西亞──投奔父親。
但是,吳孟超的童年依舊過得十分辛苦,在8歲時,他就已經上午拿著刀在橡膠園裡割膠、下午去學校讀書,過著「半工半讀」的生活。雖然很辛苦,吳孟超學習仍非常努力,他在小學畢業後,順利考入了馬來西亞華僑創立的光華初級中學。
隨著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吳孟超的心也跟著祖國命運一起懸在空中,於是,他下定決心,要回國抗日,要去找共產黨!
抱著這樣的赤子心,17歲的吳孟超在1940年初和同學一起登上了回國的輪船。不過,由於戰爭的封鎖,吳孟超難以抵達延安,於是他決心“讀書救國”,進入同濟大學附屬中學讀書。
1943年,吳孟超考入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成為醫學前期學生;1946年,吳孟超通過了醫學前期考試,進入醫學後期學習。
一年後,吳孟超在課堂上遇到了當時已經名揚中外的裘法祖教授,從此之後,吳孟超就立志要成為裘法祖那樣的外科醫生。
在畢業分配時,學校是根據學生的成績來分配畢業生的去向的,由於吳孟超小兒科考試成績特別優秀,所以就被分配到了小兒科工作。
儘管吳孟超一直堅持表達自己對外科的熱愛,但醫院的醫務部主任卻認為,吳孟超的個子不過1.62米,根本當不了外科醫生。
這話刺激了吳孟超,他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當即放棄了分配的工作機會,前往外院尋找工作。
很快,吳孟超根據招聘啟事前往華東區人民醫學院及附屬醫院應聘,在這裡,他成功實現了自己當外科醫生的理想,也開啟了他熱愛了一生的事業。
從頭開始,迎戰“癌中之王”
華東區人民醫學院及附屬醫院就是後來的第二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1953年時,裘法祖受邀成為了這裡的兼職教授,吳孟超噹即抓緊一切機會跟著裘法祖學醫。
當時,裘氏刀法已經相當出名,吳孟超找到機會就要跟著裘法祖一起上手術台,細心觀察,並最終總結出了自己的心得體會,那就是「精準」:下刀時不多劃1厘米,縫合時也不少縫1針,還要盡量減少病人的創傷,這也是後來吳孟超手術時的原則之一。
吳孟超在國內經歷了抗戰勝利、解放戰爭的勝利,也親眼看到了中國的解放,所以他立志要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解放軍。
從1949年到到1956年,吳孟超連續遞交了19封入黨申請書,終於光榮入黨,而且他還被批准參軍,成為了一名軍醫。
這時候,裘法祖告訴吳孟超,我國是一個肝病大國,但我國的肝臟外科很薄弱,讓吳孟超可以朝這個方向發展。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說我國的肝臟外科“很薄弱”已經是一種美化了,因為當時我國沒有單獨的肝膽外科,肝臟還被視為“手術禁區”,手術的成功率幾乎為零,如果患者被確診為有「癌中之王」的肝癌,那基本上就是被下了「死亡通知單」。
也就是說,肝臟外科根本是一片空白,不僅沒有肝臟解剖理論,也沒有成功切除肝癌的先例,甚至連一本合適的教材都沒有。
但吳孟超完全沒有退縮,他決定一頭栽進這個我國的空白領域,從頭幹起,一定要將我國「肝癌大國」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
吳孟超先是找到了一本英文版的《肝臟外科入門》,和同事方之揚共同翻譯,出版了我國肝臟外科方面的第一部醫學譯著。後來又跟同事張曉華、胡宏楷組成了肝膽外科研究三人小組,吳孟超擔任組長。
三名年輕人白天在醫院工作,晚上則湊在一起討論肝臟外科的發展、一起做實驗。第一個擺在他們面前的難題是肝臟研究要從哪裡開始突破?
經過商量之後,三人覺得只有徹底掌握了肝臟的解剖結構,才能對肝臟進行手術,因此必須從肝臟解剖學的理論基礎著手進行研究。
而想要進行研究,就先製作出一個肝臟管道鑄型模型。
可這一關就先把他們難住了,三人小組進行了無數次實驗,都難以製作成功。
直到吳孟超受到乒乓球的啟發,透過丙酮溶解乒乓球,並將其染成不同的顏色,分門別類地灌入肝臟內部,再一點點打磨,經過4個多月的努力,終於做出了中國第一具結構完整的人體肝臟血管模型。
而後,三人小組又製作了100多個肝臟標本,在此過程中,吳孟超對於肝臟的內部構造有了清晰的認識,這不僅豐富了他的理論知識,也為他日後的手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透過詳盡的分析對比和觀察,1960年,吳孟超在第七屆全國外科學術會議上正式提出,正常人的肝臟按血管走向可分為五葉六段,而在臨床上分為五葉四段最為實用。
這個理論顛覆了先前我國醫學界認為肝臟僅分為左右兩葉的認知,奠定了肝臟手術的基礎,還一直沿用至今。
四次起飛,帶出肝膽外科中堅力量
1960年,吳孟超主刀為一名中年女患者切除了肝癌,成為了醫院第一例成功的肝臟手術,自此,他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在行醫的過程中,吳孟超發明了創新的手術方法,也發現了肝硬化手術後肝臟的代謝規律以及矯正策略,使手術死亡率明顯降低。
而且,他還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世界紀錄,用自己的吳氏刀法,將肝癌手術的成功率,從不到50%提升到了90%,震驚了國際醫學界。
令國際醫學界最為震驚的可能是1979年美國舊金山舉辦的第28屆國際外科學術會議。在會議上,2名外國專家發言稱,他們加起來總共做了18例肝癌手術,引來國際同行們的交口稱讚。
等到吳孟超上台發言時,他說自己「只做過」181例肝癌手術,這個數字一出,震驚了全場,國際同行們也許從未想到,遙遠的東方還有如此厲害的肝臟外科醫生。
在肝臟外科領域,吳孟超創造了無數奇蹟,例如,他曾為4個月大嬰兒切除體內和她的頭一樣大的腫瘤,這場手術歷經5個小時,十分成功,而這個嬰兒在長大後來成為了吳孟超所在醫院的護士,同樣在為中國人的健康而努力。
例如,吳孟超第一個勇敢站出來,突破了肝臟手術中的「禁區」——肝中葉切除手術,攀登上了肝臟外科的高峰,外媒在刊發吳孟超的手術時,都用了「突破手術禁區」的字眼。
再例如,吳孟超在82歲時,還為北外女生王甜甜切除了重達9斤的腫瘤,手術進行了10個小時,也正是這10個小時,給予了甜甜新生。
而這一切對吳孟超來說,似乎都是“本職工作”,他認為不管是自己吳氏刀法所創造的第一,還是他進行的高難度手術,都不能算是他事業的“騰飛”。
他曾說,自己的事業有4次起飛,第一次是1978年,長海醫院單獨成立了一個列入正式編制的肝膽外科,這是全國第一個真正獨立的肝膽外科,他覺得肝膽外科終於有了「名分」。
吳孟超醫學事業的第二次起飛,是1993年,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和研究所進駐新大樓,打造了肝膽學科更大的臨床和科研平台。
第三次則是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成為了第二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而第四次,則是2016年,國家肝癌科學中心建成,而這個時候,吳孟超已經90多歲高齡,但他仍一直在為中國肝臟醫學事業奔走努力。
這每一次,都代表的是中國肝膽外科事業的進步,而並非是吳孟超個人的進步,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吳孟超是如何不計較個人得失,全心全意撲在肝膽外科事業上。
在外科領域,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手術台上誰的職務最高,誰就要負主要責任。吳孟超從來不怕擔責任,他總是說,他只是吳孟超,名譽對他而言根本不算什麼。
除了在手術上嚴謹細緻,吳孟超帶學生也是仔細認真,他從來不怕誰學走了他的技術,因為他說學的人更多了,就能為更多人服務,就能拯救更多人。
也是因為這樣,吳孟超的許多學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如今中國外科的中堅力量裡,8成都是吳孟超的學生。
而且,吳孟超到97歲時才宣布退休,這個時候,他的許多學生也都到了退休的年齡,可他們都「不敢」退休,因為老師還在上手術,他們怎麼好意思退休呢?
從不碰觸保健品的可愛“小老頭”
儘管吳孟超是我國肝膽外科的先行者,可下了手術台,他還是一個非常善良又可愛的「小老頭」。
例如,吳孟超在為病人做檢查時,總會先將聽診器摀熱、將雙手搓熱,檢查完之後還會給他們掖被角,非常體貼。
例如,有一次吳孟超查完房準備離開,一位患者突然拉住吳孟超的手,低頭感恩地一吻,吳孟超雖然有些意外,但立刻笑得像個孩子一樣,還回吻了患者的臉頰,十分溫柔。
我們總認為醫生在見慣了人間的生離死別之後,會變得冷漠,可像吳孟超這樣的醫生,雖然見過了世間的種種滄桑,卻仍保持著一顆溫柔的心,他治癒的不僅僅是患者的身體,更是他們的心靈。
和吳孟超搭檔多年的護士長程月娥除了見過吳孟超的嚴謹和溫柔之外,還見過他的「可愛」。在程月娥眼裡,別人都巴不得早點退休,可吳孟超90多歲了,還整天在醫院裡追著護士要求給自己安排手術。
護士要他多休息,吳孟超卻總是說「快去給我找一個!」
有時候,實在沒有手術可以安排,吳孟超就在走廊裡晃悠,看到有醫生在椅子上打盹,還要上前斥責對方“擺大醫生的架子”,在醫院裡,誰都不敢還嘴,因為誰都是他的「小輩」。
因為總是念著要工作,吳孟超也承認,他很少進行「正式」的鍛煉,只是在有時間的時候,進行一些手部鍛煉,保持雙手的靈活,所以就算到了90多歲高齡,吳孟超拿起柳葉刀時,手依然很穩。
而且,吳孟超還說,自己從來不吃保健品、補品,最喜歡的三種食物就是小米粥、豆腐和魚,只要乾淨、新鮮,並不需要太複雜的烹飪方法,只要一點油和鹽就可以了。
因為過多的補充品也可能會增加身體的負擔,只要簡簡單單、營養攝取足夠就很好。
總而言之,吳孟超這一生,是與「癌中之王」戰鬥的一生,為了戰鬥,他的個人生活極其簡單,對自己的也十分摳門;可同樣也是為了戰鬥,他大方地捐出自己的獎金用於科學研究培養人才。
2021年5月22日,99歲的吳孟超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中國肝膽外科永遠失去了這顆明亮的星星。
2022年,在吳孟超逝世一周年之際,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舉辦悼念活動,大家回憶起吳孟超的音容笑貌,總覺得吳孟超仍舊在激勵自己,許多人都說,想必後輩們總不會辜負他的期望,他們扛起一代人的責任,推動中國肝膽外科走向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