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段彥超 實習生 趙麗潔
肖思遠生前照片。 本文圖 澎湃新聞記者 段彥超
9月20日上午,肖勝松和妻子劉利霞到烈士陵園祭奠兒子肖思遠。他們買了月餅、蘋果、豬蹄、燒雞,還有依照當地風俗中秋節要吃的石榴。
可惜的是,蕭思遠生前最愛吃的豆腐串,都沒有買到。在肖思遠犧牲前,每年肖勝松和劉利霞都會給他郵寄乾豆腐串,每年兩次,每次一大箱。肖思遠收到後,煮熟,再用火鍋料鹵一滷。
「思遠為國家犧牲了,但我一直還覺得他在邊境上,不願意相信。」說著,劉利霞落了淚。
蕭思遠殉道者:河南省新鄉延津縣石婆固鎮龍王廟村人,1996年10月出生,2016年9月入伍,2019年6月入黨。 2020年6月15日,在邊境邊境鬥爭中英勇犧牲,被中央軍委追記一等功。
根據《解放軍報》報道,在那場戰鬥中,負責攝影取證的肖思遠,突圍後返回營救戰友,用身體為戰友遮擋石塊、棍棒的攻擊,直至壯烈犧牲。犧牲時,他的軍階為中士。
懂事、孝順、仗義、擔當,從小就有軍營夢……蕭思遠的性格,鮮明而立體。他的老師、朋友對澎湃新聞說,返回營救戰友,看似偶然的選擇,卻是蕭思遠一定會做的,因為「他就是這樣的人」。
家中2020年春節為蕭思遠改造的兩間婚房,後來被設為殉道者靈堂。許多自發性來悼念者,紛紛留下寄語:帥氣陽光的思遠,我們會永遠記住你的名字……靈堂內,既掛著部隊「英雄父母深明大義忠良孝子衛國戍邊」的錦旗,也有小朋友拿零用錢讓父母找人製作的「功臣之家英雄之家」牌匾…
肖思遠犧牲了,他的精神,卻從未離開。
肖思遠生前照片。
「軍營夢」
延津縣地處黃河故道區。歷史上曾是風起沙飛、沼澤遍野之地。如今,卻是「豫北糧倉」。龍王廟村,距離延津縣城約30分鐘車程,是個極為普通的河南平原村莊。
9月21日中午,劉利霞在自家小院門口,摘從地裡拔回來的花生。澎湃新聞注意到,雖然房子仍是劉利霞和丈夫二三十年前結婚時的舊式平房,但房子、小院子收拾得很俐落。
蕭思遠就是在這個小院長大的。作為家族裡的“長子長孫”,肖思遠被寄予厚望。他的名字,是家族裡念過大學的三位祖父起的,取自詩經《載馳》裡的「視而不臧,我思不遠」。 《載馳》,寫的正是中國文學史上見於記載的第一位愛國女詩人許穆夫人為救助故國,奔走呼號的故事。
小院裡,停著蕭思遠給父親買的車。這是他2019年10月用存下來的8萬元薪水買的。
蕭思遠媽媽一直用兒子的枕頭。
2019年2月26日,參軍兩年半後,蕭思遠第一次回家探親。那時,他就張羅給父親買一輛車。
劉利霞回憶說,當時,和參軍前的白嫩相比,兒子黑了不少,臉上起了痘,甚至有了皺紋,頭髮都少了。不過,兒子臉上的青澀、迷惘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堅毅和自信。肖勝松說,剛回家時,兒子穿的便服,坐下沒一會,就換上軍裝,在院裡給奶奶和他們敬了個標準的軍禮,帥氣十足。
蕭思遠最早向蕭勝松表露“軍營夢”,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當時,只有12歲的肖思遠看到電視上滾動播出的子弟兵馳援搶險的新聞,眼裡帶著渴望說,“爸,我也想當兵。”
讀延津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快畢業時,肖思遠曾找到班主任朱永遠剛:「朱老師,我想去當兵。」卻被朱永剛攔下了。朱永剛對澎湃新聞說,他勸肖思遠說,參軍是光榮的,但職專生知識面和視野太窄,部隊更需要高素質人才。他勸蕭思遠先讀大學,有了一技之長再參軍,才能更好地報效祖國。
肖思遠接受了朱永剛的建議。朱永剛介紹,延津縣職專是全國國防教育示範學校,每年新生入校時,都要嚴格軍事訓練。軍訓時,肖思遠總是一板一眼。有次晚上緊急集合考驗,他也是第一個到。
讀大學河南農業職業學院時,蕭思遠更是在軍訓中獲得全班只有兩個的「軍訓優秀學員」稱號。
蕭思遠的發小回憶,閱讀時,他們就愛看打仗、軍營題材的影視劇,例如士兵突擊。他和另一位沒讀大學的發小,在蕭思遠參軍前,曾參加徵兵,分別因體重超標和近視,沒被選上。後來得到消息,讀大學的蕭思遠報名參了軍。 “我就知道,他沒放下心裡的夢。”
蕭思遠大二時,學校為入伍的事專門開班會宣講,蕭思遠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2016年9月9日,蕭勝松和劉利霞送蕭思遠參軍報到。在延津縣人民武裝部門前,肖勝松和穿著迷彩服、戴著大紅花的肖思遠,合了一張影。然後,肖勝松和劉利霞開車將蕭思遠送到鄭州中牟。隔天7時坐巴士出發時,看著窗玻璃裡的兒子,肖勝松紅了眼睛。肖思遠也忍不住流了淚。
到部隊後,蕭思遠寄回第一封家信:「兩年後無論是留隊還是退伍,都能回家一次,到時候會讓父母看到一個全新的我。我會在這裡努力,為家裡爭光。
蕭思遠駐守的喀喇崑崙山脈,是世界第二高山脈。那裡每年冰雪期長達10個月,全年有300多天在風,空氣中含氧量不到平原地區的50%,但紫外線強出50%。年平均氣溫在攝氏0度以下,晝夜最大溫差近40度。浩瀚的西部邊陲,壯美艱苦,肖思遠卻從未抱怨過,反而很滿足。
每次和父母、朋友、老師電話,談到當地生活、和戰友的故事,他都笑得特別開心。
2020年5月7日,是蕭思遠最後一次和父母聯絡。在微信裡,蕭思遠先給父親轉帳1萬元,後傳了520元的紅包給母親。參軍後,每個月的工資,肖思遠總是只留一點,剩下的都打給父母。在微信裡,得知蕭思遠要進山(沒有訊號),蕭勝松交待「別讓我擔心,好兒子」。他直接表達一個農村父親對兒子的愛:“(你)大了,以後路還長,幾個月(沒法聯繫),那還(能)不想你呀。”
這次聯繫後,每到星期日,劉利霞都給肖思遠微信留言:「快樂每一天兒子」、「又到星期天了,快樂健康」、「星期天快樂」、「又一個星期了兒子,好想你」… …不過,均未得到回應。
2020年6月21日,蕭勝松和劉利霞接到鄉裡的電話,說思遠出事了,讓過去一趟。
趕到新疆後,見到肖思遠和另外三個躺著的孩子時,劉利霞的腦子一下蒙了,除了痛哭,說不出一句話來。直到今日,談起蕭思遠,劉利霞便忍不住落淚。蕭勝松則把難過,硬埋在心底。
「我的兒子是為保家衛國犧牲的。我該為他驕傲,我不該哭,我不該哭……」劉利霞強忍眼淚。
劉利霞告訴澎湃新聞,在得知肖思遠犧牲前,她曾在網上看到衝突視頻,當時不知道祁發寶團長,也不知道肖思遠就在現場,看到祁發寶團長大聲呵斥外軍,覺得很有力地體現了中國精神,很有氣勢。
2020年6月29日,蕭思遠被接回老家,安葬在延津縣殉道者陵園。後來,肖思遠烈士的事蹟被公佈,全國各地每天到延津縣烈士陵園緬懷的就有上千人。他的墓碑前,總是堆滿花。
家裡原本為肖思遠準備的婚房被改設為靈堂。
「小棉襖」
處理蕭思遠遺物時,蕭勝松發現,蕭思遠兩張銀行卡,一張餘額201元,另一張餘額23元。這位父親當場情緒失控,放聲大哭。這時他才知道,肖思遠每個月的工資,幾乎分文未留都打給了家裡。
肖思遠的懂事、早熟和孝順,在當地聞名。
肖思遠出生後不久,只有20歲的大姑,突然被檢查出白血病。原本就比較貧窮的肖家,四處借債。然後,治療一年多後,人還是走了。那時,雖然全家都很寵蕭思遠,但從來沒買過像樣的玩具給他。甚至,全家過年都沒穿過新衣服。存下的錢,一半生活,一半還債。
疼愛肖思遠的奶奶,常去賒泡麵和雞蛋,煮給他吃。
後來,肖勝松除種地、打零工外,開始和父親承包些土石方活。家裡的光景,一點點好起來。沒想,肖思遠的爺爺,卻因高血壓導致半身不遂,不會吃喝說話,大小便也不能自理。
直到蕭思遠職專畢業,家裡債務才基本還清。
優良的家風和家人的艱辛,使蕭思遠比同齡人早熟。在村里,無論碰到誰,肖思永遠永遠都笑著打招呼。他從小就會工作兒,幫奶奶洗碗,跟父母下地……長大後,澆水、打藥、除草,他都乾。
蕭思遠的二爺爺過世早,另外三個爺爺都不在村裡生活。因此,蕭勝松除了照顧父母,還給爺爺、奶奶(蕭思遠的祖爺爺、祖奶奶)養老送終。肖思遠看在眼裡,深受影響。
蕭思遠的三爺爺蕭敏安告訴澎湃新聞,2012年,蕭思遠的曾祖父臨終前,從醫院拉回家,一連臥床十幾天,蕭思遠每晚都去陪睡、照顧。老人彌留之際,拉到了蕭思遠身上,他也沒有嫌髒。 “別說其他年輕人了,就是我們這些兒子,都沒做到。當時我們不在跟前,這孩子替我們盡孝了。”
讀職專時,每到暑期,蕭思遠都會找活幹。發小回憶,記得有年暑假肖思遠在親戚店裡送建材,他去找肖思遠玩,看到肖思遠開著三輪車裝貨送貨,感覺很佩服。 2014年6月,職專畢業後,蕭思遠就趁暑假在鄭州某小區當保安,兩個月辛苦下來,薪水3600元,賺夠了大學的學費。
讀大學期間,蕭思遠經常勤工儉學,下課在學校餐廳吃飯,有時間就去做推銷。他也曾在婚禮公司兼職,搭過舞台、當過婚儀司儀,也學會了攝影攝影。因此,參軍後,他在部隊負責攝影取證。
當兵後,訓練的辛苦,蕭思遠很少和父母說。劉利霞勸他撐得住就撐,撐不住的話,兩年義務兵結束就回來。聽說肖思遠有高山症,劉利霞問他缺氧礙不礙事,肖思遠總說「沒事」。
兩年義務兵結束,蕭思遠馬上續了士官。
參軍後,肖思遠每月都往家裡寄錢。父母和弟弟用的手機、穿的衣服,都是蕭思遠買的。蕭思遠常打電話通知父親去拿快遞,不是吃的就是用的。
蕭思遠曾對劉利霞說,讓她別羨慕那些有閨女的父母,「說雖然你們只有倆兒子,但別的閨女做的、買的,他也會做到,他也能做小棉襖。」蕭思遠也確實做到了。劉利霞身上穿的,平常用的保養品、木梳,甚至家裡的沐浴乳、洗髮精,都是蕭思遠買的。
2019年母親節時,蕭思遠打視訊電話說,要給劉利霞禮物。誰也沒想到,那是一盒玫瑰,玫瑰中有「520」字樣。劉利霞不懂「520」就是「我愛你」的意思。肖思遠解釋後,她被感動得一塌糊塗。後來,劉利霞的微信頭像,便一直是這份禮物的照片。
肖思遠遠不止孝順父母。回來探親時,他總往奶奶那邊跑,給了四五次錢,還體貼的把錢換成10元20元的,奶奶不要,他就偷偷塞到奶奶的鞋裡,還叮囑奶奶「想買啥就買啥,別不捨得花」。
肖勝松和劉利霞,明顯感受到兒子對那身軍裝的熱愛的自豪。
肖勝松回憶,2020年春節第二次回家探親時,正月初一那天出門拜年,天特別冷,別人都穿著棉靴。肖思遠穿的軍裝禮服,他要肖思遠換棉鞋,肖思遠說,軍裝禮服必須穿整套。
參加朋友、同學聚會,蕭思遠的軍裝上衣口袋裡,總裝著一張禁酒令,大家就不再讓他喝酒。
沒參軍前,每年春節,鍋碗瓢盆都是蕭思遠刷。這次回來探親,蕭思遠則用在部隊鍛鍊的廚藝,負責起炒菜,換劉利霞刷碗。不管做的菜是否好吃,劉利霞打心眼裡高興。可能是因長期離家,蕭思遠還和蕭勝松撒起了嬌。他纏者從沒給他洗過衣服的蕭勝松給他洗衣服,還拉長音說:「洗吧--以後你老了,我也養你哩。」肖勝松磨不過他,只不過好笑著同意。
2020年4月1日,部隊要求歸隊,蕭勝松和劉利霞開車把蕭思遠送到鄭州新鄭機場。誰也沒想到,因為疫情在家滯留的這三個月,是蕭思遠和家人最後一次團聚。
劉利霞說,有時,蕭思遠會嫌她嘮叨,不過,蕭思遠不記仇,不理他,一會他就會過來哄你。而肖勝松和肖思遠,關係處得像朋友。 「無論有什麼事,他都會跟我說。」肖勝松說。
甚至,回家探親時,兩人還會開玩笑,互相背著玩。
在部隊時,因為不知道蕭思遠什麼時候能接電話,所以都是蕭思遠打過來。他從來都是打視訊電話。部隊的事情不能說,他總是和父母聊家長里短,問都吃啥,工作累不累。蕭勝松愛吃豬頭肉,要是打電話一連幾次發現父母沒吃肉,蕭思遠就會要求買肉吃。
到蕭思遠靈堂悼念者留言紀念。
「他就是這樣的人」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肖思遠的朋友、老師看來,返回去營救隊友,看似偶然的選擇,卻是肖思遠一定會做的事,因為,“他就是那樣的人。”
少年時,因為有擔當、仗義,肖思遠就是同齡孩子的「娃子頭」、榜樣。
在龍王廟小學時,蕭思遠總是早早到校掃地、擦黑板。課餘時間,他還去「學雷鋒」:去「五保」戶家掃地、打水……有一次,村裡的軍屬還專門到學校送感謝信。還有一次,老師發現東倒西歪的板凳變穩了,後來詢問得知,是肖思遠從家裡拿來工具,放學後修理好的。在延津縣胙城鄉城南中學時,蕭思遠在學生中威望比較高,和好學生差學生都能玩到一起,同學間有矛盾時,他總能笑著就把事情調解好。大家願意聽他的,是因為他為人仗義,有膽有識還樂於助人。
在延津職專時,性格外向的肖思遠,是班上的「氛圍擔當」。有一次,蕭思遠遠遲到了,班主任朱永遠剛批評了他一頓,後來得知,原來是蕭思遠路上碰到同學摔傷送同學去醫院,耽誤了時間。還有一次,同學週超龍低血糖,蕭思遠硬是跑了一公里把他背到了學校…
這樣的事,無論參軍前或參軍後,肖思遠都常做。
發小肖恩傑回憶,2020年春節,有次他和回來探親的肖思遠在外面辦完事,開車回來的路上,看到兩個小孩騎的電三輪翻了,肖思遠馬上要求肖恩傑停車,然後下去查看,詢問小孩有沒有事,再把電三輪車翻過來。當時,肖恩傑沒下車,事後感覺有些慚愧。不過,肖思遠這樣做,他毫不意外。
肖思遠家的小院。
這次回家探親,適逢疫情,村裡封路設置疫情防控點,需要志工。正月初五,當地暴雪,蕭思遠和另一名退伍軍人於宗沈挺身而出。他們從清晨執勤到夜晚,連續六天,深深感動了大家。
劉利霞說,蕭思遠讀小學時,有一次,她讓蕭思遠寫作業,蕭思遠不寫,自己很生氣,就揪了蕭思遠的耳朵,因為天氣很冷,蕭思遠的耳朵被揪爛了。現在想想,她後悔得要死。
肖思遠犧牲後,劉利霞一直用他生前使用的軍枕。因為家裡到處都是肖思遠的東西,劉利霞睹物思人。以前身體很好的她,現在有甲狀腺和乳房結節。甚至,有時她去地裡工作,也會想起肖思遠的身影。她的手機裡,至今仍存著蕭思遠回家探親時在地裡澆水的影片。
蕭思遠曾想帶父母去北京和西安旅遊,但兩次回來休假探親,都趕巧未能成行。
依照當地風俗,人死後,生前的東西要燒掉。不過,家裡把肖思遠的東西都規整放著,每一件都不捨得燒。前段時間,蕭勝松和劉利霞把其中一部分,捐給了紀念館。
劉利霞告訴澎湃新聞,自己會一直想著兒子。她擔心隨著時間流逝,自己對兒子的思念會變淡。
有同村女孩告訴劉利霞,自己曾夢到肖思遠,他在夢中說,希望媽媽過得開心一點。
蕭思遠的三爺爺肖敏安是延津職專退休教師。他說,往年每年吃團圓飯,家族每個人都會發言,說上一年有哪些成就哪些不足,隔年要怎麼提升。有一次,肖思遠說下一步準備當兵,家人鼓勵他,希望他圓幾代的夢,在部隊有所作為。 「這麼大的國家和邊境線,我想到可能會有犧牲。」肖敏安說,明年春節家族吃團圓飯,希望家裡盡快從悲痛中走出來,向前看。
蕭思遠犧牲後,有女同學認劉利霞做了乾媽。還有戰友改口喊蕭勝松和劉利霞“爸媽”,要替蕭思遠照顧他們。還有退伍軍人,來到家裡,說要讓孩子也當兵,每年都要來一次。劉利霞說,不管平常還是逢年過節,都有領導、同學、戰友、好心人、陌生人的關心,希望兒子放心。
犧牲前,蕭思遠曾和發小打電話,說過自己的計劃,繼續考軍校,或者退伍轉業到一所監獄做管教。在父母的計畫裡,不管是考軍校還是轉業,他們已經在給蕭思遠張羅婚禮。
曾經,蕭思遠在日記裡寫到:「當你走在邊境,代表的是祖國的時候……那個時候,內心一定無比自豪……來到這裡,背負這麼多的責任,奉獻祖國,奉獻人民……我驕傲,我是一名新疆邊防軍人。
肖思遠用生命,實踐了自己的信仰。他犧牲了,他的精神,卻永遠矗立在巍巍崑崙,浩蕩神州。
責任編輯:陳雷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