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簡介及代表作品(吳昌碩 精品80幅欣賞)

2023-01-11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1844.8.1—1927.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瑤、苦鐵、大聾、瑤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今湖州市安吉縣)。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

吳昌碩

吳昌碩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其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

吳昌碩

吳昌碩熱心提攜後進,齊白石、王震、趙子雲、陳師、陳半丁、陳師曾、朱屺瞻、劉海粟、錢瘦鐵、潘天壽、吳茀之、王個簃、諸樂三等都受到吳昌碩藝術的影響與啟示。

吳昌碩

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響最大,由於他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

吳昌碩作畫用「草篆書」以書法入畫;線條功力異常深厚。雖然從狀物繪形的角度看其線條的質感似乎不夠豐富、切實,但恰恰是捨棄了形的羈絆,吳昌碩的繪畫才步入了「意」的廳堂,從而形成了影響近現代中國畫壇的直抒胸襟,酣暢淋漓的「大寫意」表現。

吳昌碩

繪畫的題材以花卉為主,亦偶作山水。前期得到任頤指點,後又參用趙之謙畫法,並博採徐渭、八大、石濤和揚州八怪諸家之長,兼用篆、隸、狂草筆意入畫,色酣墨飽,雄健古拙,亦創新貌。其作品重整體,尚氣勢,認為“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照顧氣魄”,富有金石氣。講求用筆、施墨、敷彩、題款、鎢印等的疏密輕重,配合得宜。 吳昌碩自言自語:“我平生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

吳昌碩

他以篆筆寫梅蘭,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筆力老辣,氣勢雄強,佈局新穎,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佈白,喜取“之”字和“女”字格局,或作對角斜勢。用色上似趙之謙,喜用濃麗對比的顏色,尤善用西洋紅,色澤濃艷。

吳昌碩

吳昌碩因以「草篆書」入畫,狀物不求寫實,形成了影響近現代中國畫壇的直抒胸襟,酣暢淋漓的「大寫意」筆墨形式。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酷愛梅花,以寫大篆和草書筆法為之,墨梅、紅梅兼有,畫紅梅水分及色彩調和恰到好處,紅紫相間,筆墨酣暢。

吳昌碩

又喜作蘭花,喜以或濃或淡的墨色和用篆書筆法畫成,剛勁有力。

吳昌碩

吳昌碩

畫竹竿以淡墨輕抹,葉以濃墨點出,疏密相間,富有變化,或伴以鬆、梅、石等,成為「雙清」或「三友」。

吳昌碩

吳昌碩

菊花也是他常入畫的題材,伴以岩石,或插以高而瘦的古瓶,與菊花情狀相映成趣。菊花多作黃色,亦或作墨菊和紅菊。墨菊以焦墨畫出,菊葉以大筆潑灑,濃淡相間。

吳昌碩

吳昌碩

晚年較多畫牡丹,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生氣蓬勃。荷花、水仙、松柏也是常入畫的題材。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的楷書,始學顏魯公,隸習漢代石刻,篆學石鼓文。行書學黃庭堅、王鐸。

吳昌碩書法作品,以篆書、行草為主,晚年所書隸書,結體變長,取縱勢,用筆雄渾、飽滿,具有篆書痕跡,將篆、隸溶為一體,形成獨特面貌。

吳昌碩的隸書遍臨《漢祀三公山碑》《張遷碑》《嵩山石刻》《石門頌》等漢碑。中年以後,博覽眾多金石原件及拓本,選擇石鼓文為主要臨摹對象。數十年間,反覆鑽研,故所作石鼓文凝練遒勁,風格獨特。 60歲後所書尤精,圓熟精悍。喜將石鼓文字集語書寫對聯。晚年以篆隸筆法作草書,筆勢奔騰,蒼勁雄渾,不拘成法。

吳昌碩

吳昌碩善作詩文,苦吟數十年,未嘗間斷。其詩文,奇財古樸,用典較多,不甚通俗。但有些絕句純用白描手法,活潑自然,接近口語,具有明麗俊逸的特點,風格上與民歌很相近。有些絕句則活潑自然,接近口語,時含有諷刺意味,抒發生活實感。所作題畫詩寄託深遠,頗有浪漫主義氣息;評論前人書畫,尤多獨到見地。早年所作五古,有一部分含有諷刺意味,揭露了當時黑暗社會某些不平現象。他的散文作品寫得不多,大都是序跋、考證和題畫小品之類,寫的都很樸實淳厚,平易近人。題畫小品中尤多精心之作。發抒生活實感,鞭撻醜惡現象,頗能以少勝多;讀時依稀與作者一燈相對,娓娓而談,意味非常深長。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