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度簡介(袁世凱臨終前大喊“楊度誤我,楊度誤我”,楊度是誰?)

2022-11-28楊度

楊度

1916年6月6日,「悔恨交加」的袁世凱虛弱地躺在病床上,等待死神的降臨。

去世前,他突然疾聲大呼到,“楊度誤我,楊度誤我啊”,帶著不甘與絕望,注定會被載入史冊的一代梟雄離開了人世。

袁世凱一生最大的爭議在於,逼清帝遜位後,自己宣布稱帝,短短83天的“皇帝夢”,終是黃粱一夢,原本一手好牌的袁世凱還是敗給了時代。

而讓袁世凱一失足成千古恨,大膽推行君主立憲制的幕後推手,正是他口中的楊度。

為此,楊度一生背負著「帝制餘孽」的罵名,關於他的評價,更是貶多褒少。

直到1975年,正值週總理病重之際,《辭海》編輯部突然接到了一個神秘的電話,轉述了周總理的囑託。

週總理強調,對中國近代歷史人物評價要客觀,《辭海》若有收錄「楊度」條目,一定要把他晚年加入共產黨的事情寫上。

從“帝制餘孽”到“中國共產黨員”,楊度的身份發生了180度大轉變,震驚了眾人。

楊度

除此之外,他還幾經多次身份轉換,不論是遁入空門的虎禪師,還是國民黨的得力幹將,亦或是杜月笙的門下“清客”,轉變的僅僅是世俗中的頭銜,不變的是內心的愛國情操。

在楊度的短暫一生中,56年的風雨顛簸,堪稱民國一代奇人。

今天,柴叔帶你走進楊度傳奇的一生,看看他是如何絕處逢生的。

楊度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楊度成為“帝制餘孽”,也是有跡可循的。

楊度

楊度是湖南湘潭人,典型的湘軍後代,他的祖父和伯父皆是湘軍將領,十歲喪父後,他被過繼給伯父,從小隨軍生活,感受著強烈的軍旅氛圍。

耳濡目染中,楊度對軍事和政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加之,從小天資過人,讓他不免有些心高氣傲,他青少年時常以宰相自居,甚至連軍事天才諸葛亮都不放在眼裡。

光說不練假把式,楊度18歲就中了舉人,雖然會試落地,也算是後生可畏,而此時又正恰逢公車上書,只能返鄉另謀出路。

回鄉後,楊度遇到了對他影響深遠的一個人,這個人是王閔運。

楊度

王閔運何許人也?

他也是湖南湘潭人,曾是肅順的家庭教師,後入曾國藩幕府,懷抱“帝王之術”,立志為良人出謀獻策,成就一番事業。

王閔運曾力勸曾國藩自立為王,卻遭到拒絕,心灰意冷,只能返鄉納徒授課。

在機緣巧合下,楊度拜師於王闓運門下,與他產生了濃厚的師生情誼。

楊度的才華洋溢和滿腹抱負,讓王閔運對他有了更深的期許,於是,王闓運將自己的畢生學問傾囊相授,尤其是擅長的帝王之學。

所謂“帝王學”,就是物色非常之人,成就非常之功,全力輔佐有能之人,成者可以登上封侯榜、入凌煙閣。

在王闓運門下三年,楊度醉心研習帝王之術,這在無形中影響了他日後的政治主張。

而後,隨著新學的興盛,楊度卻做了一個讓王閔運勃然大怒的決定。

楊度

1902年,不顧王閔運的極力勸阻,楊度遠渡日本,自費留學。

他先進入東京弘文書院師範速成班學習,後來又轉入日本法政大學,學習各國憲政。

因為為人熱情,才華出眾,心懷國家,楊度成為了日本留學生的傑出代表,他在日本的家也成為了“遊日學生俱樂部”和“湖南會館”。

楊度

在新的時代浪潮下,每個新青年都有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論是保皇派,還是革命派,都可以在楊度家中暢所欲言。

他雖不參與兩派的爭論,卻對自己的政治主張堅信不疑,他推崇的則是君主立憲制。

楊度認為,清朝皇室早已腐敗不堪,而革命又過於激進,勢必會造成中國社會的動盪不安,推行君主立憲才是目前更為穩健的方法。

在日本開明的環境下,楊度結識了一群有為「新」青年,蔡鯛、梁啟超、孫中山、黃興等都是他的座上賓客。

楊度

孫中山曾想聯絡拉攏楊度,但兩人辯論了三天三夜,都難以互相勸服。

最終,楊度向孫中山許下諾言,若日後事實證明,先生的民族革命更適合中國,我定當全力以助先生事成。

雖然政見不同,卻不妨礙楊度對孫中山的欣賞,於是,他將與其有相同思想主張的黃興介紹給了孫中山,促成孫黃合作,這也為他日後加入國民黨埋下了伏筆。

君主立憲也好,民族革命也罷,彼時,他們只為一個共同的目標,在各自的道路上,踽踽前行。

楊度

1915年,一塊袁世凱親筆題寫「曠代逸才」的牌匾,被送進了楊度的府中。

袁世凱此舉有兩重意義,一是獎勵楊度近日為「復闢帝制」的一系列操作,二是給其他持觀望態度的人指明未來方向。

然而,袁世凱不知道的是,楊度此舉只因認定了,他就是那個「非常之人」。

楊度

楊度和袁世凱的緣分,始於袁世凱的主動示好。

有一次,楊度和有識之士們在松筠庵聚會,聊到興起時,卻少了酒肉助興。

當時,大家皆是囊中羞澀,於是,豪爽的楊度立刻脫下身上的狐裘拿到當舖典當,把換來的錢買來酒肉,繼續與同行之人暢聊國事。

一夜暢聊,眾人散盡後,楊度才感到寒風瑟瑟。

這時,門外突然傳來敲門聲,只見一人將一個包袱遞給了楊度,打開一看,竟是昨日自己典當的狐裘。

楊度不解地問到,這是誰讓你送來的?

那人回答,是袁大人要我送來的。

那人口中的袁大人,正是袁世凱。

這件事,讓楊度心生感激,後來,袁世凱又邀請楊度參觀他在天津的兵站。

楊度觀察到,小站的士兵採用德式方法操練,軍姿威武,振奮人心,而最讓他震驚的是,發放軍餉時,袁世凱親自在旁監督,毫無剋扣軍餉的現象,這在晚清的軍營中實屬罕見。

在種種交往中,楊度內心被壓抑的火焰漸漸重新燃起,他覺得自己一直苦苦尋找的「非常之人」終於現身了。

於是,他決定全力輔佐袁世凱,同時,拒絕了黃興讓他加入國民黨的邀請。

找到了可輔佐的「非常之人」後,當務之急就是確定一條救國救民的道路方針。

楊度

楊度結合了中國的現狀,依然堅信君主立憲更為穩妥,於是,他寫了一篇《君憲救國論》,呈給了袁世凱。

袁世凱看後,擊掌稱嘆,大呼「真乃曠代逸才也」。

袁世凱之所以如此興奮,是因為楊度的主張正中其下懷,說出了他想說卻不敢說也不能說的話。

於是,袁世凱馬上下令印製2萬份《君憲救國論》,規定縣以上官員人手一份,仔細研讀。

漸漸地,坊間關於復闢的傳聞越來越盛,而袁世凱每次都極力辯駁。雖然對外宣稱此消息是假,袁世凱卻撥款80萬銀元籌建了籌安會,只為讓復闢看起來更順應民意。

楊度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籌安會的理事長。

楊度

以楊度為首的籌安會六君子,開啟了一系列的支持恢復帝制,實行君子立憲制的活動。

陸續的,京城大街上出現了許多請求變更國體的請願團,連北京上空的祥雲也被傳為是「龍氣」的象徵。

緊接著,在北洋政府的「利誘」下,各省代表團在民調中,不可思議般的以全票贊同通過了復闢帝制。

天津《廣智報》曾發表一副《走狗圖》諷刺洪憲帝制,其中袁世凱身著龍袍,頭戴冕旒,而四邊大將皆是狗的形象,這其實暗指籌安會四大將——楊度、胡瑛、孫氍筠、嚴復。

胡瑛曾為此詢問楊度,但楊度只是淡然回答,我們協助恢復帝制,只為救國,自問無愧於心,又何必在乎別人的話。若以「走狗」二字論,我狗也不狗,走也不走。

1916年1月1日,袁世凱稱帝,引起了全國上下的沸騰,而他幕後的推手楊度,再次成為眾矢之的,連好友梁啟超都痛批其為「下賤無恥、蠕動而動的嬖人」。

楊度

但是,好景不長,83天的「皇帝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結束了,而這卻是袁世凱和楊度噩夢的開始。楊度背負「帝制餘孽」的罵名,成為了頭號通緝犯,袁世凱帶著不甘一命嗚呼。

不久後,有傳言說楊度早已畏罪潛逃到美國。

然而,記者看到的卻是,楊度獨自坐在豐盛胡同的寓所前,他對記者說:「我現在仍是徹頭徹尾主張君憲救國的人,度即不委過於人,亦不逃罪遠方」。

言語堅決間,透露著不悔與決絕,唯一遺憾的只是所託非人。

袁世凱過世後,楊度前去弔唁,寫下挽聯,「明公負洪憲,洪憲不負明公;九原可作,三複斯言」。

從此以後,楊度遁入空門,披發入山,不問俗事,學佛參禪,號「虎禪師」。

也許是厭倦了爾虞我詐,也許是看透了你爭我搶,出世成為了楊度當下僅剩的選擇。

楊度

山中才幾日,世上已千年。

遠離塵世的喧擾,楊度在佛法中找到「無我」的境界,他曾寫道,「隨緣入世,滿目瘡痍,除救世外無事,除慈悲心外無心,願做醫生,遍醫眾疾”,以此表明心跡。

楊度

而此時,國內的局勢愈加動盪不安,民不聊生,一位客人的突然到訪,帶來了老友孫中山的緊急呼救,打破了往日的寧靜。

陳炯明的叛變,導致孫中山腹背受敵,這時,他想起早已不問世俗的楊度,希望他可以幫忙遊說袁世凱的舊部曹錕等人不要南下,以緩解軍事上的壓力。

多年的蟄伏,讓楊度認清了國家的需求和現狀,這次,他決定履行多年以前的諾言,助孫中山完成革命。

出世入世間,改變的僅是身份,不變的是那份憂國憂民的愛國心。

於是,他盡力遊說故人,再次隨緣入世,讓孫中山躲此一劫,也因此,加入了國民黨。

重新回歸塵世,楊度結識了更多的有誌之士,接觸到更多的先進思想。

他不僅閱讀了馬克思主義,還與李大釗等共產黨員成為了惺惺相惜的好友,在無形中,楊度的選擇也正在悄悄改變。

這日,他受邀參加熊希齡女兒的婚宴,無意間,得知了張作霖的部隊即將抓捕李大釗的消息。

他藉故提早離開,安排人手迅速向李大釗傳遞了消息,但還是沒能讓李大釗及其家人躲過這場劫難。

楊度

知道好友被抓後,楊度到處奔走疏通關係,傾盡家財只為救出人,連他在青島的房產都進行了變賣,卻還是沒能留住好友的命。

讓他遺憾不已。

楊度

1928年,楊度離開了北京移居上海,靠賣字畫維生。

在落魄討生活的時候,楊度認識了杜月笙,兩人一見如故,杜月笙賞識楊度的才華,第一次見面時,就送給他一套寓所,而楊度也被杜月笙儒而俠的氣質所吸引。

在杜月笙的極力邀請下,楊度成為了杜月笙的門下「清客」。

一代儒家文人為幫派做事,楊度在當時成為別人口中的“談資”,然而,他卻不以為然,對杜月笙交待的事情親力親為,事必躬親。

他這麼做,一方面是為了感激杜月笙的雪中送炭,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秘密完成組織的任務。

1929年秋,白色恐怖盛行,楊度提出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周恩來的批准下,正式加入共產黨,不過,此事屬於高級機密,只有少數人知道內情,楊度只與周恩來單線聯繫。

有杜月笙門下「清客」身分做掩護,加之「帝制餘孽」的過往,楊度的家成為共產黨在上海最隱密的避難所,營救了許多身處危險的黨員。

然而,還沒等到迎來勝利的那一天,1931年9月17日,楊度就因病辭世,享年僅有56歲。

至死,楊度都沒有向任何人透露過自己已是共產黨員的身份,甚至始終背負著罵名和謳笑。

楊度

周恩來曾對楊度說,「皙子先生,歷史會替你說公道話的」。

直到40多年以後,楊度的真實身分才被世人知曉。

在去世前,楊度為自己寫下了最後的挽聯,“帝道真知,如今都成過去事;醫民救國,繼起自有後來人。

寥寥幾筆,有種哀而不傷之氣,也許唯一的遺憾,就是未能看到拯救國家勝利的一刻。

回顧楊度的一生,曾經歷過多次身份轉換,在出世入世間,是一個文人在時代浪潮下的堅持和選擇,他也曾經歷過錯誤的判斷和執著,也曾經倉皇逃離,傷痕累累。

但在歷史的塵埃中,他依然選擇整裝出發,帶著僅有的愛國之情,不顧世俗的褒貶,披荊斬棘,與其說他是一個勇敢的文人,不如說他是一個深情的戰士。

楊度

柴叔始終相信,在楊度的心中自有一副壯闊的山河圖,那是他全部的熱血。

就像他曾為歌曲《黃河》譜寫的歌詞:

黃河黃河,出自崑崙山,遠從蒙古地,流入長城關。古來聖賢,生此河幹。獨立堤上,心思曠然。長城外,河套邊,黃沙白草無人煙。思得十萬兵,長驅西北邊,飲酒烏梁海,策馬烏拉山,誓不戰勝終不還。

這一切所有的堅持,只因他對腳下的土地,愛得深沉。

{不}. end .{/不}

【文| 於三皮兒 】

【編輯| 丹尼爾李】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薦:

民國「富二代」記者龔德柏:這個牛人真的不好惹

要說乘風破浪的姐姐,民國這五位絕對有資格 網友:都是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