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關於秦始皇是否是暴君的問題,歷來有廣泛的爭議。作為秦朝的開國皇帝,秦始皇透過一連串的軍事征服和政治改革,完成了對六國的統一,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那秦始皇到底是否是暴君呢?
一.秦始皇的簡介: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他於西元前259年出生 ,出生在趙國並非秦國。之所以會出生在趙國,是因為爸爸嬴異人當時正在趙國當質子。
嬴政10歲的時候才回到秦國,也就是西元前250年,是呂不韋花費大量精力與金錢才將他們母(趙姬)子二人接回秦國。回到秦國3年後,嬴政的父親嬴異人去世(西元前247年),同年其子嬴政繼位為王。嬴政繼位時才13歲,由於趙姬和呂不韋合謀剷除異己,使嬴政失去了對朝政的控制。但在他不懈的努力下,在西元前238年,平定了長信侯嫪毐叛亂的同時,又除掉權臣呂不韋,開始獨攬大政。
二.秦國統一天下:
西元前238年秦王嬴政鏟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秦王政在李斯,尉撩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進攻,逐一擊破。
統一天下的過程是一個複雜且漫長的過程,涉及多個階段和關鍵事件。
秦國首先攻克韓國,西元前230年,秦王政派內史騰率軍攻破韓國首都新鄭,俘虜韓王安,徹底吞併韓國,拉開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序幕。
接著是趙國,西元前229年,秦王政利用趙國因連年戰爭和大旱導致國力衰弱的機會,派大將王翦率軍進攻趙國,圍攻邯鄲。趙國名將李牧率領趙軍進行了堅決的抵抗,秦軍初戰不利。王翦隨後使用反間計,收買趙王的寵臣郭開,誣陷李牧叛國,導致李牧被趙王遷所殺。李牧死後,趙國軍心大亂,王翦趁機再次率軍大舉進攻趙國,最後攻克趙國都城邯鄲,趙王遷被迫投降。趙國公子嘉逃至代城(今河北蔚縣)自立為代王,繼續抵擋秦國。
接著是魏國,西元前225年,秦將王賁領兵攻魏,採用水攻的策略,引河水和溝水灌魏都大樑(今河南開封),導致魏國都城大樑城破,魏王假投降,魏國滅亡。
接著是楚國,西元前224年,秦王政集中全國之力,出兵六十萬,以老將王翦為統帥,大將蒙武為副將,攻打楚國。楚王負芻集中楚國全部精銳部隊進行抵抗。王翦採取堅壁高壘、避免決戰的策略,與楚軍長期對峙。楚軍因糧草不濟,被迫向東撤退,王翦趁機發動攻擊,大敗楚軍。秦軍隨後攻取楚國大量領土,並在不久後一舉攻破楚國的首都壽春,俘虜了楚王負芻,楚國滅亡。
最後是燕國和齊國。西元前223年,秦軍繼續向楚國縱深挺進,滅亡楚國後,秦王政決定解決趙國的殘餘勢力。西元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賁率軍進攻代地,俘虜趙國公子嘉,趙國徹底滅亡。隨後,王賁回師攻打遼東的燕國殘餘勢力,燕王喜兵敗被俘,燕國滅亡。
西元前221年,秦王政派王賁率軍攻打齊國。齊王建在相國後勝的慫恿下,不戰而降,齊國滅亡。
秦國的統一過程不僅是一場軍事上的勝利,更是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秦始皇的統一結束了數百年的戰國混亂局面,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國家。
三. 秦國統一天下後實施了哪些政策?
秦國在統一天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實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
1.推行法家思想:秦國推崇法家思想,以嚴峻的法來維護國家統治秩序。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的思想對秦國的政策制定有重要影響。
2.統一度量衡:為了加強經濟交流,秦朝統一了全國的度量衡標準,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3.統一貨幣:秦朝也統一了貨幣,鑄造圓形方孔錢,便利了經濟的流通與發展。
4.統一文字:秦國統一了文字,使用小篆作為官方文字,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統一。
5.焚書坑儒:秦始皇實行焚書坑儒政策,以消除思想上的多元性,強化中央集權。
6.修建和擴展長城: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秦始皇下令連接和擴建了長城。
7.修建宮殿和陵墓:秦始皇修建了阿房宮等宮殿,並建造了宏偉的陵墓-秦始皇陵。
8.徭役制度:秦朝實行嚴格的徭役制度,徵發大量民力進行工程建設,如修建宮殿、陵墓、道路和長城等。
9. 郡縣制: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秦始皇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10.修築馳道:秦朝修築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馳道,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聯繫。
這些政策在短期內確實加強了秦朝的中央集權,促進了國家的統一和經濟的交流。然而,過於嚴酷的法律、繁重的徭役和重稅也激化了社會矛盾,最終導致了秦朝的快速滅亡。
總結:
說秦始皇是暴君的人中確實有一些著名的人物,如賈山、賈誼、陸賈、董仲舒和司馬遷等,他們大多是儒學出身。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政策確實得罪了儒生群體,而歷史上的史書又多由儒生所編撰,因此,在儒學影響下的史書中,秦始皇的形象可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妖魔化” 。
關於焚書坑儒的事件,確實存在一些爭議和細節上的誤解。秦始皇焚書的行為是事實,他下令焚燒《詩》、《書》等儒家經典,目的是消除思想上的多元性,統一思想和意識形態。至於坑儒,傳統上認為秦始皇坑殺的是儒生,但近現代一些學者提出,坑殺的對象可能是方士或術士,而非純粹的儒生。原因是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信任術士徐福等人,但最後發現被欺騙,憤怒之下坑殺了四百多名術士。
然而,這種說法並沒有完全被學術界接受,且有爭議。有些史料記載秦始皇坑殺的是“諸生”,這個詞語在古代可能泛指學者、儒生等知識分子,而不僅限於術士。另外,秦始皇時期的坑殺事件可能不只一次,對像也可能包括反對秦朝統治的各類知識分子。
至於儒生是否惡意詆毀秦始皇,將術士坑埋說成坑儒,這一點在史料中並沒有明確的證據支持。歷史記載往往受到記錄者立場和時代背景的影響,因此,在評估秦始皇及其政策時,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資料和觀點。儘管秦始皇的一些做法在當時可能被認為是必要的統一措施,但無可否認,他的統治手段也給當時的百姓帶來了極大的苦難,這也是他被視為暴君的重要原因之一。
秦朝的統一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結束了長期的戰國紛爭,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統,加強了國家的中央集權,奠定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礎。秦朝的統一不僅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統一成為此後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奠定了歷代的基本版圖。我個人認為始皇帝是明君,那大家的看法又是什麼樣的呢?歡迎大家討論。